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江與鄱陽湖交匯的地方,有一片被稱為“中國·江豚灣”的水域。這裡,不僅是長江“微笑天使”江豚最密集的棲息地,更是一個令人矚目的生態保護樣本,一場以“綠色”和“創新”為關鍵詞的文旅融合實踐在這裡展開。
中國·江豚灣(湖口)水生生物保護基地 供圖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文廣旅局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文廣旅局打造中國·江豚灣(湖口)水生生物保護基地,以創新思維讓文化成為生態價值的轉化器,讓旅遊成為綠色發展的助推劑。從研學基地到文創産品,從生態展館到文化節事,一個個創新項目正在為這片水域注入新的活力。
一個不期而遇的使命
“你知道嗎?在長江的第三灣,有一群特別的精靈。”湖口縣文廣旅局黨組書記張騰指著辦公室墻上的地圖説。在這裡,長江與鄱陽湖交匯,形成了一片得天獨厚的水域。水流平緩,江面開闊,魚蝦豐富,成為長江江豚最理想的棲息地。
十年前,當地還在為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而苦惱。“湖口是個工業大縣,我們的工業園在江西省級工業園經濟規模排第一,工業經濟佔整個九江的五分之一。”張騰坦言,“但我們逐漸意識到,只有守護好這一灣碧水,才能贏得未來。”
張騰在武漢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上作長江江豚保護介紹 供圖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文廣旅局
“2017年夏天,我第一次看到江豚在水面上騰躍的樣子,那個畫面至今難忘。”張騰回憶道。正是在那一年7月,湖口縣率先在全國成立了首批江豚巡護隊。“當時很多人不理解,覺得這只是一個形式。但我們深知,要讓文化和旅遊真正服務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有人先行一步。”
這一步,走得並不輕鬆。從最初的巡護隊成立,到2019年率先實行“退捕禁漁”,再到投資3億元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湖口一直在探索中前行。
“整個長江1249頭江豚,鄱陽湖就佔了497頭,而這些江豚的絕大部分都在我們九江水域活動。這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是一份責任。”張騰説。
一場跨越山海的救援
“中華鱘在長江裏只剩下不到20頭了。”説起這個數字,張騰的語氣變得凝重。“2013年的科普調查顯示有57頭,到2020年只剩7頭。這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這一個個令人心痛的數字讓張騰意識到必須行動起來。
在張騰的推動下,湖口的生態保護工作逐漸從單一的物種保護,發展成了一個系統工程。“我們現在不僅要保護長江江豚,還要盡可能為更多瀕危物種提供棲息地。”為了踐行這一承諾,張騰和他的團隊開始了一場跨越山海的救援行動。
2024年,張騰先後考察了中科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産研究所、宜昌水産研究所、珠江水産研究所,希望能夠將中華鱘、長江鱘引入鄱陽湖水域,建立新的種群繁育基地。
張騰與研究所同志交流時總是説:“你們把這些瀕危物種的科研成果放在研究所,那相當於把産品保存在倉庫裏,研究成果沒有得到利用,社會價值就發揮不出來。如果把中華鱘、長江鱘等瀕危物種放到湖口水生生物保護基地進行展示,相當科研成果進入了超市,就能讓全國人民都能看到、都來了解、關心這些珍貴物種。”
在湖口縣文廣新旅局的統籌下,一個佔地50平方公里,集山、水、林、田、湖、草于一體的生態核心保護區正在高標準規劃建設中。“我們要打造的不僅是一個保護區,更是一個長江中下游區域性的生態修復的示範基地。”張騰表示,生態區域範圍內從水質改善到濕地恢復,從棲息地營造到科研平臺搭建,每一步都要科學設計。
一座會“説話”的展示館
走進全國首家長江全流域淡水魚類展示館,仿佛進入了一個神奇的水下世界。“這不只是一個展館,而是一個活態的文化空間。”張騰介紹説,展館通過聲光電等現代科技手段,讓枯燥的生態知識變得生動有趣。
張騰(左)與九江學院藥學與生命科學學院領導為産學研基地揭牌 供圖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文廣旅局
“兩年來我們接待各類學生研學團隊超過35萬多人次,他們中有大學、中學、小學學生,帶動相關研學旅行收入近3億元。”但在張騰看來,數字背後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力量和社會知識、信息的傳播。展館不僅為各類科研機構提供了研究平臺,更成為向公眾傳播生態保護理念的重要窗口。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百校聯盟”計劃。“我們正在實施與全國100所學校建立合作關係,從小學到中學、大學,設計專門的研學課程。”張騰説,“學生們不僅能觀察江豚等水生生物,還能參與保護實踐及文化體驗活動,深度了解長江文化,這裡正在被打造成為一個長江文化的自然課堂。這種沉浸式的學習方式,讓生態保護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我發現,以前科研調查人員每年汛期後,即6月-7月,在我們這裡開展魚類種質資源科普調查時發現新的魚類品種,都是製成標本用福爾馬林浸泡帶回研究所。現在有了我們這個基地,他們就可以進行‘活類’繁育、研究。”張騰興致勃勃地介紹,“我們館內魚缸水底下還安裝了一批高清攝像頭,主要是用於遠程教學和科研,比如南京農業大學的學生在上實驗課時,可以直接通過信號傳送觀察各類水生生物的生體特徵、生物學習性,一年365天完整記錄水生生物的生活軌跡,為科研提供第一手資料。”
張騰為外來參觀的政務考察團作介紹 供圖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文廣旅局
讓張騰特別自豪的是,這裡正在成為連接政府、科研機構和社會公眾相互交流的橋梁。“去年到現在,我們接待了3000多名各級政務人員。當他們親眼看到這些瀕危物種,了解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性,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就會隨之而來。”這就是讓生物説話、文化説話所衍生的力量。
一條創新的發展之路
文化是根,旅遊是平臺。在張騰看來,保護生態環境不能只停留在簡單的管控層面,更要通過文化的力量讓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2019年,在湖口文廣旅局的推動下,《江豚風時舞》動漫電影項目啟動,這也是長江大保護實施以來,第一部長江文化的題材電影。“我們希望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講述江豚的故事。”2023年1月,這部凝聚著團隊心血的作品在全國院線上映,收穫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緊接著,一系列文化活動相繼展開。“江豚音樂節”在長江江畔舉辦;“江豚論壇”匯聚各方專家,探討生態保護的未來;“江豚藝術嘉年華”通過文學徵文、藝術創作等活動更是讓生態保護的理念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中。
“2024年,湖口接待遊客630萬人次。據江西省高速管理部門統計在全省100多個高速路進出口中,國慶期間進出湖口的車流量在縣區中排名第一。”更讓張騰欣慰的是,這種創新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效益。“現在很多國際研學交流項目都選擇來湖口。中、法、俄學生線上交流,日本、韓國等境外的中小學生實地考察,太平洋島國的紅十字會官員、法國的藝術家、香港百名校長看江西活動……他們來這裡學習、交流、創作,這説明我們的生態價值正在獲得國際上的認可。”
一幅未來可期的生態畫卷
“生態保護既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張騰解釋道,“加法是增加保護物種、擴大保護範圍,減法是減少污染、減少人為干擾。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更令人期待的是,湖口正在探索建設新的生態屏障。“國家正在規劃建設鄱陽湖的湖控工程,主體工程選址在中國·江豚灣生態區,既保證長江江豚等水生生物的江湖通道,又維護鄱陽湖的生態平衡。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項目,但我們相信,只要堅持創新,就一定能找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方式。”
在張騰看來,文旅融合的深層意義在於傳承。“湖口自古就是文人雅士的嚮往之地,石鍾山的鐘聲、長江的奔流都是文化的載體。我們要做的,是用現代的方式讓這些文化基因活起來,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夜幕降臨,站在“中國·江豚灣”畔,遠處的燈光倒映在江面上,與星星相映生輝。一群孩子正在聽講解員講述江豚的故事,他們的眼睛裏閃爍著稚嫩與好奇的光芒。“文旅融合不是簡單的産業疊加,而是要讓文化照亮生態之路,讓旅遊承載綠色夢想。”在湖口,這樣的夢想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文 汪婕)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