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條黃金紐帶串起“水鄉明珠” 水鄉旅遊線城際鐵路江蘇段開工
一條串起“江南明珠”的黃金紐帶正式啟動建設。6月30日,水鄉旅遊線城際鐵路江蘇段開工動員會議在蘇州舉行,標誌著這條聯結滬蘇浙兩省一市的跨省交通項目邁入建設階段,長三角一體化交通網絡再添重要拼圖。
交通網絡再升級
水鄉旅遊線城際鐵路起自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水鄉客廳站,經蘇州市吳江區,與如通蘇湖城際鐵路共線至南潯站,經浙江省湖州市、嘉興市烏鎮鎮、桐鄉城區、海寧市鹽官古鎮至杭州蕭山機場,全長132公里。其中,江蘇段線路長27.314公里,設計時速160公里,途經汾湖高新區、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太湖旅遊度假區等,設汾湖站、蘇州南站、八坼站3座車站,全部位於吳江區境內,總工期4年。
“‘坐城際鐵路半日遊遍江南’將成為吳江市民的日常。”吳江區松陵街道居民沈志遠説,水鄉旅遊線城際鐵路成為他們家庭出遊的“夢想藍圖”。
蘇州市鐵路與航空事業發展中心副主任王睿告訴《新華日報》記者,沿途3座車站覆蓋同裏、黎裏、周莊等知名古鎮,發揮城際鐵路在短途遊、周邊遊的功能優勢的同時,推動當地週末微度假與短途遊熱潮,促進沿線“農文旅體”産業深度融合。此外,“軌道上的微旅行”模式因省時、省心、串聯高效,將吸引長三角及更遠地區遊客來蘇州感受“多景點、深體驗”旅遊新方式。
藍圖鋪展,未來可期。《新華日報》記者從省鐵路辦獲悉,江蘇段建成後,將與區域內滬蘇湖、通蘇嘉甬等幹線鐵路,以及如通蘇湖城際鐵路、上海示範區線市域(郊)鐵路等共同構成一個高效銜接、便捷換乘的多層次鐵路網絡,打造1至1.5小時城際交通圈,搭配上海示範區線等市域鐵路打造的0.5至1小時通勤網,打通區域交通“微循環”。
交通先行,鐵路建設跑出“加速度”。省交通運輸廳廳長兼省鐵路辦主任吳永宏表示,水鄉旅遊線城際鐵路開工後,全省在建鐵路里程將超過1100公里,投資總規模達3600億元,為推動全省經濟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水鄉文旅新機遇
該線以“水鄉旅遊線”命名,緣于線路途經多個水鄉古鎮,沿途覆蓋超過20處4A級及以上景區。
近年來,江南水鄉旅遊熱度持續上升,而這條線路對沿線古鎮的旅遊發展帶來重大利好。“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水鄉城市之一,隨著水鄉旅遊線的建設,蘇州有望進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影響力,進而加快建設成為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城市。”蘇州大學東吳智庫研究員、商學院教授孫俊芳建議,蘇州應抓住“水鄉旅遊線”建設契機,強化城市品牌建設,提升文化傳播力,創新産品業態,進一步豐富旅遊體驗,著力推進文旅業態的融合創新。同時,推進城鄉協同,構建“主城區+水鄉古鎮+美麗鄉村”旅遊聯動體系,實現資源互補、客流分流,打造文旅融合産業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認為,水鄉旅遊線的目標不僅是A地到B地的運輸,更是要實現多式聯運與深度體驗,需考慮如何與水上巴士、遊船等傳統水鄉交通方式聯動,形成空間範圍更廣、資源多樣性更豐富、遊客體驗更多元的水鄉旅遊。
“考慮到水鄉旅遊線的遊客具有脈衝性特點,需要進行專題分析和系統方案設計。在聯動沿線景點服務方面,可以根據不同景點的開放時間、特色活動等,合理安排列車運行時間和停靠站點,引導遊客合理分流。在票價制定上,體現靈活性,如在旅遊旺季適當提高票價,在淡季則推出優惠票價,以調節客流。在組織運營上,根據客流情況,靈活調整列車編組,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曾剛説。
區域協同新引擎
水鄉旅遊線城際鐵路建成後將與上海示範區線貫通,實現公交化運營,將進一步支撐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高品質發展,加快建設“軌道上的長三角”,完善長三角地區交通基礎設施。
“這條城際鐵路不僅是一條旅遊線,更是長三角城際交通體系的重要補充,將進一步促進區域産業協同發展。”王睿認為,項目建設有助於對區域內的第二、第三産業形成一定引領發展作用,促進區域産業優化,推動強鏈補鏈延鏈,並帶來大量就業機會;有利於促進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要素聚集和流動,強化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聯動,服務新質生産力發展。
“水鄉旅遊線串聯的區域是長三角‘黃金腹地’。”孫俊芳表示,該線路的建設將有效促進蘇南、浙北與滬郊之間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動,強化區域中心城市與周邊節點的互聯互通,服務區域發展需求,提升長三角一體化水準。同時,水鄉旅遊線有望打通長三角水鄉節點間的交通瓶頸,帶動周邊中小城市與鄉村地區更好地融入區域旅遊經濟圈,進一步推動生態、農業、文化等多元産業融合發展。
除了江蘇段,水鄉旅遊線上海段、浙江段也有不同進展。可以預見,這條串聯經濟節點、文旅資源與城市群落的交通大動脈,將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注入全新活力。(新華日報 記者 田墨池 許願)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