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滾動
瀝林荔枝紅,青春“雲”助農——南昌理工學院學子“三下鄉”記
2025-07-01 18:03:44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張震寰責編:尹紅燕

  夏日蟬鳴裏,廣東省惠州市瀝林鎮的荔枝林迎來一群特別的“新農人”。近日,南昌理工學院傳媒學院“三下鄉”志願服務隊以鏡頭為筆、以實踐為墨,在荔枝林間書寫著鄉村振興的青春答卷。從樹梢採摘到雲端銷售,從田間教學到冷鏈物流,學子們用傳媒專業技能架起助農“雲橋梁”,讓嶺南佳果乘著數字浪潮奔向更廣闊的市場。

瀝林荔枝紅,青春“雲”助農——南昌理工學院學子“三下鄉”記_fororder_圖片17

南昌理工學院傳媒學院“三下鄉”志願服務隊

  枝頭勞作:青春汗水浸潤荔枝紅

  晨光穿透枝葉時,實踐隊員已穿梭在荔枝林間。他們踩著木梯攀上枝頭,在果農“枝脆輕落腳”的叮囑聲中,指尖輕捻蒂部摘下帶露的紅荔,深淺不一的紅在竹筐裏堆疊成小山。

  “這串荔枝色澤均勻,果蒂泛綠,是頭茬鮮貨。”隊員們憑藉連日積累的經驗精準判斷成熟度,粗糙的果農手掌與年輕的指尖在枝頭交錯,傳遞的不僅是採摘技巧,更是鄉村振興的溫暖接力。

  草帽下,果農俯身分揀荔枝。實踐團成員跟著果農學習,從辨別成熟度到規範採摘動作,把課堂知識對接田間實踐,讓青春力量在勞作中紮根生長。

瀝林荔枝紅,青春“雲”助農——南昌理工學院學子“三下鄉”記_fororder_1

實踐團成員採摘荔枝

  在分揀間隙,學子們就地指導農戶用手機拍攝荔枝特寫。“把鏡頭貼近竹筐,讓陽光透過縫隙照亮荔枝蒂部。”他們以裝滿紅荔的竹筐為實景道具,指導農戶用手機拍攝筐中果實的堆疊層次感,現場演示如何通過角度調整讓筐裏的荔枝呈現“顆粒分明”的視覺效果。

  勞動之餘,隊員們與荔枝來了一場特別的“青春同框”。他們或站在綴滿紅荔的樹下,讓纍纍果實成為青春背景;或手捧剛採摘的鮮荔,將豐收的喜悅與荔枝的紅潤定格。這些帶著泥土氣息與青春活力的合影,經實踐團的新媒體矩陣傳播,迅速在社交平臺引發關注,讓更多人看到鄉村田野裏的青春助農故事,也讓瀝林荔枝的“鮮”,借由年輕身影的映襯,傳遞得更遠。

瀝林荔枝紅,青春“雲”助農——南昌理工學院學子“三下鄉”記_fororder_1_副本_副本

隊員們與荔枝合影

  室內打包區,堆疊的紙箱與忙碌身影交織成助農圖景。實踐團成員圍坐一起,默契配合開箱、裝果、封箱,在標準化操作中保障荔枝運輸鮮度。他們專注于每個環節,將傳媒人的細緻轉化為打包效率,用協作凝聚起助農“加速度”,讓一箱箱荔枝帶著鄉土溫度與青春誠意,奔赴市場。

  “以光為媒”架橋梁,直播助農拓銷路

  臨時搭建的直播間內,補光燈將荔枝映得鮮紅欲滴,實踐隊員們各展所長,打造沉浸式助農直播。導播臺後,負責技術的隊員緊盯螢幕,實時調整畫面構圖與收音效果;鏡頭前,主播手持荔枝,用生動的語言講述著瀝林荔枝從枝頭到舌尖的故事。

瀝林荔枝紅,青春“雲”助農——南昌理工學院學子“三下鄉”記_fororder_圖片23

打包荔枝

  政企校聯動:室內直播間裏的鄉村振興“實景課”

  惠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黃細花到訪時,室內直播間正進行著荔枝産品的直播展示。“把課堂搬到實踐一線,讓專業知識服務鄉村發展,這正是高校育人價值的體現。”黃細花參觀了直播設備與流程,與實踐隊員們親切交流,對實踐團將傳媒專業與助農需求結合的做法給予肯定。

瀝林荔枝紅,青春“雲”助農——南昌理工學院學子“三下鄉”記_fororder_1_副本

助農直播

  當晚,瀝林鎮鎮長化身“助農推薦官”做客直播間,不僅帶來“滿減補貼”等政府優惠政策,更通過鏡頭推薦瀝林鎮文化,實現“賣産品”與“推品牌”雙線聯動。補光燈下,晶瑩的荔枝果肉與農戶質樸的笑容交相輝映,直播間內不斷滾動的訂單留言,成為青春助農最生動的注腳。

  校地協同築長效,青春答卷寫在鄉土間

  從荔枝枝頭到物流端頭,南昌理工學院傳媒學子以“三下鄉”實踐為契機,紮根瀝林荔枝園,將課堂所學融入鄉土實踐。他們發揮傳媒專長,不僅策劃品牌推廣與線上行銷,更俯身田間地頭,深度參與採摘、拍攝、直播、打包的全流程助農實踐。這既是專業技能在田野中的生動檢驗,讓學子們在實幹中增長見識、體悟農情,也點燃了“傳媒+助農”的創新火花。

  這份來自田間地頭的“答卷”,不僅記錄著學子們付出的汗水與足跡,更印證了青年深入基層、服務“三農”的成長價值——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這場深度參與,不僅是一堂寫在鄉土大地上的生動“實踐課”,更為高校智力服務地方、青年力量助力鄉村發展探索了可行路徑,展現了青春動能賦能鄉村振興的積極意義與未來潛力。(文/圖 石沛傑)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