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江西    |    直觀中國    |    視界    |     原創    |     特色産業   |    熱點專題    |    滾動
跨省維權捉“李鬼”——江西省萍鄉市為企業“走出去”築牢知識産權屏障紀實
2025-11-04 17:35:05來源:中國市場監管報編輯:尹紅燕責編:尹紅燕

  “越南市場突然出現的倣冒品,不僅蹭我們的品牌熱度,連包裝設計都‘照抄’,要是不及時制止,我們在海外的所有前期投入、佈局將付之東流!”今年8月,江西省萍鄉市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權利人)法務人員拿著海外市場反饋的侵權産品照片,急匆匆走進萍鄉市市場監管局的投訴接待室,一場跨越省界、聯動政企的跨境知識産權維權行動就此展開……

  海外遇“李鬼” 源頭指向國內企業

  作為紮根萍鄉的食品龍頭企業,權利人的“包裝袋”外觀設計專利(專利號:ZL202330356064.5)自2024年4月26日授權以來,一直是其産品的“視覺名片”;公司的第64398754、73285724號商標,覆蓋第29類堅果、第30類膨化食品等核心品類,專用權持續至2033年。

  可誰也沒想到,2025年8月,一則來自越南展銷會上的消息,讓公司上下的神經瞬間緊繃。消息稱,當地市場出現一款“高倣”産品,外觀設計與該公司同類産品外包裝構成高度相似,生産商卻標注著“杭州某食品有限公司”。

  “從商標字體到包裝配色,甚至連圖案的細微紋路都高度相似,普通消費者根本分辨不出來。”該公司法務人員指著侵權産品與正品的對比圖解釋説,“這不僅會分流我們的海外客戶,更會因為倣冒品的品質問題損害我們幾十年積累的品牌信譽。”

  接到投訴後,萍鄉市市場監管局立即啟動應急響應,由知識産權科、反不正當競爭科、商標科、法規科、執法稽查局骨幹組成的“8・11海外維權專班”當天就投入工作。翻閱專利檔案、比對商標註冊信息、核查企業工商數據……專班成員連夜梳理線索時發現,寧波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行為十分可疑:該公司在權利人專利申請日後、授權日前(2024年4月10日),提交了一款外觀設計申請,還在2024年12月6日拿到了授權(專利號:ZL202430196880.9)。同時,該公司還擅自改變註冊商標的字型、字體,使其與權利人商標構成近似的“日榞”商標,欺騙誤導消費者。

  “這不是偶然相似,而是有預謀的‘搭便車’!”專班成員拿著專利比對報告指出,“對方精準卡著權利人專利授權的時間差申請近似專利,再在境外銷售侵權産品,就是想利用境內外知識産權制度的差異,給維權設置障礙。”

  跨區執法 48小時鎖定“幕後黑手”

  鋻於案件涉及海外侵權,且關鍵涉事企業均在外省,萍鄉市市場監管局第一時間將案情上報江西省市場監管局。2025年8月12日上午,江西省市場監管局緊急召集省知識産權保護中心、萍鄉市市場監管局召開案情研判會。經綜合分析,初步認定寧波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涉嫌惡意模倣商標與外觀設計,侵權事實清晰,為後續執法工作明確了方向。

  在省局統籌指導下,8月12日下午,萍鄉市市場監管局立即啟動知識産權聯席會議機制,召集市公安局、市法院、市檢察院、市海關等聯席部門召開現場應對處置會,對下一階段工作進行討論部署,決定由萍鄉市市場監管局、萍鄉市公安局成立聯合維權工作組。

  維權工作組于8月16日一早便驅車奔赴浙江,兵分兩路前往杭州、寧波。經協調配合,屬地市場監管部門對“杭州某食品有限公司”展開突擊檢查。現場檢查發現,車間裏堆放的包裝袋上,侵權商標和倣冒專利設計赫然在目,公司負責人卻反復強調“只是代加工,不清楚品牌情況”。

  “代工廠只是鏈條的末端,真正的關鍵在下單方。”工作組經與屬地市場監管部門研判,順著訂單流、資金流深挖,發現所有侵權産品的訂單都來自寧波某經貿公司。通過核查相關合同和人員往來,屬地市場監管部門鎖定了4名核心人員:寧波某經貿公司法定代表人陸某、寧波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妻子江某,以及自然人唐某、楊某。

  這4人早在2024年底就簽署了股權合作協議,計劃委託杭州某食品有限公司加工1800萬袋倣冒權利人品牌堅果,委託加工費234萬元,貨值金額2700萬元,明確約定倣冒權利人食品品牌包裝,主攻東南亞市場。此外,上述合夥人還意圖合謀倣冒其他知名品牌産品包裝,通過境外銷售規避監管,主觀惡意明顯。若不及時制止,後果不堪設想。

  “他們分工明確,有人負責註冊近似專利和商標‘打掩護’,有人負責聯繫代工廠生産,有人負責對接海外渠道銷售,整個鏈條既隱蔽又專業。”維權工作組成員介紹,若不是工作組協助屬地市場監管部門精準識別專利侵權點、快速固定股權協議等證據,這起跨境侵權案很可能成為“無頭案”。

  扣押侵權産品 維權成效獲企業點讚

  目前,杭州、寧波兩地市場監管部門已依法立案查處,收繳涉案工具及包材貨值上百萬元。經核實,侵權方在事發前已向越南市場發運涉案産品共計800箱,其中實際銷售約110箱,剩餘690箱侵權商品及大量包裝材料(貨值24萬元)在權利人見證下,由越南執法部門依法銷毀。下一步,市場監管部門將根據調查獲取的訂單數據、資金流水等證據,判斷是否啟動行刑銜接程式,追究相關人員的刑事責任。

  跨省維權成效初顯,權利人副董事長一行專程到萍鄉市市場監管局贈送錦旗時説:“從投訴到找到幕後黑手、扣押侵權産品,前後不到10天,市場監管部門的效率讓我們特別感動。”

  此案辦理過程中,維權工作組從線索排查、案情分析到跨區執法,精準把握專利與商標侵權判定標準,全程體現出高度專業性。多部門協同高效突破地域壁壘,為同類跨境知識産權侵權案件查處提供了可複製的執法經驗,尤其在應對利用知識産權制度漏洞的惡意倣冒行為方面,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和示範效應。

  這場維權戰,不僅打掉了一個隱蔽的侵權團夥,更成為江西知識産權保護“嚴保護、大保護、快保護、同保護”格局的生動實踐,通過嚴厲打擊知識産權侵權行為,進一步凈化了市場競爭環境,為全省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堅實保障。中國市場監管報記者 李 元 通訊員 周鑫楊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