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滾動
千年豫章遇上春城袁州 大南昌都市圈合作再深化
2024-03-29 17:11:0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張震寰責編:尹紅燕

  3月28日,江西省南昌市人民政府、宜春市人民政府舉行了戰略合作協議簽約活動。根據簽約協議,南昌市、宜春市將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聚焦重點、持續發力,推動兩市資源互補、優勢共享、經驗互鑒,努力在更高層次、更廣領域開展務實合作,促進雙方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在加快南昌都市圈建設、推動全省高品質發展中作出更大貢獻。

  在長江中游城市群與南昌都市圈的廣闊天地中,南昌、宜春兩市山水相連、人文相親、經濟相融,兩地交流合作的基礎深厚、前景廣闊。這兩座城市的攜手合作,不僅為江西省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也為長江中游城市群乃至全國的區域合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借鑒。

  南昌與宜春深化戰略合作,是區域發展的必然選擇。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合作日益緊密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座城市都不可能孤立發展。南昌作為省會城市,擁有雄厚的産業基礎、科研實力和人才優勢;而宜春則以其豐富的自然資源、獨特的生態優勢和良好的産業基礎著稱。兩市的合作,能夠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和高效配置,推動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形成更加強大的發展合力。

  從全國範圍來看,南昌與宜春的合作並非個案。許多城市都在積極探索區域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徑。例如,長三角地區的城市群合作、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這些成功案例表明,區域合作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共贏發展的必然選擇。

  産業合作是南昌與宜春深化戰略合作的重點領域。兩市將通過加強産業協同,共同培育壯大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新能源、生物醫藥、綠色食品等産業,合力打造緊密協作、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2022年底,南昌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力建設南昌未來科學城,聚焦“將未來科學城打造成全省未來産業策源地”的目標要求,重點發展數字經濟産業、智慧製造,快速拉開未來産業發展序幕,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無獨有偶,近年來,宜春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快鋰電新能源産業創新突破,全力打造國家級新能源産業重要集聚區。目前,宜春新能源(鋰電)産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閉環産業鏈條。在碳酸鋰、負極材料、隔膜、鋁塑膜、鋰電池等各個環節,擁有寧德時代、國軒高科、贛鋒鋰業等一批行業頭部企業。

  兩個城市對未來産業的定位將碰撞出新的火花和無限可能,這種産業協同發展的模式,不僅有助於提升産業鏈的整體競爭力,也將推動産業鏈上下游資源融合,壯大創新産業集群。

  在關鍵技術難題的聯合研發攻關方面,南昌與宜春的合作更是展現了強大的創新活力。兩市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將緊密合作,圍繞VR、中醫藥、綠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重點領域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這種跨地區的産學研合作,不僅有助於突破技術瓶頸,提升産業核心競爭力,也為區域經濟的創新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在教育、醫療、文旅、商貿等領域的合作,也為南昌與宜春的深化合作增添了豐富的內涵。兩市的學校、醫院、文化機構和企業之間開展廣泛的交流合作,不僅提升了公共服務水準,也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生活。特別是文旅合作,兩市將通過共同打造旅遊品牌、推廣旅遊線路,吸引更多的遊客,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當萬載的煙花遇到南昌的VR技術,當樟樹的藥材遇上南昌的國際陸港,當宜春的明月山遇上南昌的梅嶺,這樣的“和”力,將會釋放更多的文旅“活”力。

  此外,南昌與宜春深化戰略合作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和問題。如何進一步打破行政壁壘,實現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是擺在兩市面前的重要課題。同時,如何確保合作的公平性和可持續性,避免出現“虹吸效應”,也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在推動區域合作的過程中,合作不僅僅是資源的共享和優勢互補,更是理念的碰撞和文化的交流。南昌與宜春的合作,應更加注重人文交流,通過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合作,增進兩地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為合作的深入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要共同樹立敢於打破陳規陋習的勇氣、登高望遠的戰略眼光、敢為人先的創新意識、勇攀高峰的進取精神,更新思維觀念,打開發展視野,自覺把兩市發展、江西發展放到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大格局中去謀劃和推進。

    南昌與宜春的深化戰略合作是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必然選擇。兩市應繼續發揮各自優勢,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打造長江中游城市群和南昌都市圈的發展新引擎。同時,兩市也應注重合作中的風險和挑戰,確保合作能夠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確保合作成果能夠長期惠及兩地人民。相信,南昌與宜春的深化戰略合作將釋放新的活力,為江西省乃至全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文 黃芳)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