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機擔當“主力軍”,農民挑起“金扁擔”——通州區十總鎮:希望的田野繪“鎮”興
鄉村振興圖景
農民在蜜桃採摘園作業。 卑多敏 攝
農田裏,農機來回穿梭精耕細作;天空中,無人植保機嗡嗡展翅噴藥施肥。時下,走進位於南通市通州區北部的十總鎮,目光所及花開四野,綠意盎然,一派繁忙景象。
十總鎮以全區1/10的區域面積,整理出全區1/7的優質耕地,貢獻了全區1/6的糧食産出。高標準農田建成量全區第一、農業機械化程度全區第一、糧食商品量全區第一……踏上農業現代化新征程,十總鎮起點高、起步快、底氣足。
“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農業大鎮向農業強鎮邁進,聚力建設鄉村振興樣板鎮。”十總鎮黨委書記龔志軍説,落實中央一號文件新要求,將在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上挖掘新潛力,在深化現代農業改革上尋求新進展,在加快農業産業化上實現新突破,不斷開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局面,在希望的田野上力繪“鎮”興美景。
線上聯專家,線下聯麥田
全力搶農時,關鍵是打好糧食生産開局第一仗。
“一手抓牢疫情防控,一手抓好春耕生産,確保全年糧食和農業生産開好局、起好步。”十總鎮副鎮長陳熹介紹,該鎮多措並舉抓春管,通過專家把脈問診、農機開足馬力、科技護航小麥增産,夏糧豐收有保障。
“線上聯專家、線下聯麥田”,南通市農業農村局雲平臺發佈技術指導措施和技術服務日曆,播放專家授課視頻,全天候在線解答小麥促壯穩産、防災增産及病蟲害防治等問題,為促進夏糧穩産增産提供“金點子”。
“現在正是小麥拔節關鍵時刻,拿手機視頻連線,專家在第一時間就可以一對一指導,2022年夏季小麥高産增收沒問題。” 十總鎮種田大戶個個信心十足。
農技精準到田頭,農機開足馬力馳騁沃野,解放、釋放了農業生産力。“全村建成高標準農田5900畝,農業綜合機械化水準達96%。現在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一應俱全,田間管理還用上了無人機,糧食烘乾、倉儲也有了大型設備中心。”十總鎮育民村黨總支書記許宏飛眼下正忙著組織人員對農機進行檢修、保養,“現在6000多畝地從種到收,算上後勤只需9個人,這在以前做夢都不敢想。”
農機更給力,種地更省力,育民村是南通市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一個精彩縮影。補短板、強弱項、提水準,十總鎮推動農業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升級。截至2021年底,全鎮建成連片高標準農田9.3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92%;農業機械總投資1053.2萬元,稻麥生産全程智慧機械化達92.5%;全鎮擁有糧食烘乾中心(點)43家,農機倉庫46家、糧食倉庫52家。
確保夏糧豐收,強化科技支撐是關鍵。“目前,十總鎮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85%,糧食作物標準化率達到93%以上,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通州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巧雲説,“十總鎮農業已步入標準化、精細化、信息化、智慧化階段,農業科技成為十總現代化農業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
如今,十總鎮糧食等重要農産品生産呈現出不少新特點:互聯網鋪在“田埂上”,無人機變身“新農具”,抖音直播變成“新農活”。一幅現代科技與傳統田園交相映襯的斑斕畫卷,正變得清晰而生動!
職業新農人,挑起“金扁擔”
農業現代化既要農業技術、設備等生産要素現代化,更需要農民素質、能力的現代化。
十總鎮加大先進實用技能培訓,用好創業、諮詢、服務等平臺,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行動,健全職業農民培訓制度,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民培養成科技帶頭人、種養專家、運輸大戶和行銷能手。
開收割機、操控無人機,南通天泰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孫紅箭得心應手。他不僅是社長,還是一名新型職業農民。“要想種糧能增收,先進適用的優良品種、技術、設施、裝備是不可缺的組成部分。”這是孫紅箭新的“種糧經”。
談到合作社發展,孫紅箭信心滿滿:“耕、種、管、收‘一條龍’,種好自己的地,合作社還騰出手來,專注向種糧戶提供種苗供應、機械設備、農資供應等服務,一年下來能多賺10多萬元。”
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把“糧袋子”裝得更滿,讓“糧袋子”成色更足。截至2021年底,十總鎮已有50畝以上種糧大戶179戶,規模經營服務面積4.1萬畝,農業技術培訓676人次,累計持證農業勞動力數達7045人。
一批批新型職業農民,站在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的潮頭,一個個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興起。據介紹,十總鎮建成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發起、村民自願參股、村幹部和種田能手積極參與的新型合作農場17家,土地經營規模1.2萬畝,2021年,實現産值2517萬元,利潤312.5萬元。截至目前,建有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新型規模經營主體278家,規模經營面積佔到全鎮耕地面積的84.3%。
以現代服務業引領現代農業,十總鎮積極打造農業産業聯盟,建成社會化服務聯盟8家,為農戶提供農資採購、農業技術推廣、農機化服務調度等全方位服務,服務面積達3.2萬畝。
“除了産業聯盟,2022年我們還將發起建立信息聯盟和基金聯盟,真正實現全覆蓋、零距離、立體化聯動共享,在大協同下實現大發展,更好地以現代服務業推動現代農業二次飛躍。”龔志軍鏗鏘有力的話語令人振奮。
産業昂龍頭,品牌塑優勢
近年來,十總鎮糧食産量連年提高,不斷刷新記錄。在“穩”的基礎上如何更“進”一步?十總鎮黨委政府提出:加快農業産業化進程,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強化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增強對基地和農戶的帶動能力,走好龍頭帶動之路。
5月上旬,走進二爻居圓宏萬嘉智慧農業基地大棚,各類時鮮果蔬長勢喜人,智慧感知遙控技術,實現自動控制溫室內光照、溫度、水肥。基地負責人梅德州打開手機上的APP,指尖輕點,各種數據一目了然,“用上高科技,育苗、栽培、配肥、灌溉等操作環節全程自動化,種菜輕鬆多了。一年收穫14茬1200多噸蔬菜,全年預計收入超千萬。”
強龍頭、建基地、樹品牌、創機制,十總特色農業正在走上一條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産、産業化經營、品牌化銷售之路,闖入中高端市場,銷價節節攀升,帶動周邊農民大幅增收。
龍頭帶動加快形成,農業結構持續優化,産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十總鎮農業産業化發展勢頭強勁,出現了“育民稻米”“迎陽果蔬”“上雁蝦蟹”“愛民四青”等一批特色優質農産品,打造了國家地理標誌農産品“騎岸大方柿”,提高了十總鎮農産品在省內外的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如今,十總鎮特色農産品擁有吸引眼球的“四張名片”:“豐富多樣、生態環保、安全優質、四季飄香”。
“特色農業‘金鑰匙’,增收致富美滋滋,幸福生活來敲門。”這段順口溜,在十總大地已開成燦爛的向陽花。“耕作在希望的田野上,居住在美麗的‘幸福總’”——農民們的夢想,已照進現實。漫步柏樹墩村,令人心曠神怡:造型別致的民居,綠樹綠水環繞;清幽雅致的農民公園,鳥語花香,景色怡人;功能完備的文化廣場,歡歌笑語,老少鹹樂。
“龍頭”高高舞起,農業農村現代化蹄疾步穩。以“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追求,十總鎮在希望的田野上歡奏一曲新時代田園牧歌。(新華日報 李汝賢 王建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