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滾動
青春與鄉村同行 東華理工大學“青騎兵”開展沉浸式暑期社會實踐
2024-07-09 16:10:21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張震寰責編:尹紅燕

  今年暑假,景德鎮浮梁縣江村鄉誥峰村、上饒市橫峰縣蓮荷鄉楊家村文明實踐站先後迎來了一群朝氣蓬勃的大學生,他們是來自東華理工大學土木與建築工程學院的學子。在這裡,這群年輕人在為期一週的暑期文明實踐中深入當地,針對紅色基因傳承、傳統村落活化保護、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開展多種多樣的志願服務、社會調研、安全教育,在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中彰顯青年擔當。

  追尋紅色足跡 汲取向上力量

  實踐隊成員從赭亭山山腳出發,在紅色精神的引領下,拾階而上。在戰爭遺址前,實踐隊成員們懷著沉重而崇敬的心情向革命烈士鞠躬默哀。

  一張張泛黃的歷史照片、一件件珍貴的革命文物、一頁頁影印的手稿……實踐隊成員們在紅色遺跡中汲取創新力量、從紅色資源中尋找初心源頭。

  “來江西讀書後,我深刻感受到紅色文化遠遠不止是語文和歷史書本上的插圖和文字。”來自山西的實踐隊成員王宸説,尤其是親眼看到戰役遺址上依舊清晰可見的三道關卡和工事時,聽到當時堅守陣地的紅軍戰士與敵人同歸於盡的事跡時,他深刻感悟到老一輩革命先驅為實現“可愛的中國”所體現的大無畏精神。

  “這些烈士犧牲時大多才20來歲。他們以短暫的一生,用熱血青春書寫了那一代青年的生命華章。”大二學生張皓然説,擅長短視頻製作的他,決定用手中的鏡頭講述紅色故事,透過年輕一代的視角表達自己的“紅色感觸”。他説:“先烈們的熱血至誠讓我深受觸動,作為年輕講述者,我希望通過我的作品,講好青年革命者的故事,觸動和影響更多人。”

  走出課堂對話歷史 數字賦能傳統村落保護

  在實踐中,實踐團成員們參觀了浮梁縣的國家級傳統古村落、省級紅色名村峰村,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嚴臺村,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前哨陣地楊家村等50余處歷史建築。同學們對紅色古建築風格、歷史由來、院落佈局、紅色故事、紅色人物以及建築中展現的中華建築美學景觀元素等進行了詳細記錄,拍攝照片累計800余張,獲取影像資料30G,完成問卷調查200余份。

青春與鄉村同行 東華理工大學“青騎兵”開展沉浸式暑期社會實踐_fororder_圖片11

實踐隊員對老建築進行拍照記錄 供圖 東華理工大學

  針對所學專業,實踐隊成員們集思廣益,就紅色古建築的墻體保護、修繕工作進行了相關的了解和認知,並分析探討了建築岩土保護、土體結構受力、房屋頂部滲水治理等方面的問題。接下來同學們將利用專業優勢,從建築活化、文化傳承、産業發展等方面為江西紅土地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議。回到學校後,同學們還將利用三維鐳射掃描技術通過建築信息模型軟體(BIM),真實還原建築風貌及內在結構樣式和文化元素,實現影像再現,以數字賦能江西傳統紅色村落保護與活化。

  “與歷經數百年的紅色古建築面對面對話,讓我們見識了古人智慧。一磚一瓦、一木一梁,每一道工序都是匠心呈現,蘊藏著我們土建類專業特別需要傳承弘揚的工匠精神。”實踐隊成員、全省紅色班級“錢七虎班”學生黃嘉偉表示,“我們也在調研過程中思考建築與文化、人與自然的關係,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挖掘當地建築文化價值,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青春“築”力童心夢 古建築保護煥新芽

  “小朋友們觀察自家的房屋有什麼特點?”“這種精巧的梁架結構有沒有見過?”“大家在村裏什麼地方見過天井?”文明實踐站內,連續多場“探尋古建築之美”的建築科普課堂火熱開展。大學生志願者吳邦欣就地取材,從贛東北當地房屋結構特點入手,結合自身研學時的見聞,發揮建築學的專業特色優勢,通過圖片展示、視頻講解向留守兒童們講授中國傳統建築的巧妙絕倫與勞動人民的匠心智慧,在為留守兒童提供關愛成長服務的同時,宣揚古村落歷史文脈,傳播古村落保護理念,讓守護歷史文化遺存的意識滲透進村鎮的最小“單元”。

青春與鄉村同行 東華理工大學“青騎兵”開展沉浸式暑期社會實踐_fororder_圖片12

活動現場 供圖 東華理工大學

青春與鄉村同行 東華理工大學“青騎兵”開展沉浸式暑期社會實踐_fororder_圖片13

志願者帶領孩子們進行榫卯結構拼裝比賽 供圖 東華理工大學

  為了引導孩子們增強自己的動手能力,志願者們還帶領孩子們進行了榫卯結構拼裝比賽,孩子們在小遊戲和互問互答的環節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建築文化知識,以及對古村落保護的重要性。

  “每次開展建築科普志願服務,我們都是自己動手製作模型、查找資料、打磨課件,雖然要花很長時間,一切都很值得。”大學生志願者吳邦欣説。同為主講的大學生志願者張力予深感認同,他説:“在這個‘學’與‘教’的身份轉化過程中,我們更加深刻感受到先輩們篳路藍縷搞建設的艱辛,也越發深刻認識到,這些建築背後的意義和價值。我希望以後能用自己的所學傳遞更多‘古建築之聲’。”

  據悉,建築科普進校園是該社會實踐團長期開展的一項致力於科技文化傳播的志願者活動。截至目前,大學生們已在南昌、萍鄉、景德鎮、宜春等江西多地開展了80余場科技下鄉活動。(文 朱天星 彭小雨)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