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瀋陽12月21日電題:神州答卷|奮楫搏浪 激流勇進——來自遼寧的産業轉型報告
共和國工業版圖上,遼沈大地舉足輕重。
新中國第一爐鐵水在這裡奔騰、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自這裡騰飛、第一艘萬噸巨輪從這裡起航……新中國工業史上,遼寧誕生了數不清的“第一”。
當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仍是工業一柱擎天、産業結構傳統單一的黑土地,切身感受到了振興發展動力不足、效率不高、品質不優之痛。
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通過做好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遼寧努力推進工業從製造向“智造”、從“黑笨粗”向“高精尖”、從“二人轉”向大合唱、從結構單一向百花齊放轉變。
第四次工業革命波濤洶湧,曾為共和國“工業長子”的遼寧人奮楫搏浪,激流勇進,正在“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浩瀚大海中揚帆開拓新航程。
“老字號”在重生,“原字號”在做精,“新字號”在壯大
始建於1932年的瀋陽鼓風機集團透平公司轉子車間,一台臺數字化工位機有條不紊地工作,圖紙、工藝流程、物料等生産信息在顯示螢幕上一目了然。“通過數字化系統,我們這樣的老企業也有了新面貌。”沈鼓集團信息數據中心副主任王宗玉説,沈鼓集團的智慧車間已實現人、機、料等生産數據線上全管控,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和産品品質。
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産業變革風起雲湧,作為共和國曾經的裝備部和原材料基地,遼寧省因勢而動、順勢而為,圍繞“三個字號”打開工業轉型的窗口。
——“老字號”觸網騰飛
遼寧省裝備製造業歷史悠久,實力雄厚,在輸變電裝備、石化裝備、冶金礦山裝備、工業機床等領域曾經享譽全國。
面對數字化、智慧化浪潮,遼寧“老字號”也在觸網騰飛。全省加大企業數字化改造力度,提高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加快實現業務、數據和設備“上雲”“上平臺”;開展“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的智慧化改造升級,建設一批“無人車間”“黑燈工廠”……
最近3年,遼寧省已建設完成的109個智慧製造重點項目,企業生産效率平均提升21.2%,運營成本平均降低15.6%。2021年前3季度,遼寧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增速3.0個百分點。
施爾奇汽車系統(瀋陽)有限公司是華晨寶馬重要的座椅骨架供應商。記者在其數字化裝配線上看到,眾多零部件正在各處“站點”有序“打卡”:打釘、調試、檢測、下線。只需幾十秒,一件汽車座椅底盆就組裝完成。
“我們在改造生産線時,引入了‘智慧生産’系統。”公司工業互聯網項目組組長寇闖介紹,“數字密碼”讓單件産品生産效率比行業平均水準高出20%以上,而且公司數據與寶馬總部互聯互通,技術指令與客戶同頻更新,“真正做到為寶馬配好鞍!”
——“原字號”做精做優
冶金、煤炭、石化、建材等原材料産業,佔據了遼寧工業的“半壁江山”。最近幾年,不斷有外來資本看好遼寧臨近港口、交通發達、土地廣袤等優勢,希望發展對勞動力需求並不高的“原字號”工業。“但由於高耗能、高污染,都被省裏婉拒了。”遼寧省招商部門一位幹部表示,遼寧“原字號”不再低水準鋪攤子,而要走精細之路。
去年,瀋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出用於製作更高品質醫療級手套的精品糊樹脂材料,在防疫抗疫中大顯身手,銷售收入與凈利潤暴髮式增長。公司董事長孫澤勝説,這得益於公司堅守“減油增化”的精細之路,這幾年淘汰污染大、附加值低産品,向高精尖衝鋒。
深度開發芳烴、高品質鋼鐵材料等6條産業鏈,推進11類45個精細化工産品産業化,系列化定制化發展用鋼産業,大力發展鎂建材、鎂化工等産業……通過一套組合拳,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産業佔原材料工業收入比重力爭超過10%,化工精細化率提升5個百分點。
做精做優的成效開始顯現。在有著“中國鎂都”之稱的大石橋市,今年以來圍繞精深加工謀劃、立項、推進、建設項目17個,總投資24億元。大石橋市工信局局長劉新橋説,這些項目投産後,“鎂都”産業小而散,初加工居多的格局將有改觀。
——“新字號”漸成風景
2021年上半年,遼寧“新字號”表現亮眼:工業機器人産量增長33.6%、5大疫苗企業營收增長61.4%、積體電路裝備收入增長超過50%……曾經多為“盆景”的戰略新興産業,而今規模壯大、串珠成鏈,漸成風景。
位於鞍山經濟開發區的邁格鈉磁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稀土永磁應用技術創新的領軍企業。在公司展廳,一輛試驗階段的高鐵模型引人注目。公司總經理吳正波介紹,他們研發的軌道交通永磁柔性制動系統,將幫助高速行駛的復興號無需剎車片的摩擦就能平穩減速,有望替代進口的電子制動系統。“公司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已經開發了‘垂直電梯安全保護技術’‘重載汽車永磁緩速技術’‘隔空永磁傳動技術’等幾十個永磁應用場景。”
一些區域性“新字號”初具規模。在沈撫改革創新示範區,總規劃建築面積35.5萬平方米的數字經濟産業園已經入駐滿了企業。依託數字遼寧—西門子賦能中心、視覺技術研究院、淘數科技、榮科智維雲科技等57個項目,沈撫示範區的數字企業快速集聚,2021年上半年稅收貢獻佔比達到59.5%。
要素之變,組合之變,産品之變
曾幾何時,奮力挺起共和國脊梁的遼寧工業,一度被加工粗、水準低、效益差所困擾。以裝備製造業為例,産品本地化配套率低,核心功能部件許多依賴進口或外購,原材料工業的精深加工程度和産業集中度低,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較高。
遼寧重塑傳統産業動力源、再造新興産業生態圈,就是從要素投入、生産組合到産品業態等維度的變革,追求現代工業的高品質、高效率、高效益和低排放目標。
位於沈撫改革創新示範區的瀋陽廣泰真空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在生産真空燒結爐。新華社記者楊青 攝
——要素投入變革:創新驅動,數字賦能
比資源、拼投入,曾是一些地方維持增長的老辦法。面對經濟新常態,遼寧注重向技術創新和智慧製造要動力,重塑工業振興的“發動機”。
真金白銀來了。遼寧創新省本級財政科技資金使用,引社會資本設立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基金,採取股權投資方式,“投早投小”。
“産學研”合作新模式來了。遼寧重點圍繞24條産業鏈,支持龍頭企業當“盟主”,聯合上下游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培育新型創新聯盟。
首臺(套)示範性應用來了。2021年,遼寧將72戶企業的89個産品認定為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給予政策支持,助推打破海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的重大技術裝備接連誕生。
10月中旬在瀋陽舉辦的2021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上,遼寧省首次對外公佈1453個製造業數字化賦能應用場景,邀請全球企業和創業者參與到“遼寧智造”的升級之旅中來。
根據規劃,未來3年遼寧將推動約7500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進行數字化智慧化改造升級,到2023年力爭上雲工業企業達到5萬戶。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魯春叢説,遼沈大地將有更多企業插上“數字翅膀”。
在瀋陽華晨寶馬大東工廠車身車間,機械手臂在進行車身製造。新華社記者楊青 攝
——生産組合變革:從粗放到綠色,從零散到抱團
變粗放型增長為集約式增長,需要全新的生産組合方式,遼寧力推綠色製造體系建設,重點發展清潔化、低碳化生産,促進企業聯合重組和資源有序開發,探索與現代工業相適宜的發展路徑。
在鋼鐵行業實行超低排放改造,鼓勵低能耗工藝發展;促進菱鎂尾礦等廢棄資源綜合利用,鼓勵礦山復墾復綠……遼寧省綠色製造已從理念變成現實。被評為首批國家級“綠色工廠”的恒力石化(大連)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慶國説,綠色製造幫公司節約了能源、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0月15日,鞍鋼集團本鋼集團有限公司揭牌成立,遼寧本鋼集團正式成為鞍鋼集團的控股子企業。鞍鋼集團董事長譚成旭説,重組有利於雙方發揮協同效應,統一産能佈局,避免重復投資,促進遼寧鋼鐵業邁上新臺階。
在瀋陽市渾南區東軟軟體園拍攝的智慧終端設備。新華社記者蔡湘鑫 攝
——産品業態變革:向高端邁進,向服務拓展
“全市鎂製品佔國內市場的60%和國際市場的40%,卻因産業分散,爭相壓價,好好的資源卻只買了個‘白菜價’。”大石橋市工信局局長劉新橋一度愁眉不展。
地處環太平洋成礦帶北緣的遼寧省礦産資源豐富,提高礦産附加值既是遼寧之需,也是遼寧之責。從石油到精細化工,從普通鋼到特殊鋼,從自動設備到智慧裝備,遼寧圍繞産業“龍頭”,配強“龍身”,拉長“龍尾”,推動製造業産品邁向高端化、精細化和服務化。
大石橋市2020年起下力氣整治産業秩序,不再審批低端鎂項目,淘汰一批小窯爐。走進遼寧嘉順科技有限公司,花園式的工廠、一塵不染的車間,與記者幾年前看到的景象有著天壤之別。總經理王繼奇説,倒逼之下,公司轉型開發電工級氧化鎂這一高端産品,目前産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遼寧還推動工業企業從生産主導向服務主導轉變,支持企業由製造商向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轉變,鼓勵整機企業聯合上下游企業,為用戶提供全生命週期服務。進入瀋陽不滿兩年的紫光中德技術有限公司,在汽車零部件、輸變電等行業建設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並推出智慧供應鏈平臺,與華晨汽車、北方重工、遠大智慧等龍頭企業合作,效益連年翻番。
8月19日拍攝的鞍鋼廠區(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記者楊青 攝
制度供給,環境改良,人才支撐
不久前,新源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第三代燃料電池模組系列産品問世,在零下40攝氏度可實現無輔助加熱自啟動,150秒即可達到額定功率,一舉突破氫能源汽車在寒冷地區的應用瓶頸。公司首席戰略官劉常福説,這與遼寧打造“産學研”合作新模式,企業作為“盟主”單位,聯合3所高校、1家科研機構、5家企業聯合攻關密不可分。
強制度供給、優營商環境、聚天下英才……在這場産業轉型的新航程中,遼寧不僅圍繞“三個字號”奮楫搖槳,而且綜合運用多重手段解縛鬆綁、匯聚資源,為“航行者”擂鼓吹號,送去“東風”。
大連片區內大連港大窯灣集裝箱碼頭(2017年6月13日航拍)。新華社發
——制度供給踩“油門”
2021年5月,遼寧一次推出資産總額1074億元的75個國企項目,包括19戶集團層面混改項目和56個各級子企業混改項目,涵蓋了眾多産業領域,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混改。
從深化國企改革到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從創新驅動到開放帶動,從發展普惠制金融到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遼寧在各個領域、各個維度推出一系列支持産業轉型的政策,為振興發展提供制度安排和政策引導。
以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為例,遼寧高水準建設中日韓地方發展合作示範區,構建陸海聯運大通道,打造向北開放新前沿。
今年前10個月,遼寧開行中歐班列510列,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RCEP國家進出口額分別增長19.1%和19.3%。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表示,通過將外部先進技術“引進來”破除結構固化,“走出去”加強與國內外産業合作,遼寧進一步融入兩個循環的大格局,將迎來新的發展空間。
在沈撫改革創新示範區行政服務中心,企業員工在辦理業務。新華社記者楊青 攝
——“辦不成事”窗口辦成事
前不久,丹東市社保中心服務大廳的“辦不成事”反映窗口火了。這個特殊窗口,主要是解決一些因政策、歷史遺留等問題造成正常窗口無法辦理的“疑難雜症”。“這個窗口受到百姓好評,就因為它確實想到百姓心裏去了。”窗口接待員胡曉倩説。
小窗口反映營商環境大變化。近年來,“就近辦”“跑腿辦”“指尖辦”“痛快辦”……辦事便利在遼沈大地上蔚然成風,形成“你好我更好”,各地比拼營商環境的良好氛圍。
優化營商環境永遠在路上。遼寧將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基礎性制度改革,目前正從優化政務環境向優化社會環境拓展,努力培育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只有形成一個資本、技術、人才爭相匯聚的良好局面,結構調整才能事半功倍。”遼寧社科院副院長梁啟東説,目前遼寧的營商環境正帶動思想觀念、政務行為和企業誠信漸變,形成“投資正過山海關”的良好局面。
在沈撫改革創新示範區行政服務中心,企業代表在辦理業務。新華社記者楊青 攝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今年的遼洽會上,瀋陽藍英工業自動化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快速全鋼橡膠輪胎一次法成型機關鍵技術研發”等24個“帶土移植”引進人才團隊項目成功簽約,項目總投資達18億元。
人才是振興發展的“密碼”,在産業轉型升級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年以來,遼寧鼓勵用人單位通過顧問指導、挂職兼職、項目合作、退休返聘等方式引進創新團隊和人才。遼寧省委組織部研究制定關於實施“興遼英才計劃”打造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拿出“真金白銀”,支持一批帶項目、帶團隊、帶技術來遼或在遼開展技術攻關,破解“卡脖子”問題,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發展的高水準團隊。
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説,企業家、技術創新者和市場開拓者,以及各類工匠是産業振興中衝鋒在前的三支隊伍,遼寧一手引進外部人才,一手盤活現有人才,既加強高層次人才儲備,也激活“大國工匠”,正為結構調整之戰源源不斷提供生力軍。(記者 鄒明仲 白涌泉 郭翔)
航拍瀋陽風景。新華網夏銘陽 攝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