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東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千山源流史(第一卷)》正式出版。該書作為中國歷史文化探源叢書中的一部,採用民間傳説和歷史遺跡相互印證的研究手法,著重研究以鞍山周域地名和文化遺跡的歷史本源,填補了中國歷史文化探源的多個領域研究的空白。
作者鄭激宇現任鞍山師範學院圖書館黨總支書記、校史館館長,鞍山地方史研究專家智庫專家。獲“鞍山史志專家庫”專家稱號。鄭激宇長期專注于遼東半島山地水域歷史文化溯源研究。
近日,記者圍繞《千山源流史(第一卷)》,對鄭激宇進行了專訪。
■記者:《千山源流史》在學界首次論證、解析了中國歷史文化中幾個關鍵問題,包括對“蚩尤”名義的探討、“西王母”名義和西王母之邦的地望探討等。當初您為什麼要寫作這樣一本書呢?
□鄭激宇:我生長在千山風景區腳下的古遼陽,今鋼都鞍山,從小遊玩、攀爬千山是我人生的美好記憶,千山是我愛戀的充滿溫情厚意的“家山”。
近二十年來,我持續關注千山文化的溯源,挖掘千山的唐王傳説與丁令威傳説的歷史文化內涵等,並且收集、收藏了海量涉關遼東千山風景區及周域遼東半島文化的歷史史料、地方文獻、文物、地圖、歷史圖片等。遼東千山地域歷史地理文化檔案與史料也是我重點收集對象。一些還沒來得及公開發表的珍貴史料、考察報告等我也收集了上來。
隨著擁有歷史資料增多,家山千山的文化史脈和鞍山地域的史前文化與古族族屬的諸多鮮為人知的文化遺址遺跡與史料證據日漸豐滿,在我心中,好像重新樹立了一個古老的、神秘的,又充滿傳奇和嶄新的遼東文化印象與千山文化現象。
比如,遼東千山地域的以營口石棚和海城析木石棚為代表的(史前4000多年的)石棚文化。被今學界主流認定是中國乃至世界石棚(石室)形制文化的最早考古年代文化區域。
比如,鞍山岫玉,已然成為中國文化探源的重要文化圈的紅山文化、余杭良渚反山文化、殷墟出土玉器等重要的基石文化源流線索。千山岫玉為什麼會在諸多史前古國文化圈中出現?而且,至今有史前岫玉線索的浙江余杭良渚遺址臨近的溫州瑞安地區,也有遼東的石棚文化遺址。史前岫玉和石棚分別在東北和江南地域密集交織出現的根源是什麼呢?
再比如,河南黃帝故地具茨山有證明為史前6000年左右的巨石凹穴岩畫文化,今學界也基本認同與遼東千山分佈在千山周域的鞍山、海城地區的巨石凹穴岩畫同源。而且巨石凹穴岩畫的出現,又將史前岫玉在河南殷墟的出土的史實,證明了遼東千山與中原河南地區的史前文化同源,成為並非孤證的文化證據線索。
因此,僅僅從以上三個史前文化重要線索的面向來看,遼東千山地域的史前文化源流和古族史源,便很值得在中國歷史文化探源的視域下,重新思考和估量了。
而且,遼東千山地域史前的文化遺址群密集,如營口的金牛山、海城的小孤山遠古古文化遺址等,都獨秀于中國史前文化之林。包括7500年前左右的瀋陽新樂文化遺址,鞍山岫岩6000年左右的北溝遺址,還有大連小珠山文化遺址群等等,尤其是鞍山地域確實更有豐厚的又鮮為人知的分佈在今鞍山市區,包括海城、岫岩地區的史前文化遺址群等等,都為遼東千山文化的史前緣起和溯源,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景深。
所以,家山千山,在我的學術視域和文化世界裏,永遠是古老而神秘莫測的文化聖域。我願意用我的一生來給世界論證、講述不一樣的獨具魅力的千山文化。
■記者:在《千山源流史》這本書中,您的主要學術觀點是什麼呢?
□鄭激宇:鞍山地區千山山脈周域,曾是《山海經》記載的中國唐虞時代文化興盛發展的核心地區。
在遼東半島,曾經是胡人和貊族生活的遼東千山地域,即以今天千山風景區為核心向周域擴散的,流傳著唐王傳説與丁令威傳説的文化圈帶,同時伴有史前巨石凹穴岩畫群和巨石石棚文化並存交織的文化圈帶,並且富含史前重要古域名、地名,如北海、南山、首(陽)山、遼口、懷山、大陸(路)、析木等地區,是中國至少在唐虞時代文化發源、發展的重要地域。
這一地區的範圍,主要以千山山脈的千山風景區為中心,向四方延伸的邊界為:最北至少到達今遼寧省的遼陽首山地區,延伸到古襄平、古安平、遼陽小屯等地區;最南到達大連小珠山文化遺址諸島,包括遼東灣的蛇島,營口遼河入海口周域;東部到達岫岩和丹東地區;西部至少到達鞍山市臺安縣及遼澤地帶。
在《千山源流史》這本書裏,我的主要學術觀點包括以下重點領域的結論,即遼東千山山脈諸域是很多中國歷史文化典故地區。
包括千山與《左傳》的“晉之大陸(路)”。鞍山市區的史前文化遺址圈帶的陶官屯臨近的“大陸(路)”地區,曾是陶唐氏的“唐人”故地,是武丁殷墟甲骨卜辭記載的建在“唐(土)”的商邑,是《水經注》引《晉書地道記》記載的殷武丁帝所遷殷都的“大陸之野”,即古晉國初封唐叔虞的陶唐故地“晉之大陸”(《左傳》《呂氏春秋》)地域。
千山與《尚書•堯典》的“懷山襄陵”。鞍山市內分佈史前凹穴岩畫遺址群的東山風景區,古名“懷山”,是歷經夏、商,到周初封給晉國始祖唐叔虞的古陶唐舊地的“懷姓九宗”的懷山之地。包括遼陽的首山,古名“大襄山”地域,是《尚書•堯典》和《史記》中記載的帝堯所居的“懷山襄陵”古地。
千山與《列子》的“終北國”。遼寧營口的遼河入海口,古名“遼口”,是清華簡《係年》記載古齊國“北海”長城遺址區域,營口北部的鞍山市千山風景區周域是《列子•湯問》記載的大禹、周穆王、齊恒公都到達過的“北海之北”的“遼口”之北的“終北國”。
千山與《孫子兵法》的“反山之原”。古襄平今遼陽和南部的首山是“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即齊國孫武記載的黃帝戰蚩尤的古“襄平”和“反山之原”。
千山與清華簡《係年》的“南山”。古襄平今遼陽及其南部的首山是清華簡《係年》記載的古齊國與古晉國、古越國 、古趙國,曾征戰的古襄平南部的“南山”長城遺址地,也是中國古訓“福如北海,壽比南山”産生的史源地。
千山與《逸周書》的“絕轡之野”。遼陽南部的首山,是古齊國的“南山”,是《逸周書》記載黃帝殺蚩尤,在陶唐氏所居古冀州之地的“絕轡之野”古老地域,蘊藏著中國古老的天文星宿分野學説文化內涵,即狀如“韁轡”的“南斗宿”所分野的“南山(之野)”,
千山與《山海經》的“青丘之國”。遼東半島千山地域,是《山海經》記載的“青丘之國”,是《淮南子》記載越海之地的“青丘樹木之野”,《呂氏春秋》記載的“青丘之鄉”,是《歸藏》記載的黃帝殺蚩尤的“青丘”之地。
千山與《詩經•韓奕》的“梁山”。遼東千山風景區是《詩經•韓奕》記載的古晉國的“梁山”聖地,即古陶唐氏故地。也是《詩經•韓奕》記載的北國“追貊”之地,即《山海經》記載的近燕“貊國”的區域。
千山古名“室偽山”與陶唐氏後裔豕韋族。《漢書》記載千山古名“室偽山”(同室韋、豕韋),是古陶唐氏後裔商代“豕韋族”最初所轄山地名義史源。
千山與《史記》的“太山”。千山風景區的“無梁(量)觀”“太極石”景區,是《史記》等古籍記載的古“太山”遺址。太山之名的初始含義源自古代天文曆法體系和哲學思想體系下,居於天中心的“太一星”(天帝、天父)分野山地,命名“太山”的史源。發源於遼東千山區域的“太子河”的初始含義,源自中國哲學體系“太一生水”的文化內涵,即“天帝之子”是“太子”的名義來源,更是千山古名“太山”,應當是“太一星”天帝分野的證據。
千山與《山海經》的“崑崙山”。千山風景區的“無梁觀(無量觀)”“太極石”“拜鬥臺”和“振衣崗”史前岩畫古遺址群,源自古代天文星宿分野文化原理,是天中心的“北斗”分野其下“崑崙山”的遺址。千山“拜鬥臺和振衣崗”遺址是古人在“北斗”之下的“崑崙山”,祭拜北斗,施行禮樂,演唱儺戲的文化內涵。
千山與《山海經》與《穆天子傳》的西王母的“群玉之山”。遼東千山風景區,包括富含溫泉地帶的遼東石棚(室)、石城(山城)文化遺址區域,具備《山海經》與《穆天子傳》記載的西王母古族生活圈的古訓特徵,是“西王母之邦”的“崑崙山”“群玉之山”故地。
東北千山與《山海經》中西王母的“虎崇拜”文化。《山海經》被形容為“虎齒豹尾”的西王母傳説,最早源自千山仙人臺景區周域及其西北部地區,源自千山地區古唐人崇拜東北虎,主參宿即白虎宿,來判定秋冬季節時令的天文物候曆法文化體系。
千山“唐王傳説”源自帝堯“唐王”創始臘月祭祀的古儺戲禮俗。千山唐王傳説源自陶唐氏帝堯創始臘月祭祀的古老曆法活動禮俗,以“儺戲”為主線,以“射禮”為特徵的中國節氣文化起源。並在遼東民間經由秦王李世民東征的歷史典故,持續以“唐王”為名義在東北地區傳承、傳播的古老民俗文化現象。
千山丁令威傳説是《周禮•月令》的民間古諺歌謠傳世。丁令威傳説源自陶唐氏帝堯時代發明華表木,在中國天文物候曆法體系下,測風觀影,體察候鳥,判斷時令節氣活動的特質文化內涵。並在遼東千山持續發展到周代,以《月令》,包括《韓非子•十過》等古老禮樂文化特徵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源流。
■記者:您的這本書,所涉及的歷史文化方面的材料眾多。在撰寫此書過程中,您的重點關注方向是什麼呢?
□鄭激宇:在千山地緣史脈源流方面,我查閱涉關遼東千山地域,古域名,山地,水系及古族考源的中國歷代史料和文獻。除歷代明確的遼東地方史志外,還囊括自古陶唐氏及豕韋族傳説時代開始,經歷夏、商、週三代,到古晉國、古齊國、古趙國、古越國、古韓國、古魏國、古燕國等相關史源原始史料。比如,要尋根商周時期的甲骨卜辭和青銅金文,要研究如今學術界已經共識的《山海經》和《周穆王傳》《周易》等古老文獻,要參看《竹書紀年》、清華簡《係年》、楚帛書《太一生水》銀雀山《孫子兵法》等戰漢時期簡書和壁畫,要研讀《老子》《莊子》《管子》《列子》《韓非子》等諸子百家經典文獻,要查閱《左傳》《二十四史》等正史文獻和《越絕書》《齊乘》等古老的地方史源古籍。
在千山傳説和中國民間傳説文化圈方面,我通覽中國民間傳説和全領域涉關千山唐王和丁令威傳説的歷代史料文獻,包括中國儺戲唱本,以及鞍山地區岫岩太平鼓《火龍傳》唱本和東北漢軍燒香活動的“唐王傳説”唱本。涵蓋中國歷代神仙列傳、狐鬼異志等古老話本。
在中國天文曆法史源方面,要參考中國歷代天文物候曆法史志文獻,如《夏小正》《周禮•月令》,包括歷代史志的《天文志》和中國古代寓言、少數民族古曆法。以及《考工記》《周髀算經》《農桑輯要》《琴操》等源於古代曆法活動的關乎農務時令的各種古籍。涵蓋《詩經》《楚辭》等,至今被解讀是文學作品的中國禮樂經典古籍。
在中國史前考古遺址與千山原生文化圈方面,深入探究具有千山地域原發文化基因特徵的中國史前文化考古遺址文化特徵,包括涉及的全維度體現華夏文明共同祖源文化的史料和歷史文獻。比如千山岫玉文化,石棚(室)文化和凹穴岩畫文化與遼西紅山文化、余杭良渚文化、河南殷墟文化互通互證的所有學術調研報告,相關史料。(記者 朱忠鶴)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