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漢風勁舞新徐州
2023-12-21 09:56:00來源:新華日報編輯:陳小雨責編:李誠

  原標題:勇擔新的文化使命 再賦新時代“大風歌” 漢風勁舞新徐州

勇擔新的文化使命 再賦新時代“大風歌”  漢風勁舞新徐州

戲馬臺銀杏。

勇擔新的文化使命 再賦新時代“大風歌”  漢風勁舞新徐州

工作人員嚮往來遊客介紹“漢符”和徐州的城市地標、網紅景點、地道方言、特色美食等,宣傳徐州文旅。(雲龍區文體旅局供圖)

勇擔新的文化使命 再賦新時代“大風歌”  漢風勁舞新徐州

一名隨父母來徐州遊玩的孩子,身著傳統服飾,手握剛領取的“漢符”。 (雲龍區文體旅局供圖)

勇擔新的文化使命 再賦新時代“大風歌”  漢風勁舞新徐州

賈汪督公山滑雪。

勇擔新的文化使命 再賦新時代“大風歌”  漢風勁舞新徐州

徐州戶部山第十一屆年俗文化節。

勇擔新的文化使命 再賦新時代“大風歌”  漢風勁舞新徐州

漢文化旅遊節開幕。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張俊哲攝)

  冬日,在徐州戶部山李家大樓,方藝霖在她開設的漢服工作室裏精心為遊客提供漢服粧造、禮儀培訓等服務,著漢服,行漢禮,弘揚漢文化。“感興趣的遊客非常多,但是我們一天只能接待十來位遊客。”方藝霖告訴《新華日報》記者,類似的漢服工作室,李家大樓附近就有6家。

  張楓在雲龍山腳下開了一家奶茶店,將三讓徐州的典故、燕子樓關盼盼的傳説、蘇東坡關於徐州的詩詞等都做進了這杯茶裏,“我們希望遊客喝到的不僅是茶,還有文化。”

  將漢文化濃縮在一盞茶中、刻印在城市文創産品上……徐州這方熱土,處處浸染著獵獵漢風。再賦新時代“大風歌”,徐州勇擔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提升文化綜合實力,著力建設“世界級漢文化傳承地和重要旅遊目的地”,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築牢文化根基。

  用活資源,推動文旅融合

  “1984年12月,徐州磚瓦廠取土燒磚時,發現了這處埋藏2000多年的軍陣。”獅子山下,徐州漢文化景區講解員朱婕身穿漢服,帶領遊客遊覽漢兵馬俑博物館。

  與高大粗獷的秦俑相比,生動精緻的漢俑更加寫意。它與漢墓、漢畫像石並稱“漢代三絕”,成為徐州漢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名揚海內外。“先秦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而説到兩漢文化,大家有共識——“看徐州”。

  “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正是從徐州登上歷史舞臺,建立大漢王朝,開啟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強盛時代。兩漢400餘年,徐州成為“東方大都會”,先後有20余位諸侯王分封於此。

  作為兩漢時期楚國、彭城國和下邳國所在地,徐州擁有豐富的漢文化資源。據初步統計,徐州地區出土收藏的漢代可移動文物達1.2萬餘件。根據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徐州漢文化遺址遺跡共544處。其中,漢楚王墓群、徐州墓群、梁王城遺址和下邳故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握著這“一手好牌”,如何把它“打好”?

  徐州給出響亮回答:培育“國潮漢風”品牌,使之成為文旅融合發展新名片。以“國潮”之文化自信,以“漢風”之文化特質,展現新內涵,通過漢文化與現代新潮時尚的碰撞,讓漢服、漢禮、漢樂、漢舞、漢方等漢文化符號“活”起來、“動”起來。

  “徐州是兩漢發祥地,要成為‘文旅創新源’。”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南方科技大學全球城市文明典範研究院院長李鳳亮教授認為,徐州應以文旅深度融合為動力,將數字技術與文旅産業融合,加強漢文化産業集群建設,著力打造漢文化文旅品牌。

  “我們每逢重要節假日都會籌備大型‘國潮漢風’活動,讓群眾沉浸式感受漢文化。”徐州市漢文化風景園林管理處黨委委員、副處長曹家巍告訴《新華日報》記者,各類特色活動充分展現漢代歷史、精品文物、漢服漢禮、車馬出行、漢風民俗等漢文化精髓,帶動了漢文化旅遊熱。

  守正創新,做好傳承發展

  堅持守正創新,兩漢文化在徐州得到進一步傳承發展。

  前不久,雲龍區創新推出文旅商融合新産品“漢符”雲遊記,用“漢符”手冊,串聯起雲龍區人氣較高的幾個文旅商點位。“漢符”上面每頁都有景區的特色介紹,可以蓋章打卡,上面的每一張消費券都可以撕下來無門檻抵現。據統計,首批文旅商産業提供的價值200萬元的惠民消費券,大約拉動近2000萬元的消費。

  目前,“漢符”已銷售接近1萬本,銷售十分火爆。目前,雲龍區文體旅局正在準備第二季“漢符”雲遊記的發佈,計劃全年準備策劃4本冊子,聯動上百個優質商家,共同助推徐州漢文化文旅品牌“出圈”。

  在回龍窩歷史文化街區,張立新創辦了一家專注城市文化和非遺傳承的手作工坊。這位來到徐州已30年的北京人,對這裡充滿感情。“我們想讓遊客來到徐州能看到、能親身體驗漢文化,最後還能‘帶回家’。”張立新認為,文化最好的傳承方式是融入生活。走進他的工坊,遊客可以體驗石刻拓片、掐絲琺瑯、木版年畫製作等非遺項目,帶有漢文化元素的文創産品特別受青睞。

  “築,十三弦,形如衣襟,弧面中高一寸九分……”捧起一本影印版《清朝續文獻通考》,沛築復原人郝敬春指著客廳桌上一件新築激動地向《新華日報》記者介紹,他參考古文獻裏的描述,成功復原出清代十三弦築。2010年,郝敬春成功復原十三弦“沛築”,讓千年前的樂器回歸人們的視野,再現“擊築而歌”盛景。

  郝敬春邊研究邊推廣,被聘為曲阜師範大學等3所高校的客座教授,並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三十五中和沛縣文化館開設沛築培訓班。“復原一件樂器並非目的,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才是主旨。”郝敬春説。

  如今在徐州,漢文化正從歷史中走出來、從書本中走出來、從博物館裏走出來。從博物館提升改造到深度培育漢樂演藝、漢樂培訓及漢樂器製作,從舉辦彭祖伏羊節到做大做強漢服品牌,再到推出具有漢文化符號的伴手禮文創産品和旅遊商品,徐州通過持續探索,努力讓漢文化“看得見、聽得到、吃得著、穿得出、帶得走”。

  賡續根脈,展現時代風采

  “公園裏有博物館、博物館在公園裏”。隨著徐州和平路隧道上蓋廣場景觀工程完工,徐州博物館和雲龍山進一步聯通。這條彭城歷史文脈由此延展,串聯起城隍廟、文廟、黃樓等重要項目,梳理挖掘歷史記憶、古城符號和文化元素,展現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時代風采。而生活在這座城市的百姓,也在豐厚的文化滋養下,自覺擔起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每逢週末,沛縣歌風臺漢文化體驗館便格外火爆。體驗館運營部經理劉勝男擔任漢代禮儀講師,在漢禮塾內,依據傳統禮節,通過正衣冠、行古禮、凈手凈心、擊鼓明志等儀式,帶領孩子們領略傳統文化魅力,進一步引導孩子尊敬師長、知禮明理、潛心向學。

  “我們要把理論研究最新成果運用到現代藝術設計學的實踐中,形成帶有民族審美精神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國漢畫學會副會長、江蘇師範大學漢文化研究院院長朱存明説,要更多通過視頻、動漫等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讓漢文化走進大眾視野特別是走進大中小學課堂,幫助孩子們築牢民族精神之基。

  在中國礦業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科技雙創孵化中心主任趙迪斐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徐州的漢畫像石有了“數字生命”。“通過數字技術,我們可以對漢畫像石進行數字建模保存,更好地推廣傳播。”前不久,團隊成員走進雲龍區圖書館,為徐師一附小的學生們上了一堂實踐課,得到師生家長一致稱讚。

  深厚的文化土壤,迸發澎湃活力。走進沛縣文化館,只見大廳墻面上挂著一週42個門類100多節文化藝術免費培訓課程表。館長王寶紅剛剛結束舞蹈隊培訓,又投入“365漢風大舞臺”文藝演出籌備中。“今年,我們線下報名學員超4000人,依然供不應求,大部分課程預約已排到明年。”王寶紅説。

  徐州的兩漢文化遺産,不僅屬於徐州,也構成江蘇歷史文化的絢麗華章,成為江蘇“吳韻漢風”的文化符號。在2023年9月召開的第二屆漢文化論壇中,與會專家深入研究兩漢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時代價值,在更高層次、更廣範圍發出“徐州聲音”,對加強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文化引領、推動江蘇文化建設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也為深化拓展中華文明理論研究貢獻徐州智慧。(新華日報 記者 王岩 張濤 楊琦 張耀文)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