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在今年5月20日正式生效,一場關乎中國超92%企業的“經濟大變革”正式打響。
在經濟大省江蘇,民企是“挑大梁”角色,問題來了:金融服務江蘇民營經濟,哪家銀行強?
最近,人行江蘇分行公佈的一季度金融服務民營經濟效果評估“成績單”,把答案擺到了臺面上。22家江蘇地區銀行同臺PK,興業銀行南京分行一路“過關斬將”,再次拿下“優秀檔”,連續4個季度蟬聯這一獎項最高級別。
亮眼成績背後,到底藏著什麼“獨家秘方”?
其實,為了支持民營經濟,興業銀行早就開始“放大招”!
早在2024年3月,興業銀行就在業內率先成立民營經濟部,把支持民企發展寫進戰略規劃。到今年3月末,民營經濟貸款餘額超1.7萬億元,2022年以來增長超55%,服務民企近52萬戶。
發佈會現場
興業銀行南京分行更是一馬當先。在7月16日興業銀行南京分行舉辦的“凝聚‘興’動力,助民企成長”新聞發佈會中,公司金融部(民營經濟部)總經理李世鈺介紹,截至6月末,分行民營經濟貸款餘額844.77億元,較年初增幅7.1%;其中,民營企業貸款餘額552.09億元,較年初增幅9.5%,比同期對公貸款平均增速多增2.8個百分點。這些實打實的數據,全是對江蘇民營企業真金白銀的支持。
科技金融“精準投喂”
在積體電路封裝測試這行,民營上市公司江蘇某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妥妥的“行業大佬”。
作為國內規模最大、技術最牛的積體電路封裝測試企業之一,它不僅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還建有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年銷售額輕鬆突破200億元,在全球都能“排得上號”。不過,搞研發、更新設備是“吞金獸”,企業經常為流動資金髮愁。
以前企業和銀行合作,總覺得授信方案“不接地氣”:額度不夠用、業務種類太少、貸款期限和經營節奏對不上。興業銀行南京分行怎麼解決?直接亮出“三步王炸”:
第一步,“做功課”。戰略客戶部一頭扎進行業研究,把産業鏈龍頭的融資需求摸得透透的,主動找企業財務負責人聊方案,從項目建設、短期資金週轉到供應鏈融資,量身定制産品策略。
第二步,“跑細腿”。二級分行領導帶隊,一趟趟往企業跑,和企業深度溝通,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發展訴求。分行各部門配合完善材料,加快流程推進,硬是把授信敞口額度翻了三倍。
第三步,“發福利”。瞅準業務落地的好時機,分行推出科技金融與製造業貸款定價補貼政策,客戶經理主動上門對接,最終3億元中期科技金融貸款順利到賬,企業全年預計還要再提款 6 億元。
興業銀行南京分行用實際行動證明:支持科技型民企轉型,絕對不含糊!這也給其他銀行出了一招:只有摸透行業特點,主動幫企業“減負”,才能讓金融“活水”精準澆到科技型企業發展的關鍵地兒。
拉同行“組銀團”
南通的HT公司,在民營造船界是響噹噹的“扛把子”,新訂單量在全國都能名列前茅,交付過兩百多艘各類船舶。2024年,HT公司更是拿下地中海航運公司12艘集裝箱船的超級大單,單個訂單就值2.2億美元,整個項目融資需求超過200億元人民幣。
不過,“魚越大風浪越大”。船舶訂單金額大、週期長,企業需要跨境預付款保函和流動資金支持,而且船東對保函條款、擔保銀行要求特別苛刻,一家銀行根本“搞不定”。要是拿不到銀行保函,訂單能不能生效都是個大問題。
興業銀行南京分行如何應對?拉上同行“組銀團”。
一方面,和信審部門緊急溝通,以最大額度申報,爭取成為主要授信銀行;另一方面,與總行國際業務部門和單證中心全力配合,幫忙找低成本轉開保函渠道,逐字逐句修訂保函條款。
經過多輪談判和風險評估,興業銀行南京分行批准了18.6億元專項授信額度,專門用於預付款保函業務。
這場銀團融資,由建設銀行當“團長”,興業銀行南京分行作為“團員”參與。通過搭建轉開闔作渠道,既守住了保函核心條款,又控制住跨境風險,順利開出11.41億元首筆國際銀團保函,累計為企業辦理近 17億元涉外保函業務。
這不僅是興業銀行系統內首例跨境銀團擔保業務,更為民企出海融資探索出一條新路子——通過風險共擔、多方協作,再難的跨境項目融資也能輕鬆搞定。
trong>供應鏈金融“瘋狂升級”
政策東風一吹,供應鏈金融成了支持民企的新“賽場”。
2023年7月,工信部鼓勵銀行用應收賬款、票據等方式給産業鏈上游民企“供血”;同年11月,常州市也出臺政策,要建一家市級供應鏈金融公共服務平臺。興業銀行南京分行一眼就瞅準機會,以“常鏈平臺”為突破口,開啟創新“副本”。
為了拿下常鏈平臺這個“香餑餑”,興業銀行南京分行直接開啟“衝刺模式”。得知“常鏈平臺”是國內首個地市級政府主導的項目,對數據安全要求極高,分行立刻行動:總分行聯動溝通方案,向總行和其旗下興業數金“要人要資源”,僅用一個半月就完成系統開發、測試和上線,還拿出貼合業務場景的金融産品,順利成為首家實現融資落地的銀行。
如今,興業南京分行下轄常州分行已幫53家供應商融資2.9 億元,佔平臺總融資額的70%,妥妥的“領跑選手”。
不過,在服務過程中,南京分行發現供應商對電子債權憑證融資成本太高意見很大。這怎麼辦?創新“魔改”産品!
參考票據池和反向保理的特點,南京分行設計出“憑證換開銀票”的新方案。重點核心企業的頭部供應商,只要付0.5‰的開票手續費和0.5%的保理手續費,就能把電子債權憑證換成銀票,成本大幅降低,而且銀票使用更靈活,客戶紛紛豎起大拇指。
系統上線後,南京分行還在不斷“升級打怪”:先是實現電子債權憑證多層級拆分流轉融資,讓核心企業的信用能傳導到産業鏈最末端;又加入多種風控校驗,放款時間從幾天壓縮到 2小時以內。現在,分行還將推進線上訂單融資業務,計劃打造“訂單-生産-發票-常鏈簽發-常鏈兌付”的一站式服務,專門解決民企資金週轉難題。
這些努力帶來了實打實的成效:錨定常州市“1028”産業體系,聚焦新能源、智慧製造等重點行業,興業銀行南京分行下轄常州分行已為125家上下游民企提供融資,供應鏈融資餘額達 60.62億元,打造出十多條規模化供應鏈;通過金融科技賦能,實時獲取企業需求,積累交易數據,不斷優化服務;和常鏈平臺的合作,也讓興業銀行南京分行在當地贏得政府、企業的一致好評,成了服務實體經濟、助力民企降本增效的“模範生”。
打通融資“任督二脈”
作為綜合性金融服務“大玩家”,興業銀行充分發揮牌照優勢,增強信用和中長期資金供給,為民企提供多元化“接力式”服務,全力支持企業科技創新。
在債券市場這個民企直接融資的重要“戰場”,興業銀行把民企當成服務重點,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承銷規模長期在行業裏“名列前茅”。
興業銀行還持續擦亮“投資銀行”招牌,通過股票回購增持貸款、債券融資、並購貸款、民企創新支持工具等投行産品,助力民營企業拓寬融資渠道。截至6月26日,興業銀行已與58家上市公司或主要股東達成股票回購增持貸款合作並完成公告,貸款上限規模超86億元,其中民營企業佔比約80%。
興業銀行南京分行更是“戰績輝煌”,實現了南京地區民企及國企股票回購專項貸款的“雙首單”。
2024年12月23日,落地南京地區首單民企藥康生物股票回購專項貸款;今年4月7日,落地華海誠科股票回購貸款,這也是江蘇連雲港地區首單股票回購專項貸款;4月14日,落地南京醫藥股票回購貸款,這又是興業銀行南京分行及南京地區市場首單國企股票回購貸款業務。
截至目前,興業銀行南京分行已與5家上市公司達成股票回購增持貸款合作落地,合作企業主要包括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産業公司,有力地支持了上市公司抓住市場機遇降低回購成本,增強投資者信心。
興業銀行南京分行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在總行支持下推出“上市公司全生命週期服務方案”,打造涵蓋市值管理、轉債配資、股權激勵計劃融資、並購貸款等在內的“一站式”綜合化金融服務體系,下一步將持續深化“商行+投行”戰略,助力上市公司優化資本結構、提升長期價值。
“金融服務全勤班”
興業銀行南京分行支持民企的每個案例背後都是實打實的“服務組合拳”——從機制到産品、從線上到線下全方位開搞,就像給民企配了一套“豪華大禮包”,每個環節都透著專業與實在。
機制上先鋪好路。南京分行直接把支持民企寫進“KPI”。與總行同步成立民營經濟部,還把KPI 考核跟民企貸款掛鉤,幹得好有獎勵,出了風險也有免責機制,提高民企不良貸款容忍度,給員工吃了顆“定心丸”。
行業有的放矢。重點支持汽車零部件、化工及新材料産業鏈、半導體産業鏈、船舶製造、海洋裝備等上行週期行業,防控光伏、建築用鋼為主的中小鋼鐵廠等領域風險;擴大科創企業支持範圍,強化機電機械行業授信,挖掘半導體並購、大飛機産業鏈等新興産業機會。
産品上創出花樣。普惠連連貸、農批E貸、快易貸、政採合同貸等創新産品樣樣有,不管是搞研發的科技民企,還是要出海的製造大佬,都能找到對口的金融産品。
服務上摳好細節。嚴格落實減費讓利政策,能免的費用一律減免;開通微信、興業普惠平臺等線上辦理渠道,讓企業足不出戶就能辦業務;積極開展損失分擔業務,和各級擔保公司、政府合作,減輕企業融資壓力。
風險上絕不含糊。不是盲目放款,而是通過大數據風控、銀擔合作分擔風險,既敢給錢又能守住底線,民企借錢放心,銀行放款安心。
一套操作下來,興業銀行南京分行給民營企業搭了個“全週期成長陪跑班”!從初創期缺錢到成長期轉型、從國內市場到海外拓展,每個發展節點都有對應的金融解決方案,給民企配了個“成長導師”——既懂技術研發的“燒錢”痛點,又明白出海拓荒的 “保函”難題,更擅長用供應鏈金融激活整條産業鏈的“神經末梢”。
在民營經濟撐起江蘇半壁江山的當下,這種“全勤式”服務早已超越了普通的銀企合作範疇:它既是對民營經濟促進法的鮮活實踐,也是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共生共榮”的最佳詮釋。(文/圖 欣仁 汪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