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低空經濟開闢振興新航道
2025-08-08 10:03:20來源:瀋陽日報編輯:蔣碩責編:蔣碩

  原標題:制度護航 場景發力 瀋陽低空經濟開闢振興新航道

  7月末,瀋陽渾河南岸,一架白色EH216-S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輕盈騰空,旋翼輕鳴間劃出優美弧線。“從空中看瀋陽的體驗太神奇了!”圍觀市民的讚嘆聲中,瀋陽低空經濟迎來高光時刻。當無人機化身為“空中使者”,穿梭于生命急救、物流配送、城市治理等多元場景,這座航空工業搖籃正以制度創新與場景突破為雙翼,在千米低空開闢出振興新航道。

  制度築基:改革破壁構建發展新生態

  發展低空經濟,“管得住”方能“飛得暢”。在瀋陽市發展改革委統籌推進下,制度創新成為破局關鍵。

  空域改革率先突破。面對空域資源緊張難題,瀋陽建立常態化空域協調機制,編制《低空應用場景空域及航線申請導則》,推動大東、渾南等區域獲批14條無人機驗證航線。落戶瀋陽自貿區的東北地區低空運行管理中心作為全國唯一跨省域A類服務站,實現三省飛行監控“一網聯通”,跨省飛行“一次申報、全域通行”。“這套機制打通了審批堵點,使跨區域飛行效率提升40%以上。”中心負責人介紹,該模式已為八達嶺、黃山景區提供技術服務,持續輸出“瀋陽經驗”。

  政策體系精準護航。瀋陽市制定《瀋陽市低空經濟高品質發展行動計劃(2024-2026年)》,明確“十場景百企業”發展目標;配套出臺的“政策包”提供真金白銀支持:關鍵技術研發最高補助1000萬元,航空器取證獎勵800萬元。“政策組合拳解決了企業研發投入大、適航認證週期長的痛點。”瀋陽航産集團副總經理徐曉東表示,集團正加速佈局燃氣巡檢、護林防火等新興場景。

  平臺聚合:國資引領打造産業新矩陣

  瀋陽以“國資先行+科技賦能”雙輪驅動,構建産業生態閉環。

  國資艦隊強勢啟航。7月25日,由瀋陽航空産業集團聯合瀋陽城投集團等共同出資1.1億元成立的低空經濟産業發展公司,聚焦基建與場景開發。此前,瀋陽城投注資的悅翔低空公司已在西部佈局起降場建設,航産集團旗下管理服務公司搭建培訓體系。多家國企形成覆蓋“基建-運營-服務”全鏈條的國資矩陣。“城投集團將發揮基建優勢,三年內建成西部低空交通網絡。”該公司負責人介紹。

  智慧中樞賦能升級。6月簽約共建的“人工智能+”低空飛行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正整合空域審批、飛行調度等核心功能。“平臺如同低空交通的智慧大腦。”航天九院技術負責人解釋:“通過融合5G-A通感一體化等技術,可實現單次超100架無人機多場景融合飛行。”該系統運行後,將解決“審批多頭跑、監管碎片化”的行業痛點。

  場景落地:創新應用激活城市新空間

  制度與平臺突破催生豐富場景,低空經濟正深度融入城市肌理。

  生命通道再提速:瀋陽航産集團開通的東北首條無人機血液運輸航線,使急救血液配送時效提升70%;新民市村鎮無人機報刊配送時間縮短至地面三分之一。“我們正規劃將血液運輸拓展至周邊城市。”徐曉東透露。

  商業活力顯成效:大東區“平急兩用”無人機完成超百架次日用品配送;沈北大學城無人機快遞時效提升3倍;蒲河廊道eVTOL觀光開啟“空中瞰瀋陽”新體驗。中國航空學會名譽副理事長張聚恩評價:“瀋陽將工業基礎轉化為場景優勢,為全國探索商業化路徑。”

  城市治理增效能:瀋陽燃氣無人機管線巡檢效率提升5倍;沈北新區應用無人機開展森林防火監測。目前全市9大場景完成驗證,“低空+智慧城市治理”平臺加速構建。遼寧通航研究院副院長趙鐵楠展望:“當無人機成為城市‘標配’,公共服務將迎來質變。”

  未來圖景:製造築基擘畫騰飛新航跡

  手握航空工業“王牌”,瀋陽蓄勢打造産業新高地。

  製造根基築牢優勢。張聚恩在沈調研時強調:“遼寧優勢在‘大’——大載重、大場景、大産業。10噸級無人貨機等項目將打開工業級應用藍海。”目前10噸級無人貨機項目獲中國郵政、京東等物流企業意向採購;銳翔電動飛機年底前將實現規模化生産;東北首架eVTOL進入詳細設計階段。

  基礎設施織密網絡。年底將建成100個起降場,2030年形成覆蓋全市的“三級航路網”。瀋陽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正推進東北低空裝備中試驗證基地建設,同步建設檢驗檢測、人才培訓等配套體系。”

  從渾河之濱的載人飛行器淩空展翼,到國資平臺構建的全産業鏈生態,瀋陽的低空崛起印證著老工業基地的轉型智慧。“發展低空經濟需要制度、技術、場景三箭齊發。”張聚恩在瀋陽低空經濟論壇上總結:“瀋陽的實踐表明,當航空基因遇見創新生態,藍天將成為振興新維度。”(記者 黃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