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舉行慶祝2021年教師節主題活動 鮮活暖心故事 燭照教育初心
9月4日-5日,江蘇省教育廳主辦的“祝福寫滿九月的藍天”——江蘇省慶祝2021年教師節主題活動在南京舉行。現場,一個個鮮活暖心的故事,彰顯了江蘇教育工作者教育報國的初心和情懷。
堅守夢想,用初心點亮未來
“當我拿起教鞭的那一刻,心裏就夢想我們農村的孩子能拿起畫筆,畫出美好的未來。”睢寧縣王集鎮中心小學美術教師朱永,39年如一日,用愛與美術讓鄉村的孩子們知道什麼是真善美。
“我們小學成立了一個‘留守兒童呵護站’,這些年我一直義務為留守兒童做輔導教師。”朱永回憶説,有一個深秋的晚上,突然下起了大雨,愛人勸我:“天這麼黑、雨又大,孩子們肯定不會去了,你就別去了吧。”我當時猶豫了一下,還是去了。
“來到呵護站,我渾身濕透了,可眼前的一幕讓我驚呆了——10多位孩子全都站在屋檐下眼巴巴地等著老師,最小的只有5歲,其中一個孩子撲到我的懷裏,哭著説:‘朱老師,我想你一定會來的!’我流淚了,緊緊地把這個孩子摟在懷中。這些年,有太多這樣讓我觸動的時刻,也正是一個個這樣的時刻,讓我堅信我的選擇是對的。”
“藝術並不能讓所有人成功,但它能幫助每一個孩子成為更美更好的自己。”朱永説,現在有更多的年輕教師加入,“我願意做鄉村教師的燈塔,讓最好的教育在鄉村實現。”
揚州特殊教育學校教師華桂明的茉莉花盲童管樂團,曾連續4屆獲得全國殘疾人藝術匯演最高獎,還在2008年北京殘奧會開幕式上,演奏了時長2分58秒的《迎賓曲》。華桂明用音樂改變了許許多多盲童的人生軌跡。
“普通孩子一週能學會的曲目,盲童需要花上一兩個月。一次次的失敗後,是一次次的堅持。”華桂明説,1996年,茉莉花盲童管樂團成立了,為了能教好孩子們,他努力自學小號、中號、單簧管、薩克斯的演奏方法。“每天早上7點不到、中午12點半、下午放學之後,我都帶著孩子們一起排練,不分週末還是寒暑假。從基本訓練到樂團合練,再到分組練習和重奏練習,如今我們管樂團演奏的曲目已有近百首。”
至今,茉莉花盲童管樂團已經走出300多名音樂工作者,活躍在全國各地的文藝舞臺上。華桂明滿懷深情地説,在未來的日子裏,自己願意用音樂作為盲杖,陪伴孩子們同走“一條光明之路”。
挺進前沿,把論文“寫”在抗“疫”一線
2021年夏天,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有一群特殊的身影:他們在三尺講臺,踐行著教書育人的擔當;也在抗疫一線,書寫著仁愛奉獻的篇章。
蘇州大學博士生導師黃建安教授,在醫、教崗位上工作了37年。作為曾經參加過抗擊SARS、H1N1及H7N9禽流感疫情的老兵,2020年開始,他義無反顧投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攻堅戰中,被任命為省級救治專家組蘇州、無錫片區區長和蘇州市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奔波蘇州、無錫兩地,奮戰在救治患者的最前沿。
在2021年疫情最危急的時刻,黃建安又奔赴揚州抗“疫”,在定點救治醫院揚州三院的ICU24病區、22病區參與救治工作。他每天堅持進入紅區查房,視診每一個病人,及時發現高危病人和重型病人,制定治療方案。
“這次有幸與自己的學生一起工作,他們來自揚州本地、南通和蘇州各大醫院共計7位,其中畢業的博士3人,碩士1名,在讀博士3位,均是當地的醫療骨幹。”黃建安説,在慶祝教師節的同時,希望更多有志於從事醫療工作的年輕人,加入他們的隊伍,為人民的健康貢獻力量。
高校是科技第一生産力和人才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部,如何利用學科優勢、發揮高校力量,是擺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時代命題。南京工業大學“特種分離膜”創新研究團隊培育了18家高科技企業,在工業和民用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小到口罩、家用空氣凈化器和凈水器的生産,大到環境治理,比如垃圾焚燒、化工生産所帶來的廢氣廢水治理,以及醫療行業的氧氣製備、藥品生産中的精細分離等。
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國家特種分離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邢衛紅説,團隊中有30多位老師,帶領學生們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未來,我們將圍繞‘雙碳’戰略目標進行新的研發。面向生命健康,佈局醫療衛生行業,如人工肺、人工腎等膜材料的研發工作,真正面向行業、産業的需求,不斷創新研發,解決實際問題。”
教育世家,分享育人自豪感
來自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顏正英,從自己創業到帶領學生們創新創業,從創立全國高校第一個電商直播學院到利用電商平臺公益助農,助力脫貧攻堅,他説:“職業教育,要和時代的發展同頻共振。”
顏正英大學時代和同學一起創辦視頻網站,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畢業後,成為一名高職院校老師,但創業的夢想一直深深埋在他心裏。十多年前,學校建立大學生創業園,他第一個報名做指導老師。
“2019年,我們創建了全國高校第一家電商直播學院,打造47間直播間,引進10多家知名品牌,讓學生在校內就可以進行電商直播的實戰和創業。”顏正英説,這些年他們為一批批中小微企業提供傳統電商和直播短視頻的培訓,自己也6次上高原到青海開展電商扶貧工作,讓當地的農牧民享受電商創業的紅利。“教育其實是一條互相成就的路。我願意做學生創業生涯的指導者,創造能力的培育者,更要做他們創新精神的呵護者。”
來自無錫的鬱一奇老師一家,祖孫三代都是教師。
鬱一奇的父親鬱沛霖,1935年就讀洛社師範,抗戰爆發後回到老家。“一個國家沒有教育,就沒有未來!”鬱沛霖在家自辦私塾,為周邊村莊的孩子授課。1948年,年僅28歲的他擔任無錫東大池樹人小學校長,開啟了長達30多年的農村校長生涯。他先後擔任4所農村小學校長,一輩子紮根農村。
鬱一奇大學畢業後紮根江陰顧山中學16年,平時吃住在學校,把全部時間都花在輔導學生身上,把一批批鄉村孩子培養成大學生。他的妻子蔣泳琪,師範畢業後在鄉村小學教學。夫妻兩地分居16年,把一雙兒女留在了無錫,把青春和愛留給了江陰顧山的孩子們。
受祖父輩的精神感召,鬱一奇的兒女也都成為了人民教師。兒子鬱棟從事教育信息化工作,兒媳王振華一直擔任低年級班主任,女兒鬱嵐在江蘇省稅務幹部學校擔任副校長,女婿宋校能是江南大學體育教師。“家裏的教育氛圍特別好,每天晚上吃飯的時候,都在談論教育。特別是我的外孫,現在也在讀師範專業,即將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當被問到作為教育世家,代代傳承的究竟是什麼時,鬱一奇動情地説,“就是從事教育事業的自豪感。”(新華日報 記者 王拓)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