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遼北糧滿倉
2021-11-03 09:54:31來源:遼寧日報編輯:黃非責編:馮薇薇

  原標題:喜看遼北糧滿倉——寫在鐵嶺市今秋糧食豐收已成定局之際

喜看遼北糧滿倉_fororder_11

鐵嶺縣蔡牛鎮張莊玉米新品種推廣專業合作社秋收場景。關偉明 攝

喜看遼北糧滿倉_fororder_12

銀州區龍山鄉柴河西村水稻收割現場。董飛 攝

  核心提示

  今年秋天,鐵嶺市遭遇了歷史同期罕見的連續降雨天氣,大部分地區偏濕偏澇,地勢低窪的農田甚至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內澇。

  即便如此,鐵嶺市還是取得了糧食生産大豐收。據農業農村部門統計,今年,鐵嶺市糧食種植面積共738.6萬畝,總産量有望達到43億公斤,較上年增長4億公斤。

  為了解開遼北糧倉的豐收“密碼”,記者深入搶收作業現場採訪種糧大戶,到合作社晾曬場看節糧減損舉措,在一個個帶著泥土氣息的小故事中,體會“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給農業生産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感受黨員幹部作風的轉變。

  讓“耕地中的大熊貓”更加肥沃

  “今年是個好年頭,畝均增産75公斤。”

  在鐵嶺縣雙井子鎮范家窩棚村的一片玉米地裏,群發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雒鐵良現場測産的結果顯示,合作社種植的2560畝玉米,畝均增産75公斤。在昌圖縣亮中橋鎮東興村,豐滿源玉米種植合作社以逐車過秤的方式測産3天,測出的數據同樣是每畝增産75公斤以上。

  搶收大幕在“因災減産”的擔憂中開啟,田間、曬場傳出的卻是豐收的喜訊。全國人大代表、昌圖縣豐滿源合作社理事長吳艷良將豐收歸功於鐵嶺市堅決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

  作為遼寧省的糧食主産區和重要商品糧生産基地,鐵嶺市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得天獨厚的黑土地。為了切實把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鐵嶺市高標準實施了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高標準農田建設“三大工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明顯提升。

  秋收後,引導農民把部分秸稈打碎還田,以“蓋被子”的方式減少黑土地水分和養分的流失;春耕時,鼓勵農民開展保護性耕作,不翻地起壟,用免耕播種機一次性完成開溝、施肥、播種、覆土作業;全年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通過土地改良、灌溉與排水、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旱能澆、澇能排”的穩産田、高産田。

  儘量增加秸稈還田比例,儘量減少對土壤擾動,科學推進農田林路渠建設,一系列紮實有效的保護舉措,讓“耕地中的大熊貓”越種越肥沃。“今年後期雨水特別大,保護性耕作的優勢特別明顯。玉米抗倒伏能力明顯增強,有的低窪地塊,玉米稈在水裏站了好幾天,也沒太影響産量。”吳艷良高興地説。

  2021年,鐵嶺市新建設高標準農田104.68萬畝,規模全省第一,累計建設面積近450萬畝;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182.09萬畝,超額完成了省裏年初下達的指標。

  隨著黑土地保護力度不斷加大,農田基礎設施不斷完善,鐵嶺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也不斷增強。在連綿不斷的秋雨中,高標準農田“旱能澆、澇能排”的穩産高産作用和保護性耕作“旱時能保墑、澇時抗倒伏”的減災減損作用都得以充分發揮。

  讓農業科技“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

  “這得感謝省農科院的支持!”

  在鐵嶺縣新臺子鎮西三家子村的水稻收割現場,萬鑫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聶明在豐收時刻想到了省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引進高産新品種,按測土配方施肥,在專家支持下,今年合作社不僅進一步降低了生産成本,水稻畝産量還較去年提高25公斤以上。

  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靠科技。為了引導科研人員把論文寫在鐵嶺的黑土地上,鼓勵農民接受新技術、引進新品種,促進科研成果在鐵嶺轉化,鐵嶺市推出了一系列務實舉措。

  加強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省農業科學院、瀋陽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發揮鐵嶺市農業科學院的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確保每年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都在20個以上。與農資、農藝部門緊密聯繫,指導和鼓勵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理施肥、科學減肥,積極推廣水稻二化螟、玉米螟生物防治技術,擴大高效、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型農藥使用規模。

  在新技術、新品種推廣中,很多時候農民要看到效果才會信服。因此,鐵嶺各縣(市)區的農業農村部門和科技部門,每年都會免費舉辦各種觀摩會、現場會和培訓會。邀請農民到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在水稻插秧、免耕播種、玉米機收等作業現場,直觀感受新技術、新機具的優越性;把農民請到種植合作社的試驗田裏,現場對比不同品種的不同特點,推廣高産新品種。

  為了方便農民與農業專家交流,鐵嶺市還組建了由種植專家、養殖專家和農業政策專家組成的專家服務團,農民在農業生産中遇到問題可以直接與專家聯繫,獲得指導。

  舉辦農民願意參與、樂於接受的觀摩活動,以農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方式推廣新技術、新品種,鐵嶺農業的科技水準不斷提升。這也成為今年鐵嶺市糧食獲得大豐收的又一個“密碼”。

  讓好政策好服務 成為豐收保障

  “上周鐵嶺市平均降水量77.5毫米,較常年偏多近6倍,為1960年以來同期第一多值;預計未來一週多陣雨天氣,土壤濕度仍然較大,‘埋汰秋’特徵明顯,秋收作業難度明顯增大。”

  9月27日,秋收在即,鐵嶺市氣象局下發了今年第46期鐵嶺決策氣象信息,對全市秋收生産提出建議。同一天,連接昌圖縣亮中橋鎮武勝村與開原市金溝子鎮和氣堡村的一段村路,也在秋收之際建成通車。

  看似毫不關聯的兩件事,卻在增強鐵嶺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上發揮著同樣的推動作用。

  推進鐵嶺振興,關鍵在幹部。鐵嶺市委要求全市各級領導幹部,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不斷提升工作能力。對於鄉村振興、污染防治等事關全局、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扭住不放、一以貫之、一抓到底,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今年秋天,鐵嶺市氣象局就扭住罕見的連雨天不放,以秋收專題的形式為農業生産提供精準的氣象服務;亮中橋鎮和金溝子鎮則以釘釘子精神盯住了一段村路,最終這條連著兩個村卻涉及兩個縣(市)的“兩不管路”在秋收前順利通車。

  積極落實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玉米、大豆、稻穀生産者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等惠農補貼及時發放,確保農民種糧積極性;積極引導農民適時早播,以“一早躲多災”的方式,有效抵禦春旱、伏旱和早霜,為全年糧食豐産豐收打基礎;積極培育農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引進糧食深加工企業,鼓勵農事龍頭企業不斷拉長産業鏈,以産業集聚帶動糧食産業高品質發展。

  面對頻發的極端天氣、面對積水的農田,鐵嶺市各級黨員領導幹部提前預警,積極奔走,以務實的工作作風給農民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種糧環境和市場環境。鐵嶺縣鑫昇地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生,在細數了身邊不斷向好的變化後感慨:“雖然天氣給秋收帶來了不便,但現在這地是越來越有種頭兒。”(遼寧日報記者 李波)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