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銅鼓縣素有“贛西北明珠”之稱,森林覆蓋面積高達88.04%。近年來,銅鼓縣持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通過整合零散林地、發展林下經濟、組建合作組織聯農帶農等舉措,讓林地資源、勞動力以及自然風光等要素充分激活,走出了一條生態優良、百姓富足的綠色發展之路。
“小山”變“大山” 規模經營釋放潛能
銅鼓縣過去林權分散,農戶各自經營小片林地,因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林地缺乏管護,加上資金投入不足,長期處於低産低效狀態,林業資源潛力未得到發揮。
為解決碎片化林地資源效益不足的難題,銅鼓推進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構建縣、鄉、村三級林權流轉管理服務體系,成立林業發展有限公司,創新建立交易規則、平臺搭建、信息發佈、交易鑒證、服務標準、監督管理“六統一”的林地經營權流轉交易機制,“化零為整”推進林地集中連片開發,整合做大林業“資産包”。截至目前,該縣累計流轉各類山林面積達49萬畝,累計流轉交易金額4.5億元。
三都鎮大槽村村民盧濤便是改革的受益者。初冬時節,銅鼓縣的高標準改造的竹林迎來豐收季。在三都鎮大槽村,挺拔翠綠的毛竹宛如一片綠色的海洋,竹林下,村民盧濤和父親挖著冬筍。“自從竹林搞了高標準改造,春筍和冬筍那可是比以前多多啦!”盧濤臉上洋溢著收穫的喜悅,一邊説著,一邊熟練地將挖到的冬筍輕輕放入身旁的編織袋,不一會兒,編織袋就被裝滿了。
盧濤今年34歲,原來一直在外務工,但他一直心繫家鄉,看到村裏毛竹林發展的潛力後,便決定返鄉創業,投身毛竹林改造工作,並在村裏的合作社擔任理事。他家有150畝毛竹林,在他的努力下,已經完成了100多畝的高標準改造。盧濤説:“竹林經過高標準改造,冬春筍明顯增多,現在我每天都可以挖八十多斤冬筍,日收入五百元左右。”
在大槽村,像盧濤這樣積極參與毛竹林高改的村民還有很多。村黨支部書記朱勇名介紹,村民們改造毛竹林的熱情十分高漲。村民曾繼蘭兄弟完成了近300畝的毛竹林高改,鄒蛟隆5兄弟完成300多畝,曾繼成完成120畝,全村累計完成4000余畝,在全縣位居首位。
“林上”至“林下” 特色産業蓬勃發展
冬天的銅鼓,群山銀裝素裹。銅鼓縣上四坊林下經濟示範基地裏,基地負責人溫陸軍在林間忙碌,時而踩踩土,檢查土壤狀況。
溫陸軍談起過去他在木地板加工廠務工時,收入特別不穩定。“但現在不一樣嘍!”溫陸軍臉上洋溢起欣慰的笑容,“公司給我們提供了優質的黃精種苗,還有專業人員定期來做技術指導,銷售方面也不用我們費心。我們只要按照要求把林地管理好,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幾倍,心裏別提多踏實了。”
精細的加工流程與品牌的塑造推廣,使得林下産品實現了質的躍升。“我們會依據小班地塊的不同林情,把地塊分階段轉包給農戶,實行分季節種植,同時統一供應種苗,提供技術指導、品牌打造、銷售途徑等一系列配套服務。”江西省與杉同壽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溫敏學説,企業生産黃精果脯、青錢柳茶、羊肚菌等特色産品,規模化的運營模式提升了林下産品的附加值,還帶動了周邊200多名農戶實現就業增收。
這是銅鼓縣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帶來的顯著變化。針對林地分散以及撂荒等碎片化困境,銅鼓縣積極發揮“有為政府”的引領職能,鼓勵多元主體搞活林地經營權,把分屬國有林場、村集體和農戶且難以達成規模效益的林地資源整合起來,推進集中連片的開發利用;同時,充分施展“有效市場”的主導效能,由企業進行科學管控,依照不同地塊的資源特性,合理規劃小班,再分包到農戶,由農戶負責精細耕作,企業承擔統購統銷工作,給予全方位的市場化服務,以此收穫適度規模的經濟效益。
“大手”牽“小手” 聯農帶農持續增收
在銅鼓縣花山生態公益型林場,村民王東生正穿梭在茂密的林間,查看黃精的生長情況。
花山生態公益型林場所在區域森林資源豐富,具備發展林下經濟的良好條件。林場積極探索創新經營模式,鼓勵周邊村民以多種方式參與。王東生便是其中積極響應的一員。
林場在發展林下黃精種植産業時,採取了一系列聯農帶農措施。林場負責前期的土地整理、種苗引進以及技術指導等基礎工作。“一開始我對黃精種植一竅不通,全靠林場的技術人員手把手教我。”王東生回憶道。他還利用林場的林地資源,在林區散養了一些羊、豬和雞,這些禽畜在自然環境中生長得十分健壯,為他帶來了額外的收入。
林權變股權,林農變股東。銅鼓縣積極引導林農帶山入股,與企業、合作社、國有林場等經營主體合作,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小農戶與現代林業有機銜接,讓小農戶更好地融入大市場。
花山林場場長陳桂秀介紹,在林場通過承包林地發展林業産業的林農還有很多,他們因地制宜種植不同林下經濟作物,包括林菌、林藥、林蜂、林禽等林下經濟模式和特色經濟林。2022年至今,林場帶動改制職工及周邊村民130余人發展林下經濟等産業,林農直接勞務收入500萬元以上。
銅鼓縣積極推行“黨建+林下經濟”“黨組織+企業+合作社(企業)+農戶”“林場+合作社+林農”“林場+企業+改制職工”等多種模式,極大地提高了村民林業生産的積極性。截至目前,銅鼓縣通過“大手牽小手”的合作方式,形成基地種植、産品加工、倉儲物流和森林康養的大健康全産業鏈,惠及當地農戶1400多戶,林下經濟年産值達15.6億元,帶動人均增收3000余元。(文 劉舒文 徐文竹)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