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脈連著命脈,生態係著民生。在遼寧省阜新市彰武縣,素有“北方小黃河”之稱的柳河,曾因泥沙肆虐成為流域發展的“心腹之患”。近年來,彰武縣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精神,會同遼水集團,以都江堰治水智慧為鑒,啟動柳河彰武段綜合治理與土地整理工程,通過系統施策、智慧賦能,讓這條桀驁的河流實現從“害河”到“福河”的蛻變,繪就出生産、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生動畫卷。
柳河彰武段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現場 拍攝 史國魁
昔日困局:泥沙之患掣肘發展
柳河,作為遼河中下游右側多泥沙支流,發源於內蒙古庫侖旗,流經科爾沁沙地後蜿蜒200余公里入彰武境。然而,這條孕育文明的河流,曾因生態失衡淪為“生態痛點”。據彰武水文站數據,柳河多年平均含沙量達32.7千克/立方米,年輸沙量996萬噸,含沙量全國排名第二,大量泥沙涌入遼河加劇流域治理壓力。
更嚴峻的是,汛期洪水裹挾泥沙咆哮而下,導致河床年均淤高,形成高於彰武縣城近2米的“地上懸河”,沙性河床易潰岸;枯水期則河床裸露、沙浪滾滾,成為威脅遼寧中部城市群的風沙策源地。2017年颱風“海棠”引發的洪水,更讓當地村民目睹“玉米地瞬間泡湯”的無奈。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作為新中國科學治沙起點,彰武縣深刻認識到,柳河治理不僅是防洪減災工程,更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必然選擇。2020年,一場系統性綜合治理戰役正式打響。
柳河彰武段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現場 供圖 彰武縣委宣傳部
系統施治:多維工程築牢生態屏障
遵循“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總要求,彰武縣構建起“工程+生態+民生”的立體治理體系,打出治水、治沙、治污“組合拳”。
防洪工程築牢安全底線。針對6.3公里城區河段,新建護岸102.3公里、右岸堤防2.76公里,完成河道整理67.35公里,使城區防洪標準提升至50年一遇,農村段達20年一遇,為沿岸12個村、3.2萬畝耕地築起"安全防線"。
生態工程激活自凈能力。在左岸灘區打造3塊濕地,培育“水下森林”涵養水源;沿岸種植喬木1.2萬株、灌木3.5萬叢,構建多層次生態網絡,河道自凈能力提升40%。同步建成親水棧道1.8公里、市民廣場3處、足球場2個,形成97公頃濱水景觀帶,成為群眾休閒新地標。
土地整理破解沙化難題。在北部沙化嚴重區域實施水田濕地工程,一期改造1.14萬畝、二期改造0.64萬畝,通過地埋給水管渠建設,保障5萬畝水田用水需求。“夏秋季水面覆蓋、春冬季留茬固沙”模式,使沙化土地改良率達90%,區域小氣候顯著優化。
柳河彰武段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現場 供圖 彰武縣委宣傳部
古今智慧:千年治水理念的現代表達
“都江堰的‘自動分流、排沙、控流’智慧,在柳河治理中煥發新生。”彰武縣水利事務服務中心副主任莊文新介紹,工程創新應用古老治水智慧,實現多重效益。
借鑒“魚嘴分水”原理,在河道關鍵節點設計調控設施:豐水期時,超量河水經引水口通過 “魚嘴” 分流,確保洪水沿主河槽下泄;枯水期時,窄深式水口保障濕地水源持續補給,泥沙則被鎖在主河道內,年減少入遼泥沙量超 300 萬噸。
在灌溉系統設計中,融合“深淘灘、低作堰”理念,通過沙化土地改水田,利用水流自然沉降改良土壤。如今,治理區域土壤營養耕層從5年前的“極度稀薄”增至35釐米,為農業增産奠定基礎。
柳河彰武段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現場 供圖 彰武縣委宣傳部
三生融合:綠富同興的生動實踐
治理成效,最終體現在百姓的笑臉上、田野的豐收裏、生態的變遷中。
生産增效,沙窩變糧倉。2024年,大冷鎮、滿堂紅鎮等治理區域水稻最高畝産達1400斤,近千戶村民戶均增收1.8萬元(含務工收入),昔日“風沙窩” 已成“新糧倉”,沙化土地改良區年糧食産能提升1.2萬噸。
生活提質,河畔成樂園。97公頃濱水景觀帶串聯起親水棧道、市民廣場、運動場地,成為彰武人日常休閒首選地。“以前河邊光禿禿,現在有水有樹有花,晚飯後全家散步成習慣。”家住柳河岸邊的房希志道出了群眾心聲。
生態向好,鳥歸沙漸退。濕地建成後,監測到鳥類新增23種,其中包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鴻雁;河道沿岸植被覆蓋率從治理前的不足30%提升至85%,年風沙天數減少15天,區域小氣候濕度提升6個百分點。
柳河彰武段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現場 拍攝 史國魁
如今的柳河,正以“水清、岸綠、景美、業興”的新姿態,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懸河圍城”到“清水潤城”,從“沙害肆虐”到“綠富同興”,彰武縣以系統思維破解生態難題,為北方多泥沙河流治理提供了可借鑒的“彰武方案”。(文 史國魁)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