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躋身“人工智能發展指數”全國30強
2024-09-20 10:05:41來源:瀋陽日報編輯:王巍責編:蔣碩

  新松公司突破機器人視覺、環境感知等關鍵技術,自主研發的中厚板智慧焊接機器人系統成功應用於葛洲壩集團、深中隧道等國家重大工程;東軟集團自主研發的多模態醫療人工智能平臺與輔助診斷系統,構建覆蓋846種常見病,96萬個醫學術語的知識圖譜,在數十家醫療科研及服務機構示範應用;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所開展的“面向智慧油田的工業物聯網系統研發與産業化”項目,突破無線通信測試、網絡性能智慧測試、智慧壓力變送器標定等技術,在遼河油田和大慶油田累計應用9.49萬套,覆蓋油水井26220口……

  記者9月19日採訪獲悉,隨著人工智能(AI)在製造、醫療、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典型場景應用不斷鋪陳開來,瀋陽人工智能産業蹄疾步穩,形成發展“聚能環”,就在當日公佈的“人工智能發展指數”全國30強排名中,瀋陽位居全國第18位、東北地區第一位。

  優化創新平臺體系

  9月19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與智聯招聘聯合發佈《AI大模型對我國勞動力市場潛在影響研究:2024》。報告對全國296個地級以上城市的人工智能産業發展水準進行評估,從産業基礎、技術創新、人才供給和人才培養四個維度,得出各城市的“人工智能發展指數”。排名前30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和省會城市,同時還包括一些東部沿海經濟發達的城市,瀋陽市以全國第18位的排名,居東北各城市之首。

  據悉,瀋陽市人工智能領域相關産業領域科技型企業數量突破700家,核心産業領域企業數量共計148家。目前正聚焦工業領域推動AI大模型建設,並不斷優化創新平臺體系。

  全市人工智能産業領域創新平臺數量達到101個(國家級11個、省級73個、市級17個),依託東北大學建設的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實驗室成功獲批成為全國重點實驗室,軋製技術及連軋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功研發熱連軋板帶鋼超快速冷卻技術,已在全國大型鋼鐵企業20余條生産線上推廣應用;與沈鼓集團合作,建立世界首套定制化壓縮機的機器人高柔性焊接與裝配系統,在不增加生産要素投入的前提下,實現效率與産能的倍增。

  在國家等重大創新平臺的引領下,部署遼寧省人工智能與自然語言處理重點實驗室、瀋陽市人工智能重點實驗室等省、市各類創新平臺,持續完善全市人工智能創新平臺體系,夯實創新源頭供給能力,有效支撐全市人工智能産業創新發展。

  夯實算力基礎設施

  作為人工智能産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瀋陽市的算力基礎設施體系不斷完善。

  瀋陽市以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為契機,依託華為公司建設瀋陽市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規劃建設總面積12000平方米;依託昇騰全棧AI技術實現人工智能算力和演算法全面國産化和自主可控。

  瀋陽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就像是“最強大腦”,能夠“算”出産業的新天地。比如中煤科工集團瀋陽研究院有限公司,通過與其深度合作已經研製多款礦用機器人,推動煤炭生産方式的“智慧化”變革。目前,瀋陽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完成二期擴容建設,算力規模達到300P,並成功獲批成為國家首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開放創新平臺,人工智能算力進入全國第一梯隊。

  依託寒武紀公司建設瀋陽智慧計算中心,總投資1.55億元。目前已完成建設並投入運行,算力規模達到100P,主要面向智慧網聯汽車提供算力支撐。依託百度公司建設瀋陽智慧計算中心,規划算力500P,總投資4.82億,打造國內首個算力、演算法、開發平臺一體化的新型人工智能算力基礎設施,一期算力規模達到208P。

  壯大專業人才隊伍

  人工智能産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持。瀋陽市正在不斷發展壯大專業人才隊伍,在市級科技人才項目中設立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對從事人工智能、語言模型等方向的人才給予支持。

  除了現有的人才供給,城市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培養能力同樣重要,良好的人才培養機制能夠確保城市人工智能産業擁有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瀋陽市依託東北大學、瀋陽航空航天大學、瀋陽工業大學、瀋陽建築大學、瀋陽化工大學等重點院校設立人工智能專業,聚焦智慧計算理論與方法、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理論與方法、機器學習及深度學習理論與方法、智慧決策方法理論與方法、智慧機器人與智慧系統等人工智能理論,培養人工智能專業人才4000余人。

  依託瀋陽市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加快建設人工智能人才培育實訓平臺,打通政—産—學—研—用鏈條,與遼沈地區14所高校簽署全方位合作協議,聯合開展科研課題、開設課程、實習實訓、人才就業推介等活動,覆蓋人工智能領域專業人才2000余人。就在不久前,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與瀋陽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神州鯤泰問學一體機合作,在該校打造人工智能實訓室,讓學生在教學學習中直接接觸到豐富的大模型應用以及相關知識,幫助學生們真正深入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從而為人工智能行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高級記者 劉洋)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