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滾動
朱虹:“兩山”轉化賦能生態旅遊高品質發展
2023-07-11 16:08:43來源:江西新聞編輯:張震寰責編:尹紅燕

朱虹:“兩山”轉化賦能生態旅遊高品質發展

▲2023年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  高品質建設美麗江西樣板研討會在江西資溪縣大覺山國際酒店會議中心召開

  資溪是江西著名的“生態大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7.7%,是江西首個提出“生態立縣”發展戰略縣,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國家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江西首批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示範基地。資溪在全省率先創建“兩山銀行”,牽頭制定的《“兩山”轉化中心運行管理規範》成為江西省地方標準發佈,“兩山”轉化工作成效顯著。

  眾所週知,“兩山理論”即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著名論斷。2005年8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最近,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核心構成的“兩山”理論已成為引領我國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指導依據。

朱虹:“兩山”轉化賦能生態旅遊高品質發展

▲浙江安吉余村

  一、“兩山”轉化理論和高品質發展內涵

  (一)“兩山”轉化理論的內涵和要求

  200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的一次演講中進一步將“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係,總結為人類不斷提高認識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綠水青山去換金山銀山”;第二個階段是“既要金山銀山,但是也要保住綠水青山”;第三個階段是“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科學闡釋了“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關係認識發展過程。其目的即如何推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在轉化過程中,必須依靠政府和市場兩種手段。政府方面要在制度保障、政策導向方面進行頂層設計,建立健全“兩山”轉化的體制機制。同時,構建完善的生態産品市場交易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生態産品配置中的作用,通過市場機制決定生態産品價格。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六點要求:①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做好“兩山”轉化頂層設計;②健全産權制度,形成權責清晰的多元化生態産品生産和供給主體;③建立生態産品監測和生態價值核算機制,夯實“兩山”轉化基礎;④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充分調動各方在“兩山”轉化中的積極性;⑤完善生態産品市場交易機制,打通“兩山”轉化市場通道。

  (二)高品質發展的基本要求

  黨的二十大明確指出,高品質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生態文明方面的基本要求是:①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②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缺一不可;③以“高品質”為根本要求,既涵蓋微觀層面的産品和服務也涵蓋宏觀層面的結構和效率,既涵蓋供給環節也涵蓋分配環節、流通環節和需求環節,既涵蓋經濟領域也涵蓋其他各個領域;④以“創新”為根本動力,不斷提升綜合效率;⑤以“持續”為根本路徑,不斷優化各種關係。

朱虹:“兩山”轉化賦能生態旅遊高品質發展

▲江西資溪生態風光

  二、生態旅遊發展與“兩山”轉化

  生態旅遊是一種注重保護環境和生態系統的旅遊方式,指的是在一定的自然區域中保護環境並提高當地居民福祉的一種旅遊行為,與“兩山”轉化存在著緊密關係。

  (一)“兩山理論”為生態旅遊指明瞭發展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等生態經濟的優勢,那麼綠水青山也就變成了金山銀山。”“兩山”理論是當代中國對生態文明理論的重要貢獻,更是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價值遵循。已成為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為生態旅遊指明瞭發展方向,為生態旅遊高品質發展提供了“綠水青山”這一堅定基石。

  (二)生態旅遊是“兩山”轉化的重要通道和實現路徑

  生態旅遊是在充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下提高當地居民福祉的一種旅遊方式。一方面,通過生態旅遊開展促進“綠水青山”生態産品價值轉化與實現,以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準;另一方面通過旅遊活動促進人們對環境、文化和社會的認知和尊重,提高人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由此可見,生態旅遊是踐行“兩山理論”的良好載體和重要途徑,有助於實現“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跨越。

  (三)生態旅遊高品質發展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生態旅遊是在綠色低碳領域培育經濟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的重要舉措,是推動我國經濟綠色轉型升級、全面實現小康奮鬥目標的重要途徑。生態旅遊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和載體,對更好地滿足日益增長的旅遊休閒消費需求和生態環境需要,引導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發展高品質的生態旅遊不僅有利於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還可以培育壯大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産業,也是實現産業升級轉型和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著力點。

朱虹:“兩山”轉化賦能生態旅遊高品質發展

▲江西資溪大覺山漂流

  三、生態旅遊高品質發展的障礙因素

  (一)生態系統較為脆弱

  生態系統是經過大自然長期發展演變而形成的,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脆弱性等特徵。大量實踐表明,生態系統在特定時空尺度中相對於外界干擾所具有的敏感反應和恢復能力較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導致生態系統失衡甚至物種滅絕。因此,如何有效處理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問題是生態旅遊高品質發展的關鍵障礙之一。

  (二)生態旅遊理念泛化

  生態旅遊理念泛化是我國旅遊業發展普遍存在的問題。自20世紀90年代生態旅遊傳入我國後,一直存在生態旅遊價值內涵與現實實踐脫節現象。很多地方打著生態旅遊的旗號,實際上做的是傳統大眾旅遊,存在旅遊資源過度開發、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居民利益和關係矛盾突出、旅遊發展可持續性動力不足等現象。

  (三)創新體系效能不足

  核心創新能力不足一直以來都是制約我國産業發展和品質提升的瓶頸,這一點在生態旅遊産業方面也不例外,主要體現在機制、模式、業態、産品等方面的創新不足。例如,從促進創新的體制環境來看,目前我國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不夠強,創新要素在不同創新主體之間尚未實現自由、充分的流動和組合,阻礙創新的諸多障礙仍有待破除;目前生態旅遊産品同質化問題突出,産品數量龐大但缺乏創新性和唯一性,使得生態旅遊普遍出現後勁不足的現象,難以對遊客形成強大吸引力。

  (四)保障體系不夠健全

  包括制度保障、資金保障、人才保障、基礎設施保障的不健全。制度保障方面主要是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保護體系的體制機制和管理制度仍然不夠健全,如何處理保護與開發的矛盾問題依然突出。資金保障方面主要體現在,由於生態旅遊投資風險大、收益回報水準低,政府和企業的資金投入無法滿足相應需求。人才保障方面,無論是數量還是品質,生態旅遊的從業人員都無法與行業的發展需求相匹配。基礎設施方面,由於生態旅遊資源多數集中分佈于偏遠的山區和林區,其中許多屬於生態脆弱地區,與現代生態旅遊高品質發展相適應的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完善。

朱虹:“兩山”轉化賦能生態旅遊高品質發展

▲江西資溪九龍湖

  四、生態旅遊高品質發展的主要舉措

  (一)“點”上發力,完善要素支撐體系

  要素支撐體系指生態旅遊所需要的科研科普基礎、人力資源基礎和接待設施基礎。生態旅遊不同於普通的觀光旅遊,專業要求較高,沒有前期的科研和科普工作作基礎是不行的,一條大眾觀光旅遊線路是不可能承載生態旅遊業態的。需要建立專門的職業資格體系,這就要求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專業的生態旅遊人力資源體系,例如廣東丹霞山依託十余個以高校研究生為主體的各專業志願者團隊來支撐其生態旅遊業態發展。需要專門建設生態旅遊設施,例如觀鳥屋、星空拍攝裝備和設施、體驗式科普設施等。

  (二)“線”上延伸,把握髮展關鍵環節

  開展生態旅遊信息調查和監測、明確生態旅遊資源權屬、規劃建設生態旅遊産品項目、核算生態旅遊服務價值和促進生態旅遊産品交易是生態旅遊發展的五個關鍵環節,務必做到基礎設施生態化、遊客行為生態化、服務提供生態化,實現生態産品旅遊化和旅遊産品生態化。按照此要求,各地要全面摸清生態旅遊資源家底,切實做好生態旅遊規劃設計,推動生態旅遊品牌建設,提高旅遊産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面”上突破,探路制度政策創新

  針對生態旅遊在資金、土地、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障礙,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制定專門的生態旅遊制度政策體系,積極探索如何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生態旅遊發展中,如何吸引和培育生態旅遊專業人才,如何探索一條面向高品質發展的生態旅遊特許經營制度,等等。

  (四)“體”上融合,尋求多維立體聯動

  一方面,促進生態旅遊與當地經濟融合,加強旅遊與當地經濟的融合,促進旅遊業對當地經濟的貢獻。例如,資溪應該加強生態旅遊與當地農業、文化、康養等相關産業的融合發展,推動旅遊業與當地企業和居民的深度互動,形成可持續的生態旅遊産業鏈。另一方面,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提高生態旅遊産品的品質和效率。例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提高旅遊體驗的便捷性和個性化,推動生態旅遊的數字化、智慧化和綠色化發展。

  (此文為作者在“兩山”轉化新路徑研討會上的主旨演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