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放眼贛南大地,滿目蒼翠碧綠、山川秀美,處處充滿勃勃生機。一座座新居亮麗多彩,一條條道路四通八達,一項項産業生機盎然,一幅幅鄉村振興新畫卷正盡情地鋪展、延伸。
2022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之年,也是鄉村振興全面展開的關鍵之年。贛州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大力實施鄉村全面振興行動,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三農”基本盤更加牢固,農業農村發展碩果纍纍,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優秀”等次。
發力農業産業 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
竹子經過加工後,低碳環保,還可以用來製作集裝箱板、火車及汽車地板等。鋸斷、開片、粗刨、碳化、烘乾……在江西樂匯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多條竹木地板生産線開足馬力趕制訂單,一根根竹子經過20多道工序被製成了全竹地板。這些強度高、外表美觀的全竹地板將全部銷往日本,用作卡車底板。
依託贛州市崇義縣70萬畝竹林,江西樂匯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在14個竹産區鄉鎮,布點了12個原材料加工基地,年加工毛竹1000萬根以上,帶動産業鏈上游70多家竹製品加工企業和2萬多戶竹農增收致富。
江西樂匯林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産車間 攝影 張欣苑
“一根竹子”帶富一方百姓、帶動一方經濟,是贛州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紮實推動鄉村産業振興生動實踐中的一個縮影。
鄉村要振興,産業必先行。近年來,贛州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力推動農業産業高質高效發展。
會昌縣國家數字化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項目被列為第十一批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項目;新建高標準農田63.2萬畝,糧食生産實現“十九連豐”;新建設施蔬菜基地5.06萬畝,新增大灣區菜籃子生産基地36家、24個産品獲“圳品”認證、均居全省第一;新增富硒高標準農業産業基地50個,全省首個富硒産業標委會掛牌成立;引進開工投資超5000萬元農産品加工項目25個……
此外,贛州市還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鄉村振興發展戰略部署,牢牢抓住産業興旺這個“牛鼻子”,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發展特色農業産業,成功創建了貝貝南瓜等國家級農業標準化項目31個、南酸棗等省級農業標準化項目15個,制定農業地方標準90余項,唱響贛南特色農業品牌,奏響鄉村振興“大合唱”。
挖掘文化資源 注入鄉村振興源動力
民俗表演、親子娛樂、特色美食……春節期間,贛州市章貢區水東鎮七鯉古鎮度假區處處張燈結綵,洋溢著祥和喜慶的節日氛圍,吸引眾多遊人前往打卡。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32億元,佔地1572畝,按國家5A級旅遊景區標準打造,包含遺址公園區、古鎮度假區、酒店會展區、休閒商業區四大板塊。
“我們的景區是在整個十字街的遺址上進行的修復和提升,所以發掘了很多的民俗,在景區內差不多有100家的店舖,可以説做到了一店一品,在吃、住、行、遊、購、娛各個緯度用當代的一些手法去詮釋贛南的一些風土跟特色。”中交七鯉古鎮(贛州)文化旅遊有限公司品牌經理陳建香表示。
除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外,贛州市還有豐富的紅色資源。
在瑞金市大柏地戰鬥遺址,80多歲的義務講解員劉承漢老人向遊客講述著當年紅軍在此戰鬥的故事;在於都縣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遊客們能近距離體驗和感受紅軍長征的艱辛與豪邁,重溫這段艱苦卓絕的革命歷史;在瑞金市萬田鄉麻地村,通過打造“紅色研學+特色民俗+生態休閒”鄉村旅遊品牌,吸引遊客參觀……
據了解,贛州市18個縣(市、區)中有13個“全紅縣”、15個“老區縣”。近年來,贛州市立足實際,以紅色傳承為主線,以鄉村振興為主題,深挖紅色文化內涵,抓緊抓實紅色名村建設,讓紅色資源轉為“紅色動能”,打造出一批紅色旅遊精品線路,走出了一條“紅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為把紅色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贛州提出了全力整合資源、推動紅色旅遊與鄉村旅遊融合的思路,相繼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快紅色旅遊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加快文化強市建設的實施意見》等,集中力量于‘瑞、興、于’紅色片區,按照‘突出重點、打造龍頭,一縣一品、錯位互補’定位,圍繞紅色品牌,推出了一批重點紅色項目。”贛州市文廣新旅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如今,贛州把341個革命舊居舊址開闢為紅色旅遊景點,紅色旅遊已然成為革命老區高品質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排頭兵。
堅持綠色發展 樹立鄉村振興新典範
初春贛南,風景這邊獨好。
走進寧都縣小布鎮勾刀咀小流域綠滿枝頭,微風輕拂,茶園飄香,令人陶醉,吸引眾多遊客前來遊覽。誰曾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水土流失嚴重區域。
為了治理一方水土,當地堅持以山青、水凈、村美、民富為目標,堅持治理與保護並重,採取護山保水、治坡理水、進村潔水、綠岸親水的“四水共治”模式,積極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試點建設,不僅重現水清岸綠,還帶動了紅色旅遊、鄉村旅遊、茶産業的發展,成為“國家水土保持示範工程”。
在這裡,“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和諧轉換,治山理水與治窮致富得到雙贏。
近年來,堅持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思路,贛州市在做好“山”的文章,發揮“山”的效益做足了功夫,大力發展油茶、毛竹、森林藥材、森林旅遊等林業特色産業,走出了興林富民助力鄉村振興發展之路。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發展林下經濟1000余萬畝,建成森林康養步道160余公里,打造各級各類森林康養基地37個,茶油産業綜合産值達120億元,傢具産業集群産值達2300億元,品類繁多的林下經濟産業日漸壯大。
生態“顏值”變成經濟“價值”,綠水青山變成農民致富“靠山”。屆時,贛州這張新的“生態名片”將越擦越亮。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在新征程上,贛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已吹響,廣袤大地迎來欣欣向榮的美好前景,廣大群眾昂首闊步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文 鐘薇)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