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贛州市寧都縣賴村鎮,婉轉悠揚的採茶調已傳唱數百年,成為當地人血脈中的鄉音。這熟悉的旋律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文化記憶,更見證了一支隊伍長達57年的堅守——衛東文宣隊以半個世紀的傳承為使命,讓寧都採茶戲這項根植鄉土的戲曲藝術,在歲月更迭中始終鮮活怒放,成為紅土地上最溫暖、最動人的文化印記。
衛東文宣隊首次出席專區調演 供圖 衛東文宣隊
寧都採茶戲,被當地人親切稱為“半班戲”,不僅是散發著泥土氣息的鄉野曲調,更是中國戲曲百花園中獨具特色的一支。作為全國300多個獨立劇種之一,它與贛南採茶戲、東河戲、興國贛劇並稱為贛州四大本土劇種。其起源可追溯至明代中後期,由茶農山歌逐漸發展成形,至清代乾隆年間趨於成熟,歷經“三角班”“半班”至新中國初期的“大班”,深深融入了當地百姓的生活,成為他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寧都採茶戲演出 供圖 衛東文宣隊
這門藝術的魅力,源於其貼近百姓情感的表達。寧都採茶戲劇目豐富,旋律優美、曲調明快。演繹生活趣事時活潑輕快,如清泉流淌;訴説悲歡離合時則纏綿悱惻、如泣如訴。正是這種與鄉土生活緊密相連、與百姓情感同頻共振的特質,使它在紅土地上深深紮根,傳唱不衰。
1968年11月,黃掄堪、黃盛煥、黃三官等人在賴村鎮創立了衛東文宣隊。自此,這支隊伍成為寧都採茶戲最堅定、持久的守護者。57年來,他們風雨無阻,足跡遍佈鄉間地頭、農家院落,也登上了更廣闊的舞臺:3次為中央部委領導彙報演出,10多次赴省調演,20多次參加市級匯演,參與千余場縣級獻藝和萬餘場民間廟會演出,走遍了寧都以及周邊各個村莊。他們編排的1200多個節目中,既有《羅帕寶》《壽誕記》《蔡郎別店》等經典劇目,也不乏反映時代新貌的創新之作。
隊史展覽館 供圖 衛東文宣隊
從黃樹長、黃文秀到李榮保、黃小明、溫海州,一代代表演者薪火相傳,始終恪守“農民演戲,演農民戲,為農民演戲”的初心。他們將生活淬煉為藝術,讓藝術回歸生活。73項集體榮譽、78個個人獎項以及央視的專題報道,皆是對他們不懈努力的高度認可。
如今,隊史展覽館裏,泛黃的戲單、磨舊的戲服道具、鮮紅的獎狀無聲訴説著過往;排練場上,老隊員悉心指導年輕後輩的身影,與抖音直播間裏收穫的萬千點讚交相輝映,傳統之根在此深扎,創新之葉於此萌發。
寧都採茶戲演出 供圖 衛東文宣隊
從賴村的鄉土舞臺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從老一輩的執著堅守到年輕一代的踴躍接續,衛東文宣隊用57年光陰譜寫了一曲文化傳承的讚歌。他們以行動證明:最動人的藝術,始終紮根于生活;最持久的傳承,永遠緊貼民心。這面飄揚在紅土地上的文化旗幟,正讓寧都採茶戲深情的旋律穿越時光,愈發清澈,愈發悠遠。(文 陳禮平 江卜糧)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