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京打造優質稻米全産業鏈——“金陵味稻”:好味道裏助農增收
從2021年開始,南京著手開展優質稻米産業鏈建設,深入打造“金陵味稻”稻米區域公用品牌。按照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産的要求,依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的科研育種團隊,通過訂單化、標準化種植優良食味水稻品種,以母子品牌直銷共建的方式,不斷提升全市優質稻米品質和效益。兩年來,“金陵味稻”品牌價值進一步提升,有效帶動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匠心團隊保障種優糧豐
“各位基地負責人好,2023年‘南粳46’稻種購買渠道已發群裏,請大家按需聯繫省農科院蘇米研究院負責人進行購買,價格和2022年保持一致。”3月中旬開始,在“金陵味稻”母子品牌基地群裏,這條信息每週都會被推送一次。接收的對象,是南京市10家“金陵味稻”核心訂單基地及24家母子品牌建設主體的負責人。而提供稻種的,則是被譽為“南粳之父”的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才林。
30年前,王才林在日本留學時偶然嘗到日本大米“越光”,軟糯香甜的米粒口感令他唸唸不忘。“兩個水稻品種雜交,至少要繁衍到第八代,才可能將想要的優良特性穩定下來。”自那時起,王才林便和育種團隊深入田野,在海南和江蘇之間不斷輾轉,跟進育秧、除蟲、施肥等各個環節,尋找最適合江蘇地區種植的大米。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南粳”系列水稻在日本廣島優良食味粳稻品鑒學術研討會上一舉榮獲“最優秀獎”;2019年第二屆全國優質稻品種食味品鑒會上,“南粳46”“南粳9108”又摘得全國“金獎大米”、全國“優質食味粳米”等榮譽稱號。“南粳46”因此成為“金陵味稻”的專用品種之一,推廣種植。
好的品種,還需好的技術團隊作為支撐。每年的插秧季是王才林團隊最為忙碌的時間,早晨5點出發、晚上8點回來,兩組技術人員一天最多要跑全市20多個種植點,而這樣的循環,在整個水稻季裏要重復五六次。面對2022年罕見高溫乾旱天氣,團隊克服缺水、插秧晚等不利因素,統一規劃種植和管理進程,在大旱之年種出豐産之稻。“技術團隊從插秧到收穫全程跟蹤服務,灌溉、施肥、病蟲害防治等都有專人指導。2022年我們基地‘金陵味稻’稻穀産量超過4800噸,無論是畝産還是品質都讓種植戶非常滿意。”南京市稻米産業聯盟理事長沈愛保説。
品牌價值帶動農戶增收
南京市六合區龍袍街道趙壩村共有500畝村集體土地種植“金陵味稻”系列産品,依託優厚的土壤條件,2022年畝産超1100斤。
2015年,趙壩村集體收入65.5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19120元,均處於全街道最低水準,還是個市級經濟薄弱村。2018年,趙壩依託村集體合作社——六合區圩裏農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流轉6個村民小組200多戶村民的1200畝土地,進行村集體經營,開展“金陵味稻”系列産品訂單種植。經過3年的積累與沉澱,趙壩村集體收入達近200萬元,較2015年增長約2倍,農民人均年收入超25500元。“‘金陵味稻’為趙壩贏得了好口碑,在業內已小有名氣。2022年,合作社生産的大米早早銷售一空,凈利潤近50萬元。”合作社負責人葉權説。
2022年,高淳區東壩街道君偉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的2500多畝“金陵味稻”訂單水稻同樣迎來豐收。“平均畝産超1150斤,收成不錯,而且收穫之前就全部售罄。”合作社理事長汪君偉説。由於提前和南京糧食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收購合同,收購價格1.75元/斤,比市場價高出約0.1元,合作社在整個收購季省心不少。汪君偉介紹,合作社從2019年開始以訂單農業的方式,種植“金陵味稻”系列産品,雙方約定水稻品種、種植面積、收購價格等,讓農戶們種得放心、賣得安心。“從種子選擇、種植方式、田間管理到收割等都有嚴格標準,主管部門和南京稻米産業協會也會對基地進行評估考核,以確保品質。”汪君偉説。
渠道建設增加外溢效應
隨著稻米區域公用品牌市場推廣工作的逐步推進,“金陵味稻”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南京百姓餐桌上。眾多社區的線下推廣、主流媒體的實時聚焦、戶外大屏的循環播放等多種舉措,進一步提升了“金陵味稻”品牌的曉譽度。
2022年年底,在南京優質農産品博覽會上,不打農藥、不施化肥的“秋亞”稻鴨米受到不少參觀者的青睞,24.8元/斤的價格更是直接體現了它的身價。“我們種植的是‘金陵味稻’高端産品,因為特別注重管理和品質,所以我們的價格的確要高一些,但每年産出的米都可以銷售一空。”“秋亞”負責人孔秋娣坦言,這都得益於近年來“金陵味稻”的品牌打造和渠道建設,大大降低了他們自身的推廣成本,大米進展會、進企業、進社區,知名度逐步提高,銷量明顯上升,影響力也在不斷擴大。“‘金陵味稻’有著統一的Logo標識,現在很多人買米都衝著這個標識和包裝。”
南京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南京將繼續夯實種植生産的基礎,以“金陵味稻”區域公用品牌打造為核心牽引和強力抓手,加強良種良法、良技良機等集成推廣應用,積極開展和優質稻米綠色生産配套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的示範應用,發揮“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的科技引領作用,結合“稻米文化節”“農業嘉年華”等節慶活動,不斷提升糧食種植畝均産出,帶動農業增效,實現農民增收。“我們希望最終打造出創新能力強、産業鏈條全、綠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聯農帶農緊的優質稻米全産業鏈,為鄉村全面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和農業強國建設提供堅實支撐。”(作者 郭婷)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