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紅山文化考古新發現公佈 牛河梁遺址6.5公里處發現大型聚落址
2023-02-03 09:46:16來源:遼寧日報編輯:黃非責編:盧佳靜

  原標題:遼寧紅山文化考古新發現公佈牛河梁遺址 6.5公里處發現大型聚落址

  ■馬鞍橋山遺址祭祀坑內發現成套農具    ■遼寧紅山遺址增至500余處

  ■6400年前紅山先民已開始農業定居生活  ■牛河梁第一地點就是一座城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截圖20230203083236

野外調查中,發現的紅山文化遺址剖面。 本文圖片由本報記者 朱忠鶴 攝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截圖20230203083322

馬鞍橋山遺址發掘出土的陶器碎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截圖20230203083309

遼寧省考古工作者野外調查。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截圖20230203083621

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深入,牛河梁遺址愈加清晰。

  核心提示:紅山文化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所獨具的地位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日前,省文物考古部門對外發佈紅山文化最新發掘成果。除了在牛河梁遺址周邊發現大型生活聚落址外,考古人員通過考古發掘還形成很多新成果,這給“紅山古國”原生型文明起源增加了新的證據。

  新發現:出土人骨測定顯示食穀物為主

  新認知:紅山先民從漁獵走向農業定居

  距今6000多年前,在遼寧省廣袤的遼西地區,生活著一群或多群被稱為“紅山先民”的史前居民。

  自從紅山文化納入研究視野,經過考古學家以及人類學家、歷史學家累年潛心研究,作為我們先祖的紅山先民,其精神世界及生活狀態在穿越了層層時間迷霧後,逐漸清晰完整並生動起來。

  紅山文化早期的先民有著怎樣的生活狀態?他們的“村落”是什麼模樣?以位於遼寧省朝陽建平地區的馬鞍橋山遺址作為研究樣本,經過考古人員近幾年科學系統、認真細緻地發掘,給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答案。

  馬鞍橋山遺址位於朝陽市建平縣太平莊鎮石臺溝村的一處山坡上,是一處集合了居住、祭祀、墓葬于一體的紅山先民聚落址。

  6000年的滄桑歲月並未對這處遺址改變太多。站在發掘現場,環視四週,遠處山梁縱橫,交錯不一;山腳下,老哈河的河水潺潺流淌,晝夜不息。可以看得出,幾千年前,紅山先民特意選擇了這處依山傍水、可以遮蔽風寒的有利地勢來作為他們的“村落”。

  2022年是馬鞍橋山遺址考古發掘的第4個年頭。考古工作者在紅山先民生活區進行兩年的考古發掘後,初步厘清了生活區的面貌,隨後又將目光敏銳地盯在緊鄰生活區的祭祀區上,紅山文化早期先民生活、祭祀場景因此逐漸浮出水面。全面負責馬鞍橋山遺址考古發掘的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保護中心)研究館員樊聖英連續幾年紮根在發掘現場。他表示,整個祭祀區是一處經過兩次精心規劃設計與營建的祭祀場所。第一次的建設,是依託北部一座小山頭,先民對東、西、北三面山坡進行修整,形成三層“梯田”形的祭祀場所。第二次建設,是在第一次營建的祭祀區南部進行墊土,形成一個新的祭祀場所。

  在祭祀區域內,發現了燎祭痕跡和祭祀坑。在祭祀坑內,除了有與農業生産相關的陶、石器祭祀品外,還發現有鹿科動物骨骼和貝類等祭祀品。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員在一個大型祭祀坑內發現了整套的農業工具,其中包括播種用的石耜(犁)、收割用的石刀、加工穀物時使用的石磨盤和石磨棒。一件涂有紅色顏料的石耜也一併出土,由此可見,這些農業工具是專門用於祭祀活動的。

  這一發現表明,紅山先民除了對具象的神明(牛河梁女神廟)、祖先(積石冢)進行祭祀外,還對生業活動進行祭祀,這對紅山文化祭祀對象的認識有了新突破。

  此外,考古人員在對房址內的人骨進行科學檢測後發現,馬鞍橋山遺址的紅山先民以食用穀物為主,再結合出土的成套農業工具,説明6400年前的紅山先民已開始農業定居生活,打破了“紅山先民以捕魚與狩獵相結合方式生活”的認識。

  選擇依山傍水的山坡定居、從事農業生産、舉行祭祀活動,紅山先民——我們的祖先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的精神世界,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深入開展正逐漸變得具象而豐滿,他們正在以特有的“紅山古國”形式開啟文明的新征程。

  新發現:9座石砌護坡組成建築群

  新認知:紅山先民社會動員能力強大

  紅山文化自發現以來,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通過對牛河梁遺址及積石冢出土的陶器研究,讓我們了解到,在紅山文化晚期,專門用於祭祀的紅色彩陶器已開始統一形制和批量生産,這是紅山先民祭祀制度和社會分工的具體體現。牛河梁第一地點的最新考古發掘及研究表明,紅山先民已經能夠以建築群的形式建設祭祀場所,那麼,紅山文化晚期人們的社會動員能力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水準呢?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保護中心)院長白寶玉説:“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自1983年發現,併發掘出土‘女神’塑像以後,2017年,我們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合作,重新啟動紅山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通過幾年的考古發掘,目前對這個地點的認識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淩源市和建平縣的交界處,第一地點位於牛河梁遺址中心位置的一座海拔最高的山樑上,最高點海拔672米。第一地點1983年首次發現,經過考古工作確認了這一地點共有4座建築址,其中1號建築址“女神廟”經過試掘,根據保存的建築基礎、建築構件以及大量泥塑殘件,初步確定這座建築是紅山先民用於祭祀的“廟堂”。3號建築址位於遺址的東部,是一座半地穴式建築,出土了大量的折沿筒形器殘片,其中大部分可以修復。4號建築址位於第一地點東北部,初步可以確認是一座有柱洞和地面灶的大型半地穴式建築。2號建築址是第一地點面積最大的遺跡,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

  牛河梁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重新啟動以後,工作重點便是第一地點2號建築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賈笑冰告訴記者,為確定2號建築址的範圍、結構、佈局、營建、使用過程,他們在對重點遺跡進行發掘的同時,還結合地面踏查和三維掃描、低空高精度濾波測繪等技術手段,對區域範圍內可能存在的遺跡進行深入調查,目前對2號建築址的認識取得了重要進展。

  早期的考古研究認為,2號建築址是由三座山臺式建築構成的“品”字形建築群遺跡,經新的考古發掘初步確認,這裡是由9座石砌護坡臺基建築組成,總面積達十余萬平方米。考古人員通過對臺基建築進行解剖發掘,發現這些建築是以山體岩石為基礎,用土石混合料夯築臺基內芯,再用石塊砌築臺基護坡,目前發現的部分夯土厚度超過了5米,可見,在5000多年以前,紅山先民已經擁有了強大的群體動員與組織能力。

  紅山文化研究專家、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保護中心)名譽院長郭大順表示,發現的石砌護坡也能起到“墻”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可以講牛河梁第一地點就是一座城。

  此外,考古人員在3號臺基上發現了與祭祀活動相關的遺跡、遺物。墊土層中出土的大型彩陶缸、彩陶盆(蓋)、筒形罐、灰陶缽、圓陶片組合有可能是《周禮·春官宗伯·大宗伯》中記載的與“祼禮”祭祀行為相關的器物組合。

  2022年,考古人員在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2號建築址的7號山臺又有新的發現。7號山臺位於第一地點東側,即牛河梁發掘報告中的“東山臺”,最外側石墻保留較為完好。7號山台中、西部地勢較為平緩,東部坡度較大。已在山臺上發現了多組複雜的砌石與夯土建築遺跡,精心細緻的考古發掘與研究正在緊張進行當中,期待會有新的發現。

  新發現:近牛河梁6.5公里現大型聚落址

  新認知:紅山先民住處有著落

  紅山文化晚期,紅山先民在牛河梁地區建造了新石器時期年代最早且規模宏大的壇、廟、冢建築群,那麼他們的生活狀況如何?這是紅山文化研究多年來懸而未決的問題,解開這個謎團就需要找尋到紅山先民曾經的居住址,通過考古發掘與研究來填補這個空白。

  2022年6月,為配合赤峰至綏中高速公路(G4515)淩源至綏中段建設,考古人員對此前調查發現的上朝陽溝遺址進行考古勘探,在距離牛河梁遺址僅僅6.5公里的上朝陽溝村取得突破,通過考古調查和勘探發現了一處大型紅山先民的聚落遺址。

  上朝陽溝遺址地處牤牛河支流東岸,東距牛河梁遺址約6.5公里,面積約12萬平方米,是目前牛河梁遺址周邊地區調查發現的面積最大遺址,考古人員去年實際勘探面積大約10萬平方米。通過考古勘探,發現了27座房址。由於還未進行全面考古發掘,目前沒有更為詳細的考古發掘資料。根據勘探情況分析,這些房址平面近似“凸”字形,為直壁、平底的半地穴式房屋,建有長門道。

  據介紹,目前牛河梁遺址周邊地區開展的考古工作主要是圍繞墓地及祭祀中心進行的,對不同等級禮儀中心及祭祀行為研究較為深入,但與之相關的紅山文化大型聚落址系統性發掘工作明顯不足,缺乏居住址材料,這就無法完整展現紅山先民的生産、生活以及社會組織結構等更多具體而生動的細節。

  目前,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保護中心)正在履行考古發掘的審批手續。副院長李新全介紹,通過這次考古勘探以及下一步的發掘工作,我們可以進一步明確上朝陽溝遺址的房址結構及聚落佈局,填補牛河梁遺址周邊地區大型聚落址發現與研究的學術空白,為繼續尋找紅山文化其他大型聚落址提供參考資料,進而在充分考慮地域環境等影響因素基礎上探索紅山文化發展的動力機制和區域特徵,從而為最終探討“多元一體”中華文明起源研究的紅山模式提供實證材料。

  新發現:紅山文化遺址從90余處增至500余處

  新認知:遼寧是紅山文化遺址密集分佈區

  圍繞紅山文化,遼寧省考古工作者孜孜以求。在對東山嘴、胡頭溝、牛河梁、半拉山等紅山文化遺址和墓地進行考古發掘的同時,自2017年起,遼寧省連續開展紅山文化專項考古調查工作。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遼寧省紅山文化遺址和墓地數量已從過去90余處增加至500余處。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文物保護中心)研究館員於懷石介紹,遼寧省的500余處紅山文化遺址(墓地)主要分佈在大淩河、老哈河、青龍河流域。區域內的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丘陵形態多為漫梁狀,山梁之間溝谷相隔,縱橫分佈著密集的季節河,且河流多河谷寬闊,河網密集。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不論是紅山文化早期位於遼寧省的馬鞍橋山遺址,還是晚期的牛河梁遺址,都只是紅山文化眾多遺址中的一部分。

  紅山文化有著廣袤的分佈區,在西遼河流域、大小淩河流域、灤河流域及周邊地區均有發現,行政區域涉及遼寧、內蒙古和河北三省區。換言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紅山先民活躍在這片橫跨三省區,共計20萬平方公里的豐饒土地上。

  遼寧是紅山文化的分佈核心區,也是紅山文化研究的重點區域,更是全國發現紅山文化遺址最早的省份。1921年6月,瑞典學者安特生對錦西(今葫蘆島市)沙鍋屯洞穴遺址清理時就發現了紅山文化遺存。此後百年時間裏,隨著考古工作者對紅山文化的研究不斷深入,“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在這片土地上升起並逐漸清晰起來。

  具體來説,五六千年前,紅山先民在選擇居住址時,往往沿河而居,會傾向於頂部較為開闊平坦的丘陵或者漫長的坡地,背風向陽、地勢開闊平坦。

  依據考古調查採集到的遺物特徵,考古人員將調查發現的紅山文化遺存分為“生活居住址”和“墓地”兩種。

  生活居住遺址採集陶器種類較為豐富,陶質包括夾砂陶和泥質陶,夾砂陶器主要有筒形罐,泥質陶器包括缽、壺、甕等。石器中細石器數量豐富,還包括有個體較大的石耜、石斧、石刀、石磨棒等。雖然調查發現的生活遺址數量較多,但是遺址規模普遍較小,應該與區域內缺乏形成超大型聚落的自然環境條件有關。

  墓地主要分佈在老哈河上游、大淩河上游、青龍河流域,採集遺物種類相對單一,主要為筒形器、塔形器等祭祀陶器殘件。現有調查材料顯示,大淩河上游牛河梁遺址周邊區域紅山文化墓地數量多,分佈密度高,並且有女神廟、大平臺這樣超大規模的禮儀性建築,説明該區域是紅山文化晚期的宗教儀式聖地。

  比對以往發現和研究成果,紅山文化生活遺址和墓地出土的陶器類型和器物組合併不相同。生活遺址出土的陶器主要為實用器物,墓葬內則較少出土陶器,主要是一些擺放在墓地週邊專用作祭祀的彩陶筒形器。此外,紅山先民的墓葬有“唯玉為葬”的喪葬習俗,墓葬內多隨葬精美的玉器。

  據悉,遼寧省圍繞紅山文化開展的考古專項調查、勘探工作仍在持續開展中。(記者 郭平 朱忠鶴)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