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高效賦能千行百業
2025-02-12 10:07:24來源:經濟日報編輯:王巍責編:蔣碩

  工業和信息化部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信息技術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1%;雲計算、大數據服務收入同比增長9.9%。數字技術、數字基礎設施、數據資源持續發展,數字經濟賦能千行百業,成為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支撐和關鍵引擎。

  數字産業快速增長

  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24年前11個月,數字産業業務收入達31.7萬億元,同比增長5.4%,利潤總額為2.4萬億元,同比增長4%。

  “數字産業是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的關鍵支撐,也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載體。”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陶青介紹,圍繞新一代信息通信、軟體和信息服務、新型顯示、物聯網等領域,工信部加快佈局建設一批數字産業集群。目前,數字産業領域已累計建設13家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企業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大連理工大學平臺治理研究院院長蘇敬勤認為,數字經濟快速發展得益於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以及5G、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此外,智慧工廠、智慧車間等新模式新業態競相涌現,也拉動了企業端大量投入和消費端海量需求。

  當前,我國網絡基礎能力大幅提升。5G基站達到425萬個,千兆用戶突破2億戶,移動物聯網加快從“萬物互聯”向“萬物智聯”發展,終端用戶超過26億戶,在用算力中心標準機架數超過880萬,算力規模較2023年底增長16.5%。

  技術産業實力明顯增強。移動網絡方面,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全球佔比達到42%。固定網絡方面,空芯光纖、高速光電模組器件研製取得重大進展,首條400G全光省際骨幹網投入商用。衛星通信方面,“手機直連衛星”商用服務加速落地。

  陶青表示,下一步,將加快研究出臺促進數字産業高品質發展文件,加大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加強數字産業運行監測,強化産業政策、金融政策等銜接落實,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産業集群,為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提供有力支撐。

  數實融合縱深推進

  2024年,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更加深入,賦能作用日益凸顯。蘇敬勤説,數實融合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加深加寬,逐漸形成從實體經濟單個環節的轉型升級到全方位全鏈路發展。

  “5G、千兆光網、算力創新應用在工業、醫療、能源等領域實現規模推廣,優秀案例數分別達到13.8萬個、3.7萬個、1.3萬個。”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謝存介紹,全國建設5G工廠4000余家,重點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84.1%,示範工廠研製週期平均縮短近30%。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數字經濟研究部主任工程師胡燕妮分析,數字經濟通過推動新型生産工具的改進與應用普及,塑造新型勞動資料;通過不斷拓展勞動對象範圍和提高應用效率,催生新型勞動對象,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注入新動能。

  走進本溪工具股份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自動導向車、無人叉車有序搬運貨物,高清攝像頭仔細“檢查”産品品質……這就是公司與遼寧移動、中興通訊共同打造的“5G+智慧工廠”項目。

  “質檢是生産過程中的關鍵工序。過去,因質檢員個人能力差異及抽檢時間間隔,有時會導致廢品未能及時檢測。如今,5G與機器視覺技術相結合,將産品缺陷檢出率提升至98%。”本溪工具信息部部長陳楊介紹,5G專網作為基礎數據通道,讓生産數據變得可感可控,實現總體産能增長50%;5G智慧倉儲使停工待料時間減少50%,交貨期縮短20%。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主任劉鬱林認為,伴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我國製造業數字化轉型向縱深推進。數據顯示,已培育421家國家級智慧製造示範工廠、萬餘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慧工廠,建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340家,“5G+工業互聯網”全國建設項目數超1.7萬個,實現41個工業大類全覆蓋。

  數字消費蓬勃發展

  當前,互聯網等數字技術深度融入百姓生活,智慧産品應用層出不窮,推動形成全球最大的數字消費市場。2024年我國數字消費規模超6萬億元;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比上年增長6.5%,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3個百分點,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26.8%。

  前不久發佈的第5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在政策推動、模式創新等多重因素推動下,2024年數字消費領域亮點紛呈。一方面,電商平臺企業聯合多個省、市級政府給予消費者補貼加碼,大力推廣以舊換新模式,推動線上消費成交額大幅增長,截至2024年12月份,網絡購物用戶達9.74億人;另一方面,支付寶、微信支付與雲閃付實現線下條碼互認互掃,推動線上、線下多場景支付互聯互通,進一步便利數字消費。

  “數字消費是提升經濟發展水準、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方向。”蘇敬勤建議,要強化信息安全監督保障,壓實各類網絡平臺主體責任、提升網絡安全保護等級,讓消費者用得放心;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加強對新數字産品、新業態、新服務的協同監管,實行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事前、事中、事後全鏈條監管,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發生;進一步落實平臺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股權激勵、創新創業等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為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注入新活力。(記者 李芃達)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