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來得比較多,我十分關心這裡的振興發展”(新思想引領新征程·時代答卷)
2021-10-26 12:40:02來源:人民日報編輯:王巍責編:李勝蘭

  原標題:“東北來得比較多,我十分關心這裡的振興發展”(新思想引領新征程·時代答卷)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産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關乎國家發展大局。新時代東北振興,是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要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角度去把握,瞄準方向、保持定力,揚長避短、發揮優勢,一以貫之、久久為功,擼起袖子加油幹,重塑環境、重振雄風,形成對國家重大戰略的堅強支撐。

  ——習近平  

  我國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東北地區展振興宏圖,邁紮實步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東北地區考察調研。總書記指出:“東北來得比較多,我十分關心這裡的振興發展。”

  走進佇立了千百年的雪山松林,深入水草豐茂的查幹湖畔,城市鄉村、企業學校、社區廠礦……在白山黑水間書寫新華章:東北地區的新趕考將會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

  從更長遠、更宏闊的復興坐標去思考,習近平總書記將東北振興放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中統籌擘畫,放在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棋盤裏謀篇佈局。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這些年,從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到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再到支持東北地區深化改革創新推動高品質發展,黨中央的戰略部署一以貫之,不斷豐富發展,統攬全局、領航定向。

  波瀾壯闊的新征程已然開啟。一片大有可為的熱土,一個大展宏圖的時代。

  食為政首

  端牢“中國飯碗”的東北實踐

  “北大倉”曾叫“北大荒”。過去那裏是“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如今,行走東北大地,稻麥揚波、大豆搖鈴,收割機一字排開,黑土地上滿是豐收的喜悅。

  每次到東北,習近平總書記都會去農田看一看,察墑情、看秧苗、問收成。

  東北地區對於“中國飯碗”的意義舉足輕重。它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糧食産量佔全國的1/4,商品糧佔全國的1/3。抓好糧食生産,作為東北全面振興的題中之義,是東北為全國的糧食安全扛起的擔子。

  2020年,東北地區交出了一份振奮人心的答卷:東北糧食種植面積4.3億畝,糧食産量3289億斤,均約佔全國的24.6%,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作用進一步彰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地位進一步鞏固。

  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之路,濃縮在東北黑土地的變遷之中,也改寫了無數東北人的人生際遇。

  袁勝海,黑龍江撫遠市玖成水稻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因為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支撐,他帶領鄉親們從土坷垃刨出金疙瘩,把木扁擔變成“金扁擔”。

  2016年5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撫遠市玖成水稻種植合作社考察調研,走進了袁勝海的小院。

  農機具一字排開,十分威武。袁勝海自豪地向總書記介紹每一種農機具的用途,講述鄉親們從猶豫觀望到爭相加入合作社的故事。總書記深有感觸:“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動農戶增加收入、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要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把合作社進一步辦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東北地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如雨後春筍,2020年總量超過70萬家。“企業+科研機構+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在黑土地上扎了根,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李保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也是將吉林梨樹縣視為“第二故鄉”的“新東北人”。每天和農業科技打交道,他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兩點一線”,琢磨的都是提升土地的“生命值”。

  2020年7月,在這裡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問到保護黑土的梨樹模式,李保國如數家珍:“把玉米秸稈還田,就像給黑土地蓋了一層被子,不僅可以防止風蝕水蝕,起到抗旱保墑作用,秸稈腐爛後還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土質鬆軟,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還能抗倒伏。”在梨樹模式下,連續10年以上被保護性耕作的中低産田地,如今卻成為當地最肥沃、産量最高的地塊。

  習近平總書記頷首讚許,思慮深遠:“農業現代化關鍵要靠科技現代化,要加強農業與科技融合,加強農業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專家學者要把論文真正寫在大地上,讓農民掌握先進農業技術,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

  放眼東北地區,從東部的佳木斯市到西部的錫林郭勒盟,從北部的大興安嶺地區到南部的大連市,農業與科技正在深度融合,科技對糧食的支撐作用越來越明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大見成效。

  陸嚮導,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的一名收割機駕駛員。他告訴記者:“我家世代務農,爺爺給我講過曾經‘面朝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如今農場人真是趕上了好時代。”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考察糧食生産和收穫情況。總書記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説:“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我們是給‘中國飯碗’出力的人,農民的地位今非昔比。”陸嚮導對自己的職業有了新的認識,“我在上工時常想,收割的一顆顆麥粒到了大江南北的餐桌上,哪怕風雨再大,有口糧食就不怕。想想這件事和我有關,就很自豪。”

  2020年歲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列為2021年經濟工作的一項重點任務。會議強調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並再次強調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重農固本,食為政首。2020年5月,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再三叮囑:“對糧食安全不能有絲毫鬆懈。”“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嚴重,但我國社會始終保持穩定,糧食和重要農副産品穩定供給功不可沒。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創新為要

  “加減乘除”轉型的東北探索

  第一批解放牌載重汽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第一艘萬噸巨輪、第一輛內燃機車、第一塊“的確良”……東北地區作為新中國工業的搖籃,曾在共和國發展史上寫下輝煌一頁。

  然而,在改革開放大潮奔涌、東南沿海百舸爭流之際,東北卻放慢了腳步。長期積累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日漸顯現。

  “目前東北地區發展遇到新的困難和挑戰,這其中有全國‘三期疊加’等共性方面的原因,也有東北地區産業結構、體制機制等個性方面的原因。”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長春召開部分省區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為東北發展把脈開方。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有矛盾有風險本身並不可怕,關鍵要有化解矛盾和排除風險的決心和辦法,不能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束手無策、無所作為。千難萬難,只要重視就不難;大路小路,只有行動才有出路。”

  東北的出路,在改革創新。堅決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把推動發展的著力點更多放在創新上……從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7月的那次重要講話中,能深切感受到東北振興只爭朝夕的緊迫感。總書記叮囑,“東北地區工業結構比較單一,傳統産品佔大頭、‘原’字號‘初’字號産品居多,這種狀況改變得越快越主動”“不創新就要落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

  幾十年來發展速度風馳電掣的中國,遭遇了粗放發展難以為繼和國際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蔓延等諸多挑戰。“機遇不會等著我們,問題也不會等待我們。”縱覽全球科技發展和生産方式變革的歷史大勢,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大戰略抉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

  東北經濟發展的大盤子裏,國有企業比重大、分量重。國有企業的改革創新,事關東北振興成敗。今年3月,《深化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實施方案》印發,為在更深層次做好東北地區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指明方向,提出具體要求。

  位於遼寧的中國石油遼陽石化公司,機器轟鳴、熱火朝天。這裡曾織出了新中國第一塊“的確良”,卻因為産能過剩,陷入連續12年虧損的困境。2017年遼陽石化終於扭虧為盈。一些新産品達到了世界級水準,填補了空白。

  “希望你們再接再厲,一以貫之,砥礪前行,作為共和國的‘種子隊’,打出更好的成績!”2018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遼陽石化,強調“要一以貫之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一以貫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努力實現品質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發展。”

  錨定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的目標,遼陽石化推動各項改革措施不斷往深裏走。3年多來,壓減機關科室132個,撤並業務相近車間35個,完善科技條件平臺體系……逆勢突圍,改革創新之路越走越開闊。

  裝備製造業是國之重器。東北地區的裝備製造業歷史悠久,資源豐、底子厚。把裝備製造業做大做強,習近平總書記對東北寄予厚望。

  在中國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一幅全國動車組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平臺的電子地圖十分醒目。電子地圖上,500余輛高鐵飛馳在祖國廣袤大地上。

  2015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長客考察,企業負責同志著重彙報了自主創新情況。總書記看得細、問得細。總書記強調:“要把裝備製造業作為重要産業,加大投入和研發力度,奮力搶佔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現代裝備製造大國和強國。”

  6年多來,長客相繼完成時速350公里“復興號”智慧動車組、時速400公里跨國互聯互通高速動車組、新一代智慧地鐵列車、廣東清遠磁浮車等新産品研發。從昔日為擺脫“東亞病夫”屈辱而建設的“爭氣路”,到今天世界矚目的高鐵速度。亮麗的成績單,也是創新中國的生動縮影。

  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是中國面向未來的戰略佈局。高新區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創新的孵化器。新一輪東北振興關鍵時點應運而生的長春新區,迎來更廣闊前景。

  2020年7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長春新區,強調“高新科技園區要圍繞國家戰略需要,堅持高水準規劃、高標準建設,走集約化、內涵式發展道路”,為長春新區的發展指明方向。

  此後短短一年多時間,長春新區錨定目標、鉚足幹勁,相關負責同志回顧這些日子的可喜變化説:“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是關鍵,我們努力打通産業鏈、供應鏈,推進集約化發展、內涵式提升,使長春新區成為東北全面振興的重要增長極。”

  瞄準重點領域,抓住關鍵環節,落一子滿盤皆活。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全國兩會“下團組”時叮囑:“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不能再唱‘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要做好加減乘除。加法——投資、需求、創新,減法——淘汰落後産能,乘法——創新驅動,除法——市場化程度。”

  松花江畔、遼河之濱、蒙東草原……曾經“一柱擎天”的經濟結構正逐步改善,東北的轉型發展在“加減乘除”的探索中穩步向前。

  共建共享

  “美好生活”的東北畫卷

  “抓民生也是抓發展”“更加關注補齊民生領域短板,讓人民群眾共享東北振興成果”“要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從伊春的林場,到延邊的海蘭江畔;從撫順的採煤沉陷區,到赤峰馬鞍山村的“多民族之家”……這些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東北地區許多社區、鄉村,問民生、察民情。

  在遼寧撫順順城區前甸鎮東華園社區,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説:“我一直牽掛著資源枯竭型城市,惦記著這些城市經濟怎樣、人民生活怎樣,我這次就是專程來看看。”

  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馬鞍山林場深處一戶農家院,習近平總書記同當地基層幹部群眾代表座談時詳細詢問:“鄉親們還有什麼困難?村裏還有多少貧困戶?什麼時候能脫貧?”

  在黑龍江同江市八岔赫哲族鄉八岔村,習近平總書記聽了村黨支部書記關於村裏遭受特大洪災後的重建情況,十分欣慰:“我們共産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説到就要做到,今後黨和政府還會關心支持大家。”

  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事關群眾安危冷暖的點點滴滴,考驗著基層治理的能力和水準,見證了中國共産黨人百年不變的初心。

  2020年7月,在吉林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就做好基層治理這篇大文章深入調研。“關鍵是加強黨的領導。”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黨組織向基層延伸,每一層都不能‘挂空擋’,特別是要把社區、鄉村、企業車間等最基層的工作做好,這樣才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每個人出一份力就能匯聚成排山倒海的磅薄力量,每個人做成一件事、幹好一件工作,黨和國家事業就能向前推進一步。在長春市寬城區長山花園社區工作了27年的吳亞琴,被稱為“小巷總理”的撫順市順城區東華園社區原黨總支書記王淑華,赤峰市松山區大廟鎮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趙會傑,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師李萬君……他們都是東北振興宏大事業中的普通一員,卻也是黑土地上涌現出的一批又一批拼搏者、奮鬥者、創業者、奉獻者。

  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雷鋒的第二故鄉撫順。在雷鋒紀念館,每一處展陳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也是常溫常新的啟迪。總書記動情地説:“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還要不斷闖關奪隘,需要不斷涌現新的時代楷模。”積小善為大善,善莫大焉,這和我們黨“為人民服務”“做人民勤務員”是一脈相承的。

  雷鋒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講述雷鋒的故事,常會提到今天的郭明義精神,提到播撒到中國大地的千萬個雷鋒故事,他們説,會努力宣講好雷鋒事跡,推動“螺絲釘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這片土地上,既有傳唱並影響了幾代人的雷鋒故事,也有誕生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大慶油田,有揮灑青春、奉獻韶華的北大荒。再向時間長河深處追溯,有抗日英雄楊靖宇、趙一曼,也有在四平戰役中流盡最後一滴血的烈士們……東北大地的百年征程裏,一代代人接續前行,在危難之際奮勇向前,在奮鬥路上不懈求索,在平凡崗位辛勤奉獻。

  我們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就是憑著那麼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強大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東北振興要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應變局、開新局,精神財富一定要傳承下去,永葆初心、勇擔使命”。

  偉大的事業孕育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推動偉大的事業。2018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瀋陽主持召開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總書記指出:“東北振興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節點,必須解決好精神狀態問題。越是困難,越需要‘真把式’,要真抓實幹。”總書記用32個字寄語東北廣大幹部群眾——“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瞄準方向、保持定力,深化改革、破解矛盾,揚長避短、發揮優勢”。

  從“十三五”圓滿收官到“十四五”穩健開局,從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到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新的歷史機遇、新的時代呼喚、新的精神面貌,東北振興將譜寫新的篇章。(人民日報記者 杜尚澤 李林寶 董絲雨 人民日報記者孟海鷹、丁志軍、劉洪超、方圓參與采寫)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