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支持江蘇省産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江蘇中行發佈科技金融三年規劃
2023-08-25 14:08:59來源:我蘇網編輯:陳小雨責編:李誠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江蘇要在科技創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國重要的産業科技創新高地,使高品質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江蘇被賦予“四個新”的重大任務,其中“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新突破,在強鏈補鏈延鏈上展現新作為”與“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品質的發展的必由之路”要求一以貫之又與時俱進,貫穿始終的是“走在前列”。

  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本質要求,也是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關鍵舉措。實體經濟迫切需要科技創新做好“動力引擎”,為現代化産業體系注入強大動力,金融力量不可缺少。

  日前,在江蘇省政府召開的對《省政府辦公廳關於加強和優化科創金融供給服務科技自立自強的意見》解讀的新聞發佈會上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産業科技創新中心”目標,必須高度重視並充分發揮科創金融的作用。

  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以下簡稱“江蘇中行”)一直致力成為“科技金融的全要素整合者、全鏈條創新者和全週期服務者,爭做新發展階段的科技金融領軍銀行”,不斷踐行“中銀科創+”品牌服務精神,積極主動作為,于近日發佈了《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科技金融三年發展規劃(2023-2025年)》,正式確定了“江蘇最佳科技科創金融服務銀行”的清晰目標。

  度其“量”更要究其“質”,觀其“形”更要察其“勢”,透過這份精心編制的三年發展規劃,江蘇中行以科技金融推動江蘇高品質發展繼續走在前列的完整戰略圖景終於慢慢展開。

  從“關鍵變數”到“最大增量”

  “科技金融不是錦上添花的結構性指標,而是影響我行中長期客戶基礎和人才隊伍的關鍵變數,將對江蘇分行未來五至十年發展帶來深刻影響。”

  這是江蘇中行在其科技金融三年發展規劃中對於科技金融的核心判斷。

  當前,金融行業正在面臨內外部環境的深刻變化,尤其是作為國有銀行,江蘇中行積極響應國家和地方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構建更加適配的科技金融業務模式以提升科技金融服務水準,以科技金融賦能經濟高品質發展,這既是自身轉型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有作為國有銀行積極踐行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應有之義。

  “金融作為資源配置的樞紐,既能為創新實踐提供資金支持,又能為産業應用提供風險對衝工具,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

  而作為重要保障的“關鍵變數”,也正在成為江蘇中行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8月18日,通過兩年的高品質服務,江蘇中行成功助力XX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創業板上市,成為江蘇中行科技金融專屬授信模式成功案例之一。作為國內知名的鐳射加工光學零部件主要生産商,XX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21年被認定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並在同年成為了江蘇中行首筆科技金融專屬授信客戶。

  而這筆僅用兩周就批復的總額度6000萬的科技金融授信,有效緩解了這家科技企業的資金壓力,釋放出創新發展的內生活力,此後雙方合作不斷深入,從企業高管私行服務,到旗下子公司代發薪業務,再到如今上市在江蘇中行開立募集資金專戶,科技金融終於綻放共贏之花。

  “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專業化。”正如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相關負責人日前來寧時所説,金融之所以能夠對科技創新發揮重要作用,並非只是簡單提供融資,而是在科技和産業之間充當橋梁和紐帶,提供項目評估、風險管理、管理者監督等服務,推動科技成果産業化。

  截至7月末,江蘇中行科技金融授信客戶6900戶,較年初新增627戶,科技金融信貸餘額達1184.63億元。“獨瞪”企業合作覆蓋率更是接近50%。

  根據三年發展規劃,到2025年,江蘇中行科技金融授信規模預計將超過175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25%,形成成熟全生命週期服務鏈條,培育上市公司30戶,利用直接融資市場服務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的規模明顯提升,實現綜合金融良好發展。

  從“堅守本質”到“精準提質”

  7月25日,由江蘇中行牽頭主承的“南京市交通建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23年度第一期中期票據(混合型科創票據)”成功發行,金額1.5億元,利率3.25%,募集資金用途將部分用於發行人前期對軟體信息服務、人工智能、新能源、智慧製造等科技創新領域基金出資的置換,而該期債券也是全省唯一一隻入選全國首批的創新混合型科創票據。

  對於這一混合型科創票據的發行,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此舉將募集資金通過股權投資或基金出資等方式精準投資科技型企業,實現了從債到股的光譜效應,在引導市場機構以股權投資思維與科技型企業共成長的同時,也能更好滿足不同類別、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的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

  而這只是江蘇中行“聚焦主責主業”服務實體經濟,“精準提質”助推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江蘇中行率先組建“科創金融中心”,並增設“科創金融團隊”,橫向建立科技金融工作小組,發佈《支持科技金融發展行動方案》,加大科技領域支持力度,推動科創金融生態圈建設、提升科技金融服務水準、加強組織保障資源配置,縱向完善了科技金融特色網點建設細化方案,13家科技金融特色網點佈局完善,逐漸構築出了在科創金融服務領域的先發優勢。

  在此次三年發展規劃中,根據江蘇“江蘇最佳科技科創金融服務銀行”的發展定位,江蘇中行再次對“公司+普惠”雙輪驅動企業全生命週期服務做出優化升級。

  其中,江蘇中行公司金融部“科技創新金融中心”牽頭全行科技金融工作小組及整體推動,牽頭科技金融考核競賽和資源調度,牽頭決策選定重點發展地區與差異化政策、牽頭科技金融品牌建設和隊伍建設;江蘇中行普惠金融事業部計劃設立“科創企業服務中心”,加強優質客群的培育提升,牽頭推動落實科技客群差異化政策,對接公司部科技金融試點業務,主動覆蓋授信總量1000萬元至3000萬元的初創期與成長期科技金融客群拓展,發掘投貸聯動等行司聯動業務,聯動包括中銀證券、中銀國際、中銀投、母基金、中銀資産、中銀理財合作,形成綜合服務組合拳。各二級分行參照省行模式組建“科技金融中心”與“科創服務中心”,縱向服務架構進一步完善。

  從“資源優勢”到“發展勝勢”

  “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強擔當,推動各項工作向科技自立自強聚焦發力,讓江蘇的創新資源優勢更好地轉化為創新發展勝勢。”

  這是2023年5月江蘇省委主要領導到省科技廳調研時,對江蘇創新驅動發展提出的殷切期待。

  事實的確如此,僅2018年-2022年間,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年均增長率超過23%,達到4.4萬家。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突破8.7萬家,同比增長20.6%,佔全國19.2%,入庫企業數量持續保持全國第一,江蘇科創資源豐富,産業體系完備。

  在強鏈補鏈延鏈上,江蘇也具備展現新作為的強大基礎,根據官方統計,江蘇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居全國第一;製造業高品質發展指數連續三年全國第一;10個集群入圍全國45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群,數量全國第一;積體電路、船舶海工、工程機械等多個細分領域産業鏈條完整,規模全國第一……

  如何將如此豐富的資源優勢化為強勁的發展勝勢?江蘇中行的答案是“勢”在人為。

  圍繞江蘇先進製造業集群和重點産業鏈,江蘇中行公司和風險條線聯動開展行業研究,形成了光伏、新能源汽車、工程機械、生物醫藥等一批具有江蘇特色的産業鏈或細分行業研究成果,16個省重點集群覆蓋率超過85%,重點産業鏈覆蓋率超60%。

  在此基礎上,江蘇中行先後制定了光伏、造船(含海工)、環保設備製造、生物醫藥、5G、新能源汽車、鋰離子動力電池、軌道交通裝備製造、積體電路、新材料等近20個産業鏈相關授信指導策略,進一步提升金融與實體的供需匹配度,運用科技手段,搭建以客戶為節點的産業鏈關係網絡,釋放大數據價值,在強鏈延鏈補鏈上做好精準服務,為提升優化強鏈補鏈延鏈能力保駕護航。

  尤其自2023年5月《加強和優化科創金融供給服務科技自立自強的意見》發佈以來,江蘇中行在科創金融領域更加頻頻發力。

  6月,在南京市高品質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推進大會上,中國銀行與南京市人民政府簽署了《共建南京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專項合作協議》,併發布了《支持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行動方案》,以六大策略支柱、二十九條工作措施為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高品質發展提供南京方案;

  7月,在 “創新積分制”取得較好的基礎上,中國銀行研究推出了創新積分貸‘預授信’機制,通過對科技企業授信額度進行預評估,進一步提升創新積分貸精準觸達科技型企業的效率;

  8月,中國銀行聯合科技部火炬中心舉辦的 “走進高新區”系列活動首站在無錫舉辦,長三角36家國家級高新區和16家江蘇省級高新區代表應邀參會,此次活動也成為一次將財政、金融和産業資源等引入各地高新區、共同賦能江蘇科技企業創新發展的最新實踐。

  乘創新之勢,聚創新之能。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始終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的國有銀行,江蘇中行將始終牢記使命擔當,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能力本領,緊跟創新中國和創新江蘇戰略指引,在服務科技自立自強和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上當好金融“排頭兵”,全力助江蘇高品質發展繼續走在前列。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