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直觀中國       |         原創        |        視頻               融播報              房産        
無錫水蜜桃跨越千里“甜”到延安
2025-07-30 09:42:38來源:無錫日報編輯:李誠責編:李誠

  原標題:無錫水蜜桃跨越千里“甜”到延安 三校雲端共赴“果香之約”,錫延教育協作再譜新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730093835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730093824

  這個暑假,無錫“水蜜桃”和延安“紅蘋果”有個“約會”。

  7月上旬,陽山兩棵有著特別身份的水蜜桃樹迎來了它的採摘者——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第一小學(以下簡稱“省錫實一小”)的學生。採訪獲悉,兩棵桃樹于去年由省錫實一小認養。目前,採摘的水蜜桃已經全部郵寄到延安市新區第一小學和延安橋兒溝深橋紅軍小學,三所學校還開展了一系列溫暖的雲端互動,無錫與延安的教育合作變得更具溫情、更有深度。

  無錫甜傳遞到了延安

  採摘、裝箱、郵寄,省錫實一小的學生是此次“水蜜桃之約”真正的履行者。“這些粉嘟嘟的果子都是我們親手從桃樹上摘下來的。”省錫實一小學生姚珈宜興奮地道,能把家鄉的水蜜桃寄給延安的小夥伴,她特別開心。

  “水蜜桃之約”源於一次“雲端牽手”。2023年10月,無錫惠山區與延安寶塔區深化合作,省錫實一小與延安市新區第一小學正式結對。當時,延安夥伴發起了“延安有我一棵蘋果樹”活動,延安市新區第一小學認養了兩棵蘋果樹。同年12月,省錫實一小就收到了來自延安的紅蘋果。“提及無錫的水果名片,水蜜桃當之無愧。所以我們也為延安的孩子們認養了陽山桃樹,待到盛夏蜜桃飄香時,這份來自江南水鄉的‘甜蜜’就能滿載祝福翻山越嶺,到達他們手中。”省錫實一小黨總支書記劉藝慧説。

  2024年9月,在惠山區教育局的支持下,省錫實一小與延安橋兒溝深橋紅軍小學成功結對,“朋友圈”進一步擴大,“水蜜桃之約”也隨之延續。

  “謝謝無錫的朋友!”前不久,一張張延安學生笑著品嘗水蜜桃的照片傳回無錫(見右上圖)。“無錫、延安心連心,這份跨越千里的情誼,像水蜜桃一樣鮮甜,像紅蘋果一樣飽滿。我們會一起結伴成長,追夢圓夢。”姚珈宜説。

  兩地師生共同成長

  實物傳遞、文化展示、雲端互動,雙方的約定不僅帶來唇齒間的甜蜜,還有共同的成長。

  除了寄去成熟的水蜜桃,省錫實一小的學生還準備了繪畫、手抄報等作品,介紹水蜜桃以及近期火熱的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在“山河同唱”雲端紅歌會上,學生獻唱多首經典紅色歌曲,拉開暑期紅色研學的序幕。“我期待有一天能在延安寶塔山與小夥伴們唱響這些歌曲。”獻唱《我愛北京天安門》的學生黃梓浵説。在桃香滿溢的延安校園,當地學生同樣在了解校園裏的紅色印記與文化故事,回顧學校的發展歷程,傳承紅色基因。

  從討論策劃到合作執行,整個交流活動是對省錫實一小學生綜合素養的考驗。讓省錫實一小副校長章麗英感到驚喜的是,在籌備過程中,學生主動提議要向延安小夥伴宣傳“蘇超”,點讚無錫的拼搏精神,這正是城市文化自信的體現。“《桃韻江南》手抄報展現了無錫這座城市的柔美與創新,水蜜桃象徵當下的甜蜜生活。”章麗英説,活動以自然為課堂、以文化為紐帶、以實踐為路徑,學生的成長既是認知邊界的拓展,更是生命意義的豐盈。

  教育協作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邁進

  這是一份跨越千里的情誼。

  讓劉藝慧印象深刻的是2024年底的無錫市第二屆少兒新年音樂會省錫實一小“童心童磬”管樂團專場,延安兩所結對學校的師生“雲上”參會。“通過連線,延安夥伴帶來了黃土地孕育的‘安塞腰鼓’。鏗鏘的鼓點和躍動的紅綢讓我們沉浸式感受到了延安獨特的文化魅力。”劉藝慧回憶道,這場雲端音樂會吸引了線上線下超15萬人次觀看,延安精神跨越千山萬水傳遞而來,成為連接兩地師生的強大情感紐帶和精神引擎。接下來,省錫實一小會以延安精神為牽引,開展沉浸式線下研學互訪活動,讓無錫學子踏上革命聖地,觸摸厚重的紅色歷史,讓延安精神在心中紮根。

  自1997年無錫與延安建立教育對口合作關係以來,兩地教育部門持續深化合作內涵,創新合作模式,在師資培訓、教育科研、學校管理、合作辦學、德育研討以及教育教學軟硬體建設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交流協作,取得了豐碩成果。28年間,無錫與延安已有47所學校結對共建。無錫累計選派300余名優秀教師赴延安支教,同時積極汲取延安精神養分,將延安紅色資源轉化為生動的教育實踐。今年,無錫與延安持續深化教育合作交流,精心策劃並開展一系列主題活動,推動兩地教育協作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邁進。(無錫日報 楊涵)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