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各地進入“三夏”大忙時間 夏糧收穫時,秋糧備耕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踏入“小滿”節氣,江蘇省一年一度的夏收將拉開帷幕。同時,水稻播種在即,全省各地高質育秧、農資準備等各項工作也在緊鑼密鼓進行中。
精細田管,呵護來之不易的收穫
5月19日上午,艷陽高照,隨著收割機轟鳴啟動,蘇州吳江現代農業産業園的3000多畝小麥正式開鐮。今年該區小麥播種面積為22.5萬畝,較去年增加0.6萬畝。為確保夏收順利進行,全區161台收割機全部檢修保養完畢,還對接了200余臺機具跨區作業。吳江區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周君説,今年小麥總體呈現面積增、品種優的特點,畝産與常年相倣。開鐮時間比往年略有提前,為水稻早播早栽提供良好條件。
同日,昆山市陸家鎮夏橋社區小麥也開始收割。今年,昆山種植小麥11.13萬畝,同比增加0.68萬畝,增幅6.51%。預計畝産較去年持平略減,好于常年平均水準。面對去年秋播遲、播後冬春連旱及中後期持續乾旱等不利因素,昆山針對性指導落實搶抓播期、適當增加播種量,乾旱田塊採取適時科學灌水、噴水補墑等防災減災措施。施以葉面肥22.3萬畝、植物生長調節劑11.1萬畝次,達到小麥麵積兩次噴施全覆蓋,解決抗旱面臨的實際困難。
去冬今春,乾旱少雨的不利影響在我省多地發生,通過持續不斷的精細化田管措施,才得到這來之不易的收穫。3月15日以來,無錫市錫山區有40余天無有效降雨,土壤墑情告急,當地採用“微噴灌+葉面補肥”舉措積極應對。錫山區太湖水稻園小麥示範方內無人機在巡檢中發現部分小麥出現倒三葉落黃現象,園區第一時間組織移動式噴灌設備“靶向補水”,單日作業效率可達傳統方式的3倍。揚州市統籌安排各級抗旱資金1204.2萬元,採取綠色通道採購葉面肥、植物生長調節劑發放給農戶等措施,已噴施葉面肥465萬畝次;同時日夜加大水庫、塘壩調水補水力度,及時將水源送到溝渠、田頭,有效緩解小麥旱情。
加強培訓,減損就是增産
在産量確定的前提下,機械收割過程中減少損失也是增産。為此,我省多地加強培訓,強化農機手相關意識及技能。
5月19日上午,南京舉辦油菜機收減損技術及裝備現場會。傳統油菜聯合收割機、新型割臺的油菜收割機及油菜分段(割曬機、撿拾機)以田間為“擂臺”,以減損論“英雄”。“我們通過在田間劃定標準測産區域,收集機械收穫後的落粒、漏割等損失物,經稱重計算得出實際損失率。”南京市農業裝備推廣中心工程師束宇介紹,現場演示的新型割臺油菜收割機在參數優化後,損失率較傳統機型明顯降低,直觀的數據對比讓參會的油菜種植戶們對減損技術的實際效果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
收割演示結束後,參會人員轉場參加油菜機收減損及單産提升技術培訓。來自江蘇開放大學和省農業機械技術推廣站的專家分別圍繞油菜單産提升和機收減損技術要點展開授課。浦口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全區油菜種植面積2.47萬畝。此次收割作業的實際效果獲得了廣大種植大戶的認可,也為保障全區糧食穩産增效、夯實糧食安全基礎提供了有力支撐。
各縣區小麥陸續進入成熟期,大規模機收工作全面展開,5月15日,淮安市舉辦小麥機收減損田間日活動。現場,技術人員通過授課方式就小麥機收作業準備、收穫方式、收穫時期、作業時段、機具調整等方面進行詳細講解,並根據機收減損損失監測工作要點,對各縣區及鄉鎮農機員提出相應要求。
科技賦能,育秧高效高質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苗全、苗齊、苗壯,是實現水稻穩産高産的基礎。隨著夏收啟動,夏種也將緊隨其後。
5月16日下午,連雲港市海州區新壩鎮的智慧育秧工廠內,幾乎所有育秧工序均由流水線機器完成。玻璃溫室裏,12層立體苗床層層疊翠,空間利用率提升5倍,搭載物聯網系統實時監測溫濕度等20余項參數,AI演算法自動調節遮陽、噴淋裝置,秧苗出芽率達98%。“全自動育秧系統每條生産線每小時最多可播種2400盤,不僅效率大幅提升,育出的苗也更均勻健壯。”海州農發集團益之農公司副總經理李威介紹,該工廠已形成“智慧溫室催芽+立體苗床煉苗+大田託管服務”全鏈條育苗模式,年供秧能力覆蓋3萬畝稻田。
連雲港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管理處處長胡曙鋆介紹,全市水稻意向播種面積304.89萬畝,目前全市共建成工廠化育秧中心6個、正在建設1個。為助力水稻單産提升,連雲港重點推廣華粳5號等綜合性狀優良的水稻品種,大力推廣智慧化、標準化、高效化集中育秧技術,鼓勵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同時積極推動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與智慧農機裝備進行融合應用。
5月12日,全省水稻單産提升暨集中育秧現場觀摩培訓會在南京市浦口區舉辦。浦口區永寧智慧育秧中心負責人邵名文介紹,中心於2024年5月建成並試運營,今年全面投産。兩條育秧流水線的所有環節均由自動化機器完成,僅需4名工人操作,一天8小時可育秧1.5萬盤。
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張衛寧表示,江蘇水稻品種推廣、壯秧培育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弱項,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要大力發展集中育供秧,高標準建設集中育秧中心,因地制宜推廣智慧化、標準化、高效化集中育秧技術。要持續控減直播稻,強化良種良法配套,同時深入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在農業生産耕種管收全環節智慧化上深挖潛力。(新華日報 記者 顏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