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向“綠”轉身 “碳”達新路
2024-06-21 11:56:01來源:大連日報編輯:王巍責編:蔣碩

大連:向“綠”轉身 “碳”達新路_fororder_2731430f-1ab6-46cb-9b03-9533a375b698

美麗的復州河畔。記者王華 攝

  在瓦房店復州河流域,野鴨水中嬉戲,遊客絡繹不絕;在距莊河海岸線20多公里的黃海海域,巨型“風車”迎風而動,向四方輸送綠色能源;在大連自貿片區氫能産業園二期,洺源科技氫燃料電池動力總成項目蓄勢待發……當前,大連向“綠”轉身,邁出“碳”達新路,構築起大連市努力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生動圖景。

  近年來,大連市“含綠量”持續提升,全市堅決打好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大力發展“無廢農業”,構建全市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統一回收處理機制。同時,大連市著力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持續增加電力裝機規模。截至2023年底,大連市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佔比61.1%,位居東北地區首位,全國領先。藍天碧水,“風”“光”正好,大連將通過夏季達沃斯論壇的窗口向世界傳遞綠色低碳發展的經驗。

  “碳”尋宜居宜遊的幸福之“綠”

  2023年,大連市收穫319個藍天,連續7年全年藍天數突破300天。去年,大連市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開展揚塵污染專項整治“清風行動”、臭氧污染防治“清爽行動”、秋冬季大氣管控“清潔行動”。開展“保良減污”和特別管控7次,成功保良31天。對82家重點揮發性有機物企業開展監督幫扶,在全省率先開展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

  大氣環境越來越好,大連市水環境治理也取得突破。2023年,大連市深入打好河流污染治理、黑臭水體治理、渤海黃海(大連段)綜合治理攻堅戰。印發大連市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組織推動大沙河、登沙河生態治理工程,莊河葛甸子河清淤工程,實施地表水自動監測預警網絡建設,開展春季桃花水、夏季汛期河流污染防治行動,促進河流水質穩步改善。持續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環境風險排查和環境問題整治。完成年度140個入海排污口整治任務,對各地區入海排污口整治銷號材料逐一審核把關,開展“回頭看”現場檢查,完成81個入海排污口封堵取締。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三水”治理,13個國考河流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14處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比例達到100%。45條入海河流水質達標率100%,全市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為99.1%,達到歷史最好水準。

  “碳”尋清潔能源的創新之“綠”

  大連市作為東北建設風光火核儲一體化能源基地的重要支撐,聚焦能源、生態,按照國家和遼寧省的有關政策,加快發展風電、光電、核電等清潔能源。同時,大連市加速佈局新賽道 形成氫能全産業鏈,努力構建新型能源體系,推動綠色經濟轉型發展。

  在新能源開發利用方面,莊河海上風電基地、瓦房店陸上風電基地已初具規模;全省首個灘塗光伏示範項目落戶普蘭店區,計劃年內建成投産。

  在核電領域,我國目前在運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站,也是東北地區建設的第一座核電站——紅沿河核電站已全面投産。遼寧莊河核電一期工程已列入國家規劃,可研階段各項專題全面啟動。

  在儲能領域,大連市積極佈局抽水蓄能項目。莊河抽水蓄能電站是大連市第一個大型調峰、填谷、調頻項目,現已全面啟動建設。大連市大力推動以全釩液流儲能為主的新型儲能項目發展。國內最大的全釩液流儲能項目——大連液流電池儲能調峰電站國家示範項目一期工程建成商運;3個已投産的網源友好型風電場在全省率先配建全釩液流儲能設施。在建和投運項目裝機容量佔全球同類産品60%的市場份額,釩電解液銷售佔全球市場的90%。

  在氫能産業領域,大連市利用氫能産業領域自主創新能力雄厚、産業鏈條完整、低成本氫氣資源充裕、氫能産業示範應用推廣場景豐富等優勢,形成了覆蓋氫氣製備、儲運、加注、應用整車、整船等環節完整産業鏈、完全自主技術路線和各類型示範應用場景。目前,已建成6座加氫站、在建7座,位於全國第一梯隊。

  “碳”尋綠色生活的應用之“綠”

  在廣袤的田野上,農村居民生活生産中産生的固體廢棄物曾是環境隱形殺手。為此,大連市多點發力,大力發展“無廢農業”,持續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科學施肥技術的推廣,讓農民們學會如何合理施肥。2021年以來,大連市按照全省統一部署,連續深入開展化肥減量化工作,在莊河市、瓦房店市、普蘭店區、金普新區、旅順口區5個主要涉農區市縣開展田間試驗、農戶調查、宣傳培訓等測土配方施肥基礎性工作。2021年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537.04萬畝次,2022年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549.65萬畝次;2023年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面積555.07萬畝次,技術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

  廢舊農資利用也是“無廢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連市構建全市廢舊農膜和農藥包裝廢棄物統一回收處理機制,形成“全民撿拾、網點回收、企業利用”的廢舊農膜回收處理體系。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設回收站點77處,其中,縣級回收中心4處,鄉鎮、村級回收站點73處。2023年,全市完成回收廢舊地膜863噸,廢舊反光膜450噸,農藥包裝廢棄物200噸,農膜回收率達到90%以上。由市級招標具有資源化處理能力的市場主體統一開展全市農膜回收處置工作,從根本上轉變以填埋和焚燒為主的處理方式,實質性開展無害化處理,大幅提高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健全從田間到田頭到資源化再利用的全鏈條地膜使用回收體系,提升地膜科學使用和回收利用水準,有效防控農田“白色污染”。(記者 姜瑩 劉蘊哲 李小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