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去年,南昌火了,躋身中國新晉“網紅城市”。
南昌是一座江湖之城,城外江河日夜奔流,湖泊煙波浩渺;南昌也是一座歷史之城,千年海昏侯墓打開漢代歷史畫卷,滕王閣讓我們呼吸唐代文風;南昌更是一座英雄之城,“八一起義”在此點燃,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但南昌也曾一度沉寂,成為最低調的省會城市,與世無爭,韜光養晦。近年來,在中國新一輪的城市競爭中,南昌正以低調沉穩的姿態積極進取,本篇文章從南昌文旅角度出發,剖析南昌走紅出圈背後的政經與流量邏輯。
2024年1月15日,南昌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
會議期間,南昌市長萬廣明在《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一組數據令人眼前一亮。據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南昌共接待遊客1.9億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977.79億元。
2023年,南昌成功“出圈”,曾經低調的省會躋身新晉“網紅”旅遊城市,一舉成為全國文旅行業裏的一匹“黑馬”。
元旦假期,南昌全城狂歡,跨年夜活動,青春市集、音樂晚會、城市光影秀、煙花秀、人工降雪、打鐵花、零點倒計時、放飛“心願氣球”……
南昌全市重要街區、景點、地鐵、廣場到處人潮洶湧。2023年12月31日跨年夜,南昌地鐵以268.26萬人次創下客流新紀錄,八一廣場站、八一館站、萬壽宮站和衛東站地鐵站寸步難行,有網友開玩笑稱“南昌地鐵上有一億人”。
這已是南昌地鐵2023年第3次創下客流新高,天南海北遊客慕名而來。
“我到南昌才知道南昌很有歷史文化底蘊,也很宜居,有些驚到了。”浙江遊客李江明對澎湃新聞記者稱。
從2023年春節、“五一”、中秋節國慶假期到跨年夜,南昌的城市管理者似乎已經證明自己掌握了流量秘訣。
那麼在此過程中,南昌究竟做對了什麼?超級流量背後的文旅邏輯又是什麼呢?
2023年春節期間,南昌萬壽宮遊客如織,客流量大幅增長。 南昌西湖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頂層設計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南昌文旅底子並不差,滕王閣、萬壽宮、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八一廣場、秋水廣場、繩金塔、南昌之星摩天輪、天香園、安義古村、八大山人紀念館、鄱陽湖、艾溪湖森林濕地公園和怪石嶺景區等,足見南昌擁有紮實的文旅基礎。
最知名的滕王閣始建於初唐時期,豫章古文明的象徵,曾因初唐詩人王勃所作《滕王閣序》聞名於世,現存建築為1985年重建景觀,係南昌地標性建築。
南昌在歷史上都佔據重要地位,擁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南昌還擁有600余處文化遺址,更因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英雄城市”的名聲。另外,它還是中國唯一毗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金三角的省會中心城市。
如此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文化基礎,此前卻並未有效轉化為文旅的影響力。
南昌地處中部地區,既不沿海,不沿邊,也沒豐富礦藏,還沒有大院大所,跟中部其它省會城市的繁榮蓬勃相比較,此前南昌始終走不出“産業不強、名氣不響”的尷尬,文旅産業也一直髮展不起來。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一書中曾直率地寫道:“恕我直言,在我到過的省會城市中,南昌算是不大好玩的一個。”他原本是想借此烘托青雲譜,卻無意中給南昌形象貼上了“不大好玩”標簽。
跟江西省內其它兄弟城市比較,南昌也少了些名山大川和文化遺産,吉安有井岡山、九江有廬山、鷹潭有龍虎山、上饒有三清山、萍鄉有武功山、景德鎮有千年古窯和陶溪川……
“南昌作為省會城市,無論是交通、住宿和基礎配套,江西省內其它城市難以替代,因此我們對南昌文旅的定位就是城市旅遊。”南昌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以下簡稱:南昌市文廣新旅局)一位科室負責人對澎湃新聞記者稱。
如此情形下如何突圍和破局,成為南昌歷屆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和文旅部門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2022年4月,南昌市發佈《南昌市“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此舉從頂層設計上為南昌在2023年的走紅出圈奠定了基礎。
按照《規劃》,南昌市文旅發展將形成“一核一帶三片區”空間新格局,結合南昌文化景區、紅色街區和綠色生態,並利用南昌主城區的萬壽宮、勝利路的現代一條街、繩金塔、進賢倉老街、洪都機械廠舊址、江紡工業遺址、滕王閣、八大山人紀念館等為代表的文化街頭、歷史建築和文化景區,並把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小平小道陳列館、艾溪湖、瑤湖及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也一起聯繫起來,以歷史尋蹤、紅色研學、文創生産及都市休閒形成南昌高品位文旅的“核心”。
上述《規劃》所提到“一帶”是指以贛江風光為中心建設世界級濱水發展帶,並以揚子洲、鳳凰洲、紅谷灘中心區、九龍湖為四大重要戰略支點,對標上海黃浦江、廣州珠江兩岸和香港維多利亞港灣模式,結合贛江風光,發展文化旅遊、文化創意、演藝娛樂和廣告會展和體育健身産業為主,以此提升“一江兩岸”景觀和文旅價值。“三片區”是將梅嶺、撫河、鄱陽湖作為三個片區打造。梅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為核心,向新建區西南部和安義縣周邊延伸;南部撫河鄉土民俗體驗區則是以南昌縣、進賢縣撫河流域沿線的文旅資源位中心,把文港毛筆文化、李渡燒酒文化、撫河鄉賢文化作為核心,打造集非遺傳承、人文尋根、鄉村旅居、匠坊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鄉土民俗體驗區;鄱陽湖濕地文化觀光區是以南昌東北部和南昌縣、進賢縣鄱陽湖湖岸地區作為中心,並以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公園、汪山土庫和象山森林公園為核心,打造集濕地科考、文化博覽、歷史研學和影視拍攝作為文旅開發重點,將鄱陽湖建設成為全國知名的旅遊品牌。
“南昌作為一個省會城市,對全省文旅而言都當有輻射帶動作用。”南昌市文廣新旅局上述負責人稱。
正因如此,南昌正在構建大南昌都市文化和旅遊圈,形成以南昌為中心區,九江、撫州兩市中心城區為支點,以南昌為核心、九江與撫州兩個次中心為原點向外輻射。
上述規劃的目標只有一個——把南昌建設成為全國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
南昌萬壽宮,Cosplay吸引了很多年輕遊客。 南昌西湖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如何引流年輕人?
南昌文旅的頂層設計有了,但如何才能引流?這又是一道難題。
2022年開始,南昌已在謀篇佈局。
據《南昌日報》報道稱,2022年2月4日,大年初四,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李紅軍攜有關領導一起前往南昌多地,就春節市場消費和群眾文化生活情況進行專題調研。
彼時,南昌呈現客流和消費“雙增長”態勢,各大商場客流量、銷售額實現同比大幅提升。
經過仔細調研,李紅軍為南昌文旅和消費市場定下基調:要聚焦年輕人喜愛的新業態、新模式,積極培育引導新型消費,也要擴大促銷活動的影響力、知曉度,吸引更多人來昌留昌消費,不斷提升南昌消費能級,釋放經濟增長內需潛力。
如何才能吸引年輕人呢?南昌文旅部門第一步是和大的IP合作,實現以點帶面的傳播效果。
“我們知道在南昌沒那麼火的情況下,只有城市先走紅出圈,才能再走下一步。”南昌市文廣新旅局宣傳推廣科負責人楊希勤對澎湃新聞記者稱。
2022年9月26日,由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南昌市文廣新旅局共同指導,南昌市滕王閣管理處和騰訊天美工作室啟動“王者榮耀×滕王閣數字文旅計劃”。
第一個項目是推出滕王閣序主題皮膚,此舉目的就是為吸引年輕群體遊客,以遊戲為媒,數字和實景相結合,用技術為滕王閣注入現代活力,讓年輕人感受煌煌盛景,感受南昌古樸的人文底蘊。
“這次合作的影響力很高。”楊希勤稱,據統計,此次合作可視化話題流量超過10億,還有許多社交平臺的流量更是不計其數。
2022年10月,南昌聯合“王者榮耀”又和知名歌手林志炫合作了《滕王閣序》,進一步加深了年輕人對滕王閣的文化印象。
上述兩次跨界合作,讓滕王閣在年輕網友中形成影響力,此舉也讓推廣了近10年的《滕王閣序》背誦免門票活動一下子火了,成為了網絡熱點,吸引了無數外地遊客參加。
有網友稱此舉有效地推廣了景點,還有網友稱“人生第一次享受到了背誦古詩文帶來的快樂”。
南昌市民對參與此活動也有很高的熱情。據當地媒體報道,有位女士苦背2個月《滕王閣序》來到窗口現場,花了6分鐘將《滕王閣序》通篇背下來,當即被免了門票。
“我們判斷的方向是正確的。”楊希勤稱,經過此前幾次跨界合作,南昌文旅確立了一套由政府、國企和頭部IP組成的三方合作模式。如何繼續深耕年輕人群體,如果想把他們吸引到南昌實地體驗和旅遊,顯然不能只靠線上的影響力了,線下活動才是引流的王道。
2023年4月,南昌舉辦草莓音樂節,深受年輕音樂愛好者擁躉。 南昌西湖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走紅背後“深層意義”
2023年春節期間,南昌已經有了“火”的苗頭。
南昌煙火氣全面歸來,南昌市民紛紛走出家門吃喝玩樂逛,煙火盛宴、廟會花市、遊湖逛街、登山賞景......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2023年1月21日至1月26日,南昌共接待遊客541.96萬人次,同比2022年增長170.4%。60萬人觀看迎春煙花晚會,3000萬人次通過網上觀看。
足見舉辦活動是引流不二法則。2022年,南昌已和摩登天空決定在南昌舉辦草莓音樂節,後因疫情防控,造成不斷延期,推遲至2023年舉辦。
“草莓音樂節”是2009年創辦的音樂節品牌,多年來已經具備一定影響力,深受許多音樂愛好者的擁躉。
南昌能把音樂節引入進來,當地媒體和市民給予積極評價,有網文稱“此前南昌一直被笑稱作文化荒漠,今年終於站起來了”。
作為音樂現場,音樂節不同於演唱會,通常是在戶外舉辦,也沒固定座位,歌迷只能站著跟著音樂的節奏跳舞和狂歡,好處是能吸引年輕人,但同時對主辦城市是巨大考驗。
2023年4月1日,草莓音樂節正式舉辦,閃星、馬賽克、達達等知名樂隊為南昌樂迷帶去音樂盛宴,總共吸引2.5萬名歌迷到來,雖然下雨了,但樂隊和觀眾都熱情不減,現場也秩序井然,演出場地乾淨整潔。
這應該算是一次成功的音樂節,但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有部分歌迷在社交平臺上投訴南昌計程車趁機“宰客”,也有部分歌迷對南昌當地住宿提出負面評價。
紛遝而至的負面評價讓南昌全市各個部門都背負了很大的壓力。
面對批評聲音,南昌市委、市政府和文旅部門高度重視、積極行動,組織和調動力量全面提升旅遊服務,不僅全面規範酒店客房價格秩序,還全力治理計程車宰客、拒載等亂象。
“這些都是底下的功夫,外界未必看得見。”南昌市一位黨政幹部對澎湃新聞記者稱。
草莓音樂節剛結束不久,全國迎來“五一”假期,南昌突然涌進來許多遊客,仍有部分網友對南昌的旅遊體驗持有批評態度,但相對草莓音樂節明顯減少了。
為迎接“潑天”流量,南昌全市各區縣也都動起來了。
西湖區是南昌“文旅大區”,在南昌文旅中佔了很高的份量,南昌8.28平方公里的歷史文化名城區域,60%在西湖區;坐擁一流的歷史文化坐標,三個歷史文化街區,萬壽宮、繩金塔、進賢倉也全部坐落在西湖區;南昌城七座古城門,進賢門、惠民門、廣潤門和順化門四座均在西湖區;而八一起義紀念館、新四軍軍部舊址等革命遺址也在西湖區,迎春花市、草莓音樂節、夏季美好生活節、八一升國旗等許多大型活動均在西湖區落地舉辦,足見西湖區的重要性。
西湖區委、區政府把文旅作為主導産業,為此西湖區政府組成專班,把交警、公安、消防、城管、應急等所有涉及文旅的職能部門都列入其中,此舉目的很簡單,為大型文旅活動提供保障。
“文旅被列入了重要的考核指標。”西湖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黨組成員朱先毅稱,由於許多大型文旅活動都在西湖區舉辦,因此專班必須全力應對。
“西湖區全力拼文旅,希望吸引更多遊客。”朱先毅稱。
據初步統計,2023年西湖區接待遊客超27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突破100億元;1-11月限額以上批零住餐單位實現零售額260.9億元,同比增長5.9%,實現銷售額881.3億元,同比增長11.5%。
當前,西湖區正朝著200億乃至300億文旅大區的目標邁進。根據規劃,到2025年,西湖區旅遊綜合收入將達到200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500億元。
相比西湖區的活動驅動,南昌東湖區則全力打造新型旅遊目的地。
2023年,東湖區充分利用社交媒體推出了許多短視頻和直播活動,比如參與拍攝“滕王閣”變裝、“意庫號”懷舊視頻、“文旅局長”直播、“滕王閣·江西詩派”經典詩歌吟唱會直播、與百萬粉絲UP主“覓食”合拍的推廣江西飲食文化的短視頻,上述活動均獲得數千萬、上億的流量。
“今年南昌各區縣在文旅方面都捲起來了。”西湖區一位黨政幹部稱,南昌全市區縣都把活動方向瞄準年輕人音樂節、演唱會、電競賽,以前南昌沒怎麼辦過的活動,2023年統統都辦了一遍,只要契合年輕人的口味。
此前,南昌曾被稱為“電競荒漠”,但去年舉辦了兩場高級別電競賽。2023年6月份時,南昌市文廣新局和騰訊合作舉辦“英雄聯盟”城市英雄爭霸賽,這是江西省內第一個落地的騰訊A級電競賽;8月份,雙方又合辦QQ飛車亞洲盃總決賽,也是江西省內第一個落地的騰訊S級國際賽。
“2023年以來,年輕人中興起了一陣Citywalk風。他們先被電競賽、音樂節所吸引,當到達南昌後,他們才會驚喜地發現南昌是這麼一個寶藏城市,風景很美,商品性價比高,城建達到了一線城市水準,環境衛生也很好。”楊希勤稱,2023年南昌走紅的全都是不收取門票的景點,萬壽宮、鳥嶼浮雲塔、珠寶街和大士院,均不收取任何門票。
“城市旅遊最關鍵就是營造氛圍。”楊希勤稱。
2023中秋國慶期間,南昌舉行兩場重要活動,煙花晚會和升國旗儀式,它們都是特別具有氛圍感的活動,無差別地吸引年輕人。
南昌“八一廣場”升國旗儀式,成為“南昌,登場皆英雄”最好注解。 南昌西湖區融媒體中心 供圖
楊希勤説,八一廣場升旗儀式讓她意識到“更深層的意義”。
2023年“五一”期間,南昌八一廣場舉行第一場升旗儀式,現場來了2.5萬人,她已經覺得人很多了;“八一”期間,舉行第二場升旗儀式,現場來了8萬人,她認為已經是極限了;未成想“十一”期間,舉行第三場升旗儀式,現場達到了15萬人。
“我眼睜睜看著一場比一場人多,突然發現升國旗活動的意義比我原先想的還要重要。”楊希勤稱,她記得去年9月30日,國慶升旗儀式的前一夜,她在廣場熬了一個通宵,傍晚6點鐘,八一廣場已經有人排隊了,夜間9點左右,廣場上已經到處都是人,沒地方坐,大家只能站在那裏,等待早晨6點時國旗升旗的那一刻。
“我從來沒想到會來這麼多人,現場全部都是自發而來的年輕人。”楊希勤稱,專門針對南昌高校的大學生做過一份調查問卷,詢問2023年究竟什麼事件最能代表“南昌,登場皆英雄”的城市口號,約一半以上回答是升國旗儀式。
“誠然,煙花晚會很好看,但我想年輕人更關注更深沉的內在力量,升國旗儀式讓年輕人的家國情懷有了承載平臺,這也是南昌出圈的關鍵。”楊希勤受訪時如是説道。
她認為,2024年將是南昌文旅大爆發的一年,南昌進入“一城四站”的時代,作為南昌文旅部門將會以延續的城市口號,符合年輕人的熱血和激情。
“我堅信(南昌)未來還能火下去,原因很簡單,我們在持續做好服務。”朱先毅稱。(澎湃新聞記者 韓雨亭)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