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遼寧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鶴類繁育保護站院內,十余只淺褐色羽毛的丹頂鶴幼鶴正在保護區的草地上活動,毛茸茸的小腦袋、圓圓的身子、修長的雙腿,走起來搖搖晃晃,滿是好奇地探索著周圍環境。
這群鮮活可愛的幼鶴背後,是工作人員日復一日地精細守護。“1:57、3:57、5:57……這些都是孵化階段定的鬧鐘。”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工作人員趙仕偉拿著手機,向記者講解這些鬧鐘的作用,丹頂鶴卵孵化階段,每隔兩個小時就要對保溫箱裏面的鶴卵進行翻蛋、晾蛋等操作,“這是最要緊的一環,不能有一丁點紕漏。”趙仕偉説道,有的時候還要把鶴卵拿出,放在眼皮上,直接感受蛋殼內有沒有活動氣息,以方便進行下一步管理。
丹頂鶴出雛後,管理上更加細緻。“幼鶴生長期內,早上3點半就得起來放牧,出生20日齡內,每天五頓飯,20-30日齡,每天四頓飯,30日齡以上,就是每天三頓飯。”趙仕偉介紹道,丹頂鶴幼鶴的食物主要有兩類,動物性飼料主要是小魚小蝦,植物性飼料包括水稻和玉米,以及就地取材的野菜。“我們的餵養區別於動物園的精細飼養,這些食物都是它們回歸大自然後能找到的食物,這樣可以幫助它們更好地生存。”
今年3月繁殖季啟動以來,保護站內的30對種鶴共産卵156枚,除去12枚破損卵外,工作人員選取108枚受精卵進行人工孵化,出雛74隻,成活70隻。遼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鶴類繁育保護站站長于長斌説。在人工繁育取得突破的同時,自然孵化工作同步推進,有36枚鶴卵交由親鳥進行自然孵化,工作人員採取遠程監控、減少人為干擾、保障安全的“隱形守護”策略,成功觀測到27隻雛鳥破殼,其中19隻順利成活。與自然孵化的模式相比,人工孵化的幼雛成活率顯著提高。
盤錦市從90年代末就開展了丹頂鶴人工繁育研究工作,2012年,建立了遼寧省丹頂鶴種源繁育基地,現有籠舍3000平方米,種鶴籠舍30個、雛鶴舍8座、孵化育雛室6間,育雛場地6000平方米。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種鶴飼養-人工繁育-雛鶴暫養-野化訓練-野化放歸的繁育模式,2016年至2025年,繁育成活531隻。
盤錦市積極開展丹頂鶴野外種群重建工作,2021年和2024年放歸野外的丹頂鶴,已在野外成功築巢29處,並孵化出34隻野生雛鶴。“這標誌著盤錦市丹頂鶴保護實現了從“保種”到“重建野外種群”的關鍵性跨越。”于長斌説。目前,今年存活的89隻丹頂鶴幼鳥均已佩戴環志及印有“LHK”(遼河口)標識的紅色3D列印腳環,部分幼鳥還加裝了跟蹤設備,為其未來融入野生種群進行科學研究和監測管理提供了支持。
盤錦市將持續加強與各高校間的合作,深化種群譜係管理,建設更明晰的丹頂鶴遺傳譜係,並強化丹頂鶴野化訓練,推動其全生命週期保護工作,讓更多的丹頂鶴飛向遼闊的藍天。
盤錦市林業和濕地保護管理局局長紀金章表示,盤錦通過退養還濕等生態修復舉措,為鳥類等野生動物營造了美好家園。盤錦將持續推進丹頂鶴人工繁育和野化放歸工作“讓仙鶴的翅膀展翅在藍天”,讓丹頂鶴在鶴鄉自由翱翔。(記者 張霖 費嘉維 圖片由受訪單位提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