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25“南京人才日”向四海英才發出求賢帖——城市精彩人才出彩,南京邀你共築未來
5月18日,2025“南京人才日”系列活動——“IN南京,邀寧來”畢業生專場招聘會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將軍路校區舉行。新華日報記者 趙亞玲 蔣文超 攝
5月18日,梧桐成蔭、紫金疊翠的初夏時節,2025“南京人才日”如約而至,向全球人才發出“IN南京,創未來”的合作邀請。
今年“南京人才日”開幕式由南京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主辦,聚焦兩院院士、産業人才、青年人才等群體,突出人才招引和成果轉化主題,發佈重點人才政策、揭牌創新平臺、舉辦專場招聘會等,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協同發展下的南京人才工作新實踐,助力城市與人才同頻共振、共同成長。
政策全面煥新,以一流生態助推産創融合
南京坐擁50多所普通高校,12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臺,1個8000億級和6個千億級産業集群。以政策創新引領産業人才集聚,不斷凝練一體化發展關鍵任務,形成科技強、産業強、人才強的協同共振,是南京人才工作的鮮明特質。
近年來,南京聚焦AI技術、信息通信、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關鍵領域,不斷用機制創新大膽“破冰”,為産業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人才動能。開幕式當日,南京“人工智能人才8條”正式發佈,強化對人工智能等重點産業人才的全面支撐。具體來説,就是通過強化校地聯合引進集聚頂尖人才、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建設一批人才集聚先導區域等實打實的舉措,在人工智能新賽道的全球競逐中,進一步搶佔産業發展制高點,營造優良創新生態。
“真心實意服務,真金白銀支持,對於成功落地的高端人才(團隊),將給予最高300萬元購房補貼、100萬元生活補貼;對於頂尖人才給予最高1億元綜合資助,團隊組建、安居住房、頂格支持。”南京市委人才辦有關負責人介紹説。現場,人工智能産業人才基金、科技人才成果轉化基金等一系列基金揭牌,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深度融合。
科技成果轉化,是創新鏈到産業鏈的“關鍵一躍”。為更好打通這“最後一公里”,南京瞄準創新成果供需對接“痛點”,實施一系列創新舉措。當天發佈《關於加快建設技術經理人隊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企業、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新型研發機構等公開引進一批全職技術經理人,通過項目、基地、教學合作等多種形式,柔性引進一批兼具科學家、企業家、創業投資者身份的專業化複合型人才;鼓勵在寧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支持組建高校技術轉移學院,開設相關課程、開展專業培養,給予最高200萬元資助等。以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為突破,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準。
開幕式主場還設置“IN南京,硬核力”創新創業人才集萃,全方位展現南京創新主體多元共生、創新要素多維聚變、創新服務多鏈協同的一流人才生態。
機制全維更新,用頂尖智慧賦能城市發展
人才薈萃、創新興盛,是南京城市發展的鮮明特色。數據顯示,南京現有兩院院士96人、創新創業的中外院士超百人,在校大學生105.43萬人,“雙百之城”為底色的創新沃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澎湃動能構築創新人才的集聚高地。
與智者同頻者勝,與時代共振者興。近年來,南京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廣聚戰略科技人才,持續從政策支持和服務配套端發力。開幕式上,南京發佈市級聯繫服務院士專家工作機制,明確將通過組織一批結對聯繫、開展一輪日常走訪對接、建立一套合作機制,進一步加強院士專家聯繫服務工作,更好發揮頂尖人才的高端引領、培育帶動和決策諮詢作用,一體推動經濟大省挑大梁“四個著力點”和“四個走在前”“四個新”“4+1”等重大任務落實,助推南京高品質發展。現場還啟動了2025“千名院士·千場科普”南京行。
作為新中國首批航空高等院校之一,南航秉承“航空報國”辦學傳統,攜手南京,為國家培養輸送了20余萬名高級人才。聚焦推動校地深融互促、共贏發展,南京市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簽署了人才共引共育合作協議,圍繞加快建設高水準吸引集聚人才平臺和航空航天民航領域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統籌雙方各自資源優勢,在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建設、人才培養引進、科創載體構築、人才創新創業環境優化等方面加強協同合作。
“這次牽手翻開了新篇章,將有效牽引高校‘創新源頭’和地方‘發展需求’對接,助推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助理、人力資源部部長、黨委教師工作部部長崔海濤説,合作既務實又具突破性,雙方各揚優勢,圍繞低空經濟、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智慧製造裝備等新興領域開展佈局,無論是引導人才創新成果優先在寧轉化,還是賦予南航頂尖人才(團隊)市級人才計劃自主評議權等,都標誌著此次校地合作將從建機制邁向出成果全方位進階。
夢想全力托舉,打造海內外青年人才的理想之城
如果説“人才日”是一種儀式感,那麼專門開進高校的專場招聘會、青年嘉年華活動等,就是南京對青年人才綿長而細膩的情誼和追求。
18日上午9時,作為此次“人才日”配套活動,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將軍路校區舉辦的畢業生專場招聘活動,吸引眾多學子前來物色心儀崗位。現場,既有羲和電力、波長光電等本地名企,也有中國移動、中核華興等國企央企,還有小米公司、金斯瑞生物科技等産業龍頭,以及紫金山實驗室、紫金山天文臺等中國科學院直屬事業單位,覆蓋新一代信息技術、積體電路、智慧製造、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等多個重點行業領域。千企萬崗雲集,提供最高年薪百萬的就業崗位,打造青年人才成長就業的“直通車”,為南京注入涌動不息的新鮮力量。
“Hey,大學生朋友們!這是一份青春的邀請函,更是一道奮鬥的召集令!南京是一個寶藏城市,在這裡有多元的實習實踐活動等著你……”開幕式當日,“青檸實踐”城市實習生計劃同步發佈,將通過開展大學生“進機關進企業進鄉村”實習見習、“青檸實踐實境課堂”、校地融合“雙百共建”等項目,為在寧大學生提供3萬個城市實習機會。為全鏈條服務研究生創新創業,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在南京打造“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孵化基地”,為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優秀項目,提供“一站式”公益服務。
人才是第一資源,識才愛才、敬才用才是“南京人才日”永恒的主題。記者從南京市委人才辦獲悉,從開幕式至6月上旬,南京還將陸續開展紫金山英才音“享”會、“寧港巾幗·共啟新程”港才南京行、2025南京全球科創精英挑戰賽等10余場系列特色活動,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為在寧人才發展加油賦能。不論是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還是創新人才的安居樂業,南京始終堅守“有寧才更好”的初心使命,“永不落幕”的“南京人才日”,誠摯邀請每一位人才加盟!(新華日報 記者 林元沁)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