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江蘇:稻花香裏 聽農民們的豐收故事
2021-09-23 10:03:18來源:新華日報編輯:陳小雨責編:周經韜

  原標題:豐收節既是農民的節日,也是鄉村振興的窗口——稻花香裏,聽他們的豐收故事

江蘇:稻花香裏 聽農民們的豐收故事

泗洪家庭農場喜獲豐收。張笑 攝

江蘇:稻花香裏 聽農民們的豐收故事

海安農民在采收鮮藕。翟慧勇 攝

江蘇:稻花香裏 聽農民們的豐收故事

句容農民豐收節活動現場。新華日報 記者 邵丹 攝

江蘇:稻花香裏 聽農民們的豐收故事

連雲港果農采收葡萄。王健民 薛冬青 攝

  2021年9月23日是第四個中國農民豐收節。2021年,我國“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征程上,“豐收”被賦予了哪些新的內涵?又飽含著哪些期待?稻花香裏,我們傾聽他們述説的豐收故事。

  躬耕數十載,種出“好味稻”

  2021年,江蘇省首次聘請“中國農民豐收節江蘇推廣大使”,著名水稻育種專家、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王才林研究員是3位大使之一。

  9月18日,新華日報記者聯繫上王才林時,他正在趕往基地的路上。“最近一直在各地跑。現在水稻正值灌漿期,要指導種植戶,而且颱風剛過,要注意稻飛虱。”王才林説。

  在江蘇的種糧大戶和糧食企業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要吃好大米,就找王才林。”江蘇“好味稻”與王才林密不可分——他潛心十多年培育出的第一個優良品種“南粳46”,已被業內人士公認為國內最好吃的大米;目前江蘇水稻種植面積的三分之一用的是王才林團隊研發培育的品種。

  “30年前在日本留學時,導師請客吃便當。我第一次發現,原來米飯可以這麼好吃。我就想,如果日本的品種能在我們江蘇種,就能讓更多人吃上這麼好吃的大米了。”王才林説,想在江蘇吃上好吃又高産的“頂配”大米,只能培育新品種,這是一場持久戰。兩個水稻品種雜交,至少要繁衍到第八代子孫,才有可能將我們想要的優良特性穩定下來。一年兩代,也就是至少要到第五年。“我們的工作,就是跟時間賽跑。”

  十年耕耘換來回報,王才林研究出適合太湖流域種植的“南粳46”,並於2008年通過審定,可以大面積推廣。2007年、2008年,“南粳46”連續兩年在江蘇省粳稻優質米食味品嘗會上拔得頭籌,被譽為“江蘇最好吃的大米”。

  這以後,蘇中、蘇北的許多農民紛紛打電話諮詢,想要種“最好吃的大米”。這深深觸動了王才林,“老百姓喜歡這樣的品種,一定要推出適合更多地區種植的品種。”王才林和同事又相繼研發出了適合長江兩岸種植的“南粳5055”,適合江淮地區種植的“南粳9108”,適合淮北地區種植的“南粳505”和“南粳2728”,從此,江蘇從南到北都能種出口感絕佳的大米。

  “一畝稻花香十里,一家煮飯百家香”。目前,南粳系列品種成了江蘇地區優良食味粳稻的代名詞,年種植面積近1200萬畝,為打造蘇米品牌,提升江蘇優質稻米産業競爭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養殖基地上馬,鼓了村民腰包

  最近一段時間,懸在趙勇程心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經過9個多月的施工,建築面積1.23萬平方米的現代化生豬養殖基地驗收通過,正式投入運營,每年可出欄生豬1.68萬頭。這意味著,該基地將帶動淮安市淮安區蘇嘴鎮吳碼村16戶村民家門口就業,每人每月收入4000多元。

  趙勇程是省委駐淮安區幫扶工作隊隊員,現任吳碼村“第一書記”。他告訴新華日報記者:“對我們村來説,現代化生豬養殖基地上馬,是豐收節最大的喜事。”作為我省12個省級層面重點幫扶、幫促縣區內的一個典型經濟薄弱村,地理位置偏僻、耕地面積少、村集體資源匱乏,制約了吳碼村的發展。

  趙勇程和村兩委經過反復調研分析,在逐一研究各種可能性後,他們將目光鎖定在生豬養殖上。吳碼村選擇了生豬養殖龍頭上市公司溫氏股份在淮機構作為合作方,由村裏參與投建現代化生豬養殖基地。“我們共整合資金約480萬元,按照出資額比例對應持有養殖基地産權約30%,建成後的養殖基地租賃給溫氏股份在淮機構使用,租賃期18年。”趙勇程説,該項目能讓吳碼村連續18年獲得每年近20萬元的租金收益。

  “豐收既屬於村子也屬於咱們老百姓。村集體經濟充實了,群眾也分享到了發展紅利。”村民尹林笑著説。

  生態高效,稻蝦菊綜合種養

  9月19日11時,太倉市浮橋鎮丁涇村軒軒農場負責人張明軒站在水稻田裏。他用力從水中拉出蝦網,將網口一抖,活蹦亂跳的大堆澳洲龍蝦便掉入桶中。“這幾天是銷售旺季,每天都能接到十幾個催貨電話。”他説。生態高效的農業模式讓張明軒成為當地懂技術、愛鑽研的新農人代表,也讓丁涇村裏約三分之一的村民畝均增收1.2萬元左右。

  張明軒是太倉沙溪鎮人,從部隊復員後於2017年嘗試農業創業。張明軒發現,小龍蝦養殖戶多,市場競爭大。他便尋思差異化競爭,引入了澳洲龍蝦。“小龍蝦只能長到1兩多重,澳龍能長到4兩,畝産更高。且澳龍更高端,銷售收益更好。”張明軒説,5月上旬開始投放澳龍苗種,8月下旬開始捕撈,最晚可捕至11月底。

  同年6月,他了解到金絲皇菊不需打藥、不易生蟲,適宜生態種植,便從江西九江引入種苗栽種在稻田邊的閒散地塊。至此,軒軒農場的稻蝦菊綜合種養模式正式形成。

  張明軒説,他們種的水稻是“南粳46”,畝産600-800斤。龍蝦畝産450斤,市場批發價約55元,多銷至高端餐飲業。金絲皇菊每年可收穫1萬株,每株約80朵花。三類産品均銷往全國多地,如今農場年産值超60萬元,一支小團隊也逐漸形成。

  張明軒感慨,“看到土地上長出大米、鮮花,塘裏養出魚蝦,帶著鄉親增收,我感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脫貧摘帽,稻花香裏説豐年

  “再過一個月,這片水稻就可以收割了。看這長勢,今年的收成肯定差不了!”站在田壟上,漣水縣成集鎮條河村種植大戶楊勇望著一片片挂著沉甸甸稻穗的水稻喜不自禁。

  “今年指定又是個豐收年!年初,家裏種的小麥就獲得了大豐收。現在看水稻的長勢,我估摸著,畝産平均可達1400斤,好的話沒準能1500斤。”摸著一把稻穗,楊勇算起了另一筆豐收賬:一年種植一麥一稻兩季莊稼,收成近40萬斤,年收入七八萬元,這樣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還一下子就讓他家跨過了低收入農戶家庭的門檻。

  身為家裏的頂梁柱,幾年前,楊勇不幸患上肝炎,幾乎喪失了勞動力,家裏的經濟狀況也一落千丈。

  “十三五”期間,經過政府多項幫扶和救助,楊勇在住院治療後身體漸漸好轉。他暗下決心:“我不能就這樣一輩子窮下去!”

  楊勇先是利用家前屋後林地嘗試散養土雞、鴿子和豬,取得了不錯的收益。後來,家禽養殖規模也越來越大,高峰時他養過3000多只雞鴨。2019年,楊勇家人均收入超過省定標準,一舉摘下貧困戶的帽子。

  “環保設施投入太大,我就響應環境保護號召,把養殖場給關了。”去年起,他租下村裏流轉的160畝連片土地,種上小麥和水稻。沒有本錢,扶貧幹部為他上門辦理了小額免息貸款;人手不夠,幫扶隊員幫他購置農機,聯繫無人機飛播和機械化收割。“有了本錢和農機設備,信心更足了。”

  千年古堰村,成為“網紅村”

  近兩年,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讓千年古堰——淮安市淮陰區高家堰煥發新活力,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這些變化,離不開省水利廳駐村幹部、淮陰區高家堰鎮黨委副書記、高堰村第一書記蔣咏。

  2020年3月,蔣咏被省委選派至高堰村擔任第一書記。

  對症方能下藥。蔣咏提出把建強黨支部作為脫貧攻堅的“原動力”,選拔引進1名返鄉大學生、1名本地退伍軍人充實村“兩委”班子,同時制定完善高堰村“兩委”黨員幹部坐班值班、結對幫扶等制度,嚴格組織生活制度,為農村黨員講黨課,築牢鄉村發展的思想根基。

  蔣咏發現,高堰村位於生態紅線、蓄滯洪區內,工農産業發展受限,但擁有大運河文化帶重要節點——洪澤湖古堰等獨特文旅資源,適宜走鄉村旅遊這一發展路子。他鼓勵村內受疫情影響停運的動力滑翔傘、卡丁車、馬術、稻蝦養殖園等文旅項目復工,組織一批抖音短視頻創作愛好者拍攝製作宣傳視頻,展現特色鄉土鄉情。

  很快,當地獨特的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和農事節慶活動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前來。如今,高堰村已形成日攤位350個以上、人流上萬的古街夜市,帶動餐飲、小吃、住宿、小商品等200余戶經營戶增收致富。

  守護一朵菌,大棚裏開出“花”

  羊肚菌,既是宴席上的珍品,又是久負盛名的食補良品,市場價值極高,多生長于四川、雲南等地的深山老林中,人工種植難度大。徐州90後農民劉歡歡帶領鄉親,首次在徐州銅山區種植出羊肚菌。如今該地羊肚菌種植面積已達約300畝,年産值超1000萬元。

  9月16日,新華日報記者來到徐州市銅山區棠張鎮新莊村菌尚棠溪羊肚菌種植基地。劉歡歡笑著説,“最近是中秋國慶假期,很多人會購買羊肚菌禮盒作為節禮送人,我們倉庫裏的貨供不應求。”

  劉歡歡2015年從江蘇大學物流管理專業畢業,曾到上海從事互聯網和金融相關工作。他在2017年放棄上海的高薪工作,返回家鄉從事農業。頂著家人不解和埋怨的壓力,他嘗試用家裏的一畝地種植羊肚菌,第一年收穫了380斤,賣了近4萬元。劉歡歡主動到其他地區向種植戶和專家求教,一邊實踐一邊總結出本地化的種植管理流程。他還成立了徐州瑯溪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始帶領村民種植,為大夥免費分發菌種,並做技術培訓。

  劉歡歡説,如今他帶領村民共種植300畝羊肚菌,畝均産出600多斤,畝均利潤超2萬元。羊肚菌采收完還可以種植兩茬蔬菜,進一步增加百姓收入。(新華日報 記者 王建朋 顏穎 吳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