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彰武:光伏聚能 黃沙生“金”
2022-06-17 09:24:36來源:遼寧日報編輯:王巍責編:馮薇薇

  開欄的話 郡縣治,天下安。作為連接城市、服務鄉村的天然載體,縣城發展事關現代城鎮體系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進程,具有重大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遼寧省縣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教育、醫療、就業、居住環境等明顯改善,縣城發展邁入新階段。

  6月17日起,遼寧日報推出“走進縣城看發展”專欄,通過講述遼寧省各地的振興故事,展現新時代縣城風貌,激勵幹部群眾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長空之下,追光逐日的光伏板整齊鋪開,匯成一片壯闊的“藍海”。環顧四週,疏林草原上滿是挺拔蒼勁的樟子松和亭亭如蓋的五角楓。在蔚藍晴空的映襯下,滿眼的綠意越發乾淨洗練。這裡,就是位於阜新市彰武縣章古臺鎮的光伏治沙項目。

  6月14日,記者駕車剛駛出新魯高速公路章古臺站,就看到一塊碩大的廣告牌,上書“彰武——新中國科學治沙開始的地方”幾行大字。

  1952年,我國第一個固沙造林研究所在科爾沁沙地南緣的阜新市彰武縣章古臺鎮建立,肩負起探索科學治沙的歷史重任。在持續抓好防風治沙的基礎上,近年來,利用豐富的光照資源,彰武縣開創出“以光鎖沙”新模式,不但實現了沙化土地治理,更輸送清潔能源,成為遼寧中部城市群、京津冀的生態屏障和綠電基地。

  早在2013年,彰武縣通過高品質招商引資,吸引華能、三峽、華電、遼能等行業領軍企業入駐,在靠近科爾沁沙地的北部鄉鎮,利用荒漠化嚴重的低效能土地建設光伏治沙示範項目,目前已形成10.4萬千瓦規模。

  “風是沙漠的腿”,肆虐的狂風會帶著沙丘到處移動。一排排如同“持盾軍陣”的光伏組件,具有良好的擋風、防風作用。三峽新能源彰武發電有限公司值班長張鵬説:“通過合理設置光伏板間距和有效遮陰,較大程度地減少了風蝕,保護了地下水資源。”

  記者看到,光伏板下綠草如茵,繁花點點。張鵬説:“隨著生態環境日益改善,原生動植物生長逐漸恢復,山雞、兔子等野生動物也在此安了家。”

  在國家鼓勵和支持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的當下,彰武乘勢而上,打造1.38萬畝“光伏+”生態産業綜合基地。在章古臺鎮、阿爾鄉鎮、後新秋鎮、馮家鎮境內,一排排光伏矩陣如波浪般向遠處不斷延伸。

  彰武草原生態恢復示範區管委會副主任趙立仁把“光伏鎖沙”的好處總結為“能源增值,企業增效,農民增收,沙地增綠”。2021年,全縣光伏累計上網電量1.39億千瓦時,産值達1.26億元,稅收2536萬元,有效緩解了當地政府的財政壓力,實現了投入一次、固沙長久的生態效益。同時,通過土地流轉、吸納農民進場務工等方式,有效解決了沙區農民收入偏低、收入來源單一等突出問題。

  荒漠化治理、光伏發電、生態修復、鄉村振興,“光伏鎖沙”一子落下,多題立解。

  荒漠化是一個全球性難題。彰武縣委書記劉江義形象地將治沙比喻成醫生治病:“要統籌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把脈問診,開方抓藥,探索建立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大力發展新能源産業、有機農業、特色旅遊業等産業,真正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轉換通道。”

  讓彰武人引以為傲的是,他們不僅擋住了沙地南侵的腳步,將遼寧省防風固沙的第一道防線向前推進了13公里,還探索出以樹擋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鎖沙等新模式,點沙成“金”。

  近年來,彰武縣啟動了百萬畝草原生態恢復工程,打造了輻射70平方公里的柳河生態濕地,沿遼寧省與內蒙古自治區邊界營造了寬2公里、長171公里的防護林帶,北部地區嚴重沙化面積減少30%以上,初步形成了150萬畝山水林田湖草沙相統一的生態屏障。

  系統治理讓“綠色長城”的體量更大,效能更好。全縣森林覆蓋率從2.9%增加到31.47%,草原植被蓋度由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平均風速由每秒3.4米降至每秒1.9米,揚沙天氣由1953年的43天下降到近十年的平均5天,6座萬畝流動沙丘得到固定。省氣象局統計顯示,2018年以來,瀋陽市大氣降塵量呈下降趨勢,下降幅度達8.6%,彰武在遼寧省生態環境治理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彰武治沙的可貴之處在於,圍繞打好“沙牌”,走好“沙路”,對沙與生態、産業三者關係的認知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成果更加豐厚。牢牢把握生態美、産業興、農民富的主線,不斷開啟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的增值轉化路徑。未來,將發展“以工用沙”,實施“以肥改沙”,推動“以調減沙”,加強“以養退沙”,推行“依法治沙”,走出一條綠富同興的特色發展之路。(遼寧日報記者 侯悅林)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