國際在線江蘇報道(韓小強 通訊員 蘇倉軒):日前,蘇州太倉市雙鳳鎮新湖村“菜籃子”蔬菜基地上的大棚裏,紅紅的番茄已挂上枝頭。
在新湖人眼中,一顆小小的紅番茄,見證了40年番茄種植的傳承和創新,見證了老中青三代農民的初心接力,也見證了新湖農人“酸酸甜甜”的奮鬥歷程。
新湖村依託“菜籃子”基地,新建“田間學堂”,為老中青三代農民提供了互相交流學習、實踐的載體。
一代勞動模範 “番茄大王”蔣淑榮
新湖村村民大多是以種植水稻為主,種植蔬菜多為自産自銷。新湖村第一代勞模蔣淑榮便嘗試通過規範番茄流程、合理規劃種植空間等方法,開始了科學種植之路。
“祖輩傳下來的番茄品種還是太落後了,我們的種植技術還是跟不上。”蔣淑榮每天早出晚歸,奔走于田間,研究新品種、新技術,還跑去上海、南京等地尋找優質的番茄品種,幾經奔波他終於找到了口感好、産量高、抗病強的番茄新品種,並在新湖村引種成功。在他的帶動下,新湖村村民開始大規模種植番茄,並不斷向蔣淑榮請教經驗。
蔣淑榮希望能獨創富有新湖特色的種植模式,最終總結獨創出了“番茄-絲瓜-萵苣三茬套種”種植模式,畝産出2萬元以上,畝效益可達1.5萬元,大大地提高了蔬菜的産量和品質,同時也有效地消除了土地鹽鹼化危機。
二代黨員模範 “番茄先鋒”張仁極
對於新湖村另一位江蘇省勞模張仁極來説,番茄也有著特殊的意義。1998年從部隊退伍後,這位20歲出頭的年輕人一心想著回家鄉種植蔬菜,他從2000年11月起,開始承包土地種植大棚蔬菜,成為一名農村經紀人。在諸多大棚蔬菜農産品中,張仁極最想種好的就是番茄,把“新湖番茄”這個農産品品牌打響,也想把新湖村的知名度提上去。
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種出的番茄等蔬果無農藥殘留、口感好,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和喜愛。同時,張仁極逐漸嘗試種植更多的番茄品種,普羅旺斯番茄、聖女果......把一個個品種逐步引入大棚內,開拓出了番茄種植的新思路。
三代定制村幹 “番茄達人”農業委培生
2018年,新湖村“菜籃子”基地建成,基地上出現了一些更加年輕的身影——農業委培生。
農業委培生深入到地頭田間,把在學校裏學到的現代農業科技知識與農民的種地經驗相結合,依靠科技創新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新湖村農業委培生翟維傑和鄒順就經常跟著張仁極,蹲守在大棚裏,學習番茄種植技術,研究綠色食品種植技術。
目前,“新湖牌番茄”已成功申報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並開始向國家地理標誌産品努力。農業委培生們還研究入駐電商平臺,以實惠的價格,將番茄配送到周邊城市的居民家裏。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