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由遼寧省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共同主辦的《簡述中國——甘肅出土漢簡精品展》在遼寧省博物館一層2號廳開展。
簡述中國——甘肅出土漢簡精品展 攝影 黃非
展覽從簡牘發現的歷史、簡牘中壯闊的絲路故事、漢代邊塞人家的日常生活、漢簡中蘊含的書法藝術等角度出發,以簡牘為媒介,解碼古代甘肅地區獨特的文化基因,展現簡牘裏的絲路文明與中華智慧。
敦煌馬圈灣遺址出土的漢代西域都護簡 攝影 黃非
甲渠候官遺址出土的漢代“詔書”木楬 供圖 遼寧省博物館
展覽分為“簡牘時代”“簡述絲路”“邊塞生活”和“簡牘墨韻”四個單元,展品共計253件(組),其中文物248件、仿製品5組。
肩水金關遺址出土的漢代木簡 供圖 遼寧省博物館
懸泉置遺址出土的漢代“懸泉置”木簡 供圖 遼寧省博物館
甲渠候官遺址出土的漢代候粟君所責寇恩事冊 供圖 遼寧省博物館
簡牘是中國古人在紙張未發明之前主要的文字書寫載體之一,至遲從3000多年前的商代開始,中國人就將簡牘和絲織品製成的“帛”作為主要書寫載體,尤以簡和牘的使用最為廣泛。簡牘所承載的文字圖畫,真實可靠地反映著古代社會不同時期的政治制度、經濟形式、社會現象及民眾生活。
20世紀以來,全國各地先後出土簡牘數量約30萬枚,其中甘肅省就出土了近7萬枚。甘肅簡牘博物館是目前中國漢簡藏量最大的博物館。
觀眾參觀 攝影 黃非
“西北地區氣候乾燥,使得這些簡牘得以保存下來。”甘肅簡牘博物館館長朱建軍介紹,“這些簡牘真實地反映了兩漢時期絲綢之路沿線政治、經濟、軍事、交通、郵驛等領域情況,可以説構成了一部鮮活的絲綢之路百科全書,同時也為後人探究兩漢時期中央政府如何經略西域提供了寶貴線索,起到了正史、糾史的作用。”
此次展覽是“簡述中國”系列展覽在國內巡展的首次亮相。展覽將持續至6月15日。(文 黃非)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