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江蘇省最大水庫:綠色崛起推動生態富民
2021-08-18 09:57:18來源:新華日報編輯:陳小雨責編:周經韜

江蘇省最大水庫:綠色崛起推動生態富民_fororder_1

江蘇省最大水庫:綠色崛起推動生態富民

江蘇省最大水庫:綠色崛起推動生態富民

  草木蔥蘢,金沙碧水,藍天倒映,鷗鷺旋舞。連雲港市石梁河水庫迎來一年中最美的時節。“騎著摩托車,沿著環湖大道遊玩,呼吸新鮮的空氣,心情很舒暢。”8月9日,楊洋和丈夫站在石梁河水庫賈莊示範點的“愛情島”上,眺望遠方,笑著説。夫妻倆住在東海縣城,每次回老家石梁河鎮賈莊村,總要來石梁河水庫“打卡”,享受美麗的風景。

  石梁河水庫地處蘇魯兩省的東海、贛榆、臨沭三縣區交界處,是沂沭泗流域洪水東調樞紐工程,也是江蘇省最大的水庫和支撐連雲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水源。因水而生,依水而興。水,賦予了石梁河水庫周圍村莊特有的靈氣,但一度,水也背負了該片區域粗放發展所付出的代價。長期以來,由於無序採砂、圈圩養殖等原因,石梁河水庫水體被嚴重污染。

  近年來,連雲港市積極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一時整”蓄勢“長久治”,變生態“痛點”為富民支點,著力還水庫周邊30萬群眾一個水清岸綠的美好環境。

  “採砂確實是破壞生態環境,還是開辦綠色産業好,可以為子孫後代造福。2019年我投資90多萬元種植了30畝藍莓,明年一畝地預計能收入3萬元,收益很可觀。”原採砂主周自月坦言。

  在聚力打贏採砂整治和“兩違三亂”整治攻堅戰之後,無序養殖網箱整治被提上議事日程。“長期以來,庫區水面養殖混亂、養殖密度過大等現象嚴重,水庫網箱超過10.5萬隻,涉及贛榆、東海村民千余家,大密度養殖對水庫安全運行和生態空間承載能力均産生不利影響。”連雲港市水政支隊負責人范運濤説:“正式整治以連雲港市水利局等四部門去年11月下發的通告為標誌,經過多方努力,今年4月10日,隨著石梁河水庫最後一批養殖網箱被銷號,無序養殖網箱整治工作成功告一段落。”

  據悉,庫區的黃砂資源由國有企業限量、有序開採,從國有採砂收入中提取專項資金,對庫區周圍28個村每村每年給予18萬元用於村集體發展。同時,根據《連雲港市石梁河水庫管理和保護規劃》,擬採取“鄉鎮合作社+國有企業”相結合模式,以不超過水體面積10%為底線,市縣區國有企業在此範圍內申請使用9000多畝水面用於規範化網箱養殖。“我們在養殖區已經佈置好了紅黃藍三色浮標,劃定好養殖界線。不久後,網箱養殖戶將由當地合作社組織起來,合法有序參與養殖。”石梁河水庫管理處副主任張聖文介紹,另外90%的水面將由市屬國有企業實施高品質生態增殖,漁業利潤將惠及庫區周邊群眾。

  堅持生態為本,放大綠色效應,讓石梁河水庫的富民答卷更有深度和厚度。

  2020年3月,連雲港市啟動總投資6億元的石梁河水庫生態修復一期工程。連雲港市交通控股集團根據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及市水利部門的規劃安排,開展了大規模的石梁河水庫生態修復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建設完成庫區環湖道路55公里以及週邊連接道路15.8公里,對新沭河、西朱范河、石門頭河和朱范河4條入庫河口進行濕地生態修復,對庫區周邊17個村莊進行控源截污、內源治理,著力改善水庫生態環境。根據石梁河水庫沿岸河汊眾多等生態特點,選擇賈莊、葛溝、孟曹埠等四個示範點,打造既蜿蜒靈動又舒展流暢的岸線、既順勢天成又錯落有致的離岸小島,形成獨具一格的近水風景。截至目前,已新建環湖道路45公里,累計栽植苗木26萬株,復綠總面積約350萬平方米。

  “根據生態修復設計方案,庫區還將增設陽光沙灘、房車營地、濱水濕地體驗區等休閒場所。同時,將規劃建設‘海陵十二景’,為遊客展現不同的生態景觀。”張聖文告訴記者。

  據了解,連雲港市已與庫區周圍28個行政村簽訂鄉村振興資金使用協議,已支付鄉村振興引導資金504萬元。“我們將按照‘交通便民、生態惠民、産業富民’的建設思路,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依託高品質漁業、調蓄供水、農業採摘、特色小鎮、旅遊觀光等綠色産業,帶動群眾走上水清林密、生態良好、生活富足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連雲港市水利局局長徐希娟説。

  如今的石梁河水庫不僅自身“顏值”高,周邊還有抗日山、磨山等紅色革命教育基地以及石梁河萬畝葡萄基地、黃川萬畝草莓基地、賈莊村千畝黃梨基地等,這些都是打造鄉村旅遊的優質資源。

  2021年以來,連雲港市紮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著力解決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5月初,開通了石梁河水庫旅遊直通車,受到沿線群眾和遊客的歡迎。直通車沿途通達東海、贛榆的多個鄉鎮村,在幫助沿線群眾解決“出行難”的同時,也將帶動鄉村旅遊經濟的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新華日報 記者 胡陽梅 實習生 張雨軒)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