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瀋陽推動文物活態傳承與城市共生發展
2025-09-09 11:13:26來源:光明日報編輯:蔣碩責編:蔣碩

  原標題:守千年文脈 繪時代新篇——遼寧瀋陽推動文物活態傳承與城市共生發展

遼寧瀋陽推動文物活態傳承與城市共生發展

遼寧瀋陽,觀眾在紅梅文創園欣賞展覽作品。資料圖片

遼寧瀋陽推動文物活態傳承與城市共生發展

瀋陽故宮大政殿。資料圖片

遼寧瀋陽推動文物活態傳承與城市共生發展

1905文化創意園內景。資料圖片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秋雨濛濛,踏著中街石板,穿過百年商埠的古宅街巷,走進遼寧瀋陽的古韻深處,故宮紅墻間流傳著承載記憶的歷史故事,北市場廟宇飛檐下回蕩著民俗百態的悠揚交響……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瀋陽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和豐富多彩的文物資源。近年來,瀋陽堅持將文物保護、利用、傳承融入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歷史文脈有機嵌入城市肌理,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為城市更新注入強勁動能。

   讓城市的歷史記憶慢慢復蘇

  “離家多年,回來還是想看看老院子”“小時候這兒可老熱鬧了,撒丫子到處跑”“老房子很有歷史,破損應及時修補”……一句句樸素真摯的話語,折射出原黎明廠、新光廠職工對瀋陽市大東區和睦路工人住宅建築群的情感。該住宅建築群,建設于“一五”時期,許許多多工人曾在此工作和生活。

  老廠人用50載光陰,點亮了紅磚小樓的萬家燈火,也在東北工業歷史中留下深深烙印。“然而,歷經歲月洗滌和伴隨城市更新,建築群出現結構性安全隱患,文化記憶載體漸漸失去光彩,保護迫在眉睫。”大東區文保協會會長陳赫説。

  為保護和還原和睦路工人住宅建築群風貌,近年來,大東區政府將和睦路歷史文化街區整體更新項目定為城市建設規劃的重中之重。修補清水紅磚墻、補配外墻門窗、維修木雕構件……當地以匠心匠藝與不懈創新,延續歷史文物的生命,讓文物“活起來”。

  同時,《瀋陽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行動實施方案》《瀋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等一系列文件發佈,文物部門全程參與城市專項規劃制定,從制度層面進一步規範和推進文物保護,全市314處文保單位擰成“一股繩”,協調聯動、形成合力。截至2024年年底,瀋陽構建起一整套有關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法規體系,建立22個成員單位聯動機制,累計完成考古勘探項目41項、面積521.9萬平方米。

  “對於和睦路歷史文化街區,除了完整保留1954年紅磚建築群,還進一步健全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新增公園式商業廣場等一批公共空間,使歷史文脈保護與城市更新有機融合。”大東區文旅集團董事長陳戩表示。

  漫步瀋陽大街小巷,觸摸這座城市的脈絡肌理,人們感受到的是,古老與現代輝映、傳統與時尚交融,蓬勃活力愈發顯現。

  城市的歷史記憶慢慢復蘇,城市保護和有機更新相銜接,帶來一系列變化:瀋陽方城美如畫卷,得到中國文物學會專家的肯定;工業博物館歷史文化片區、時代文倉城市書房等曾是老舊廠區,通過工業遺産活化利用,“工業銹帶”變身文化秀場;實驗復原“四平燈市”盛景,老北市構建東北首個全時段文商旅體消費場景,入選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名單。

  深挖特色文化資源促“文博熱”升溫

  這幾年,瀋陽市鐵西區衛工北街44號的紅梅文創園,吸引了不少來自全國各地的搖滾樂迷涌入。當發酵罐與電吉他共振,百年紅磚廠房的穹頂律動震顫,一場場音樂狂歡讓觀眾盡情感受藝術魅力與青春氣息。

  如果説,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流行風格,那麼“工業風”便是瀋陽的鮮明底色,而衛工街就是濃墨重彩的點睛之筆。瀋陽化工廠、紅梅味精廠、瀋陽鑄造廠、瀋陽電機廠等數十家有著鮮明城市印記的工廠匯聚於此;而有著數十家工廠宿捨得鐵西工人村位於街道西側。

  “穿行于鋼鐵桁架下,工業氣息撲面而來。曾經機器轟鳴的廠房在藝術與創意的加持下重生,我們看到瀋陽的歷史榮光,也真切觸碰到它骨子裏的那股倔強與熱忱。”在1905文化創意園,來自安徽淮北的遊客王書秀流連忘返于瀋陽重型機器廠老廠房遺跡。

  工業鑄就脊梁,創新鼓足脈動。今日,漫步衛工街的工業博物館歷史文化片區,老廠區、舊廠房等陳年建築已褪去工業時代的舊衣,化身為文創園區、休閒街區、藝術展館,以優質公共文化服務豐富市民生活,為文旅融合發展注入澎湃活力。中國工業博物館復原“鐵西製造”場景,創下單日2萬客流紀錄;1905文化創意園年舉辦演藝活動400余場,年接待遊客360萬人次……

  8月10日,經過兩個多月維修改造,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向公眾開放,線上預約一票難求,瀋陽“文博熱”持續攀升。

  為一座館,為一場展,赴一座城。人們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式的遊玩,而是渴望透過文物,深度探尋更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解鎖更具魅力的城市故事。以“跟著大展去旅行”為針,以106家文博場館、200余處文化遺産為線,瀋陽匠心打造“一眼千年·百館覽勝”主題遊徑。此外,聯動遼寧9市、9處國保單位及17處抗戰遺址,推出“抗日戰爭尋始訪終”文物主題研學。

  “這些館藏檔案,是歷史的記錄,更是精神的傳承。無數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和平與幸福,我們當倍加珍惜、砥礪前行。”在瀋陽市檔案館“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瀋陽市檔案史料展”展櫃前,東北大學研究生孫小瑜駐足感慨。

  “‘文博熱’就是‘文化熱’。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等有了更強烈的認同和熱愛。”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董寶厚説。

  科技創新重塑文化體驗

  燈光聚攏,鼓聲雷動。舞台中心,來自瀋陽雜技演藝集團的演員們以身體為筆,借“綢吊”飛旋,以“蹬人”躍進。閃展騰挪間,九一八事變歷史場景模擬重現,中共滿洲省委發佈的《為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滿洲宣言》振聾發聵,義勇軍衝鋒之勢一往無前……表演引人入勝,一下子把觀眾帶回到那段崢嶸歲月。

  作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中唯一的雜技劇,8月23日、24日,瀋陽雜技演藝集團創排的雜技劇《先聲》登臨國家大劇院。“‘技’與‘藝’相得益彰,這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次精神洗禮。這種創新表現形式是傳承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有效探索。”走齣劇場,觀眾意猶未盡、讚不絕口。

  雜技劇《先聲》、廣播劇《問天》、歌舞劇《西遷》……近年來,瀋陽大力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産業,持續挖掘文物資源中的文化基因,將深厚的歷史底蘊轉化為可感知、可觸摸的藝術符號,創作出一批“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文藝精品,以文化人,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

  “群眾對文化供給的需求逐步從‘有沒有’‘夠不夠’轉向‘好不好’‘能不能更好’,這就要求我們抬高尺規、打破界限,更好滿足群眾的文化期待。”瀋陽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説。

  喜劇電影周、玫瑰音樂節等一批城市特色活動輪番亮相;1500余場文體旅活動、兩萬餘場特色文化惠民活動深入基層,叫好又叫座;“文物會客廳”、空間文博場館“生活圈”等文化創意體驗不斷,從戲臺劇場到社區廣場,從文旅景區到校園課堂,城市文化惠民樂民,文化創新創造活力迸發。

  “文化資源不僅隨處可見,還觸手可及!”剛出瀋陽站,來自錦州的常客王珍便熟練點開手機上的“易遊瀋陽”小程式,只見旅遊景區、街巷美食、一城百館、非遺傳承、文創特産等服務板塊一應俱全。

  為實現服務精準化、體驗沉浸化、文化普惠化,2024年,瀋陽打造“易遊瀋陽”智慧文旅平臺,依託全域文化資源數據庫,深度融合DeepSeek大模型,重點開發人工智能客服、虛擬導覽、行程規劃等核心功能模組,為城市文化遺産保護注入數字動能。

  科學技術創新不斷變革,文化體驗維度加速重塑。如今,瀋陽24家博物館完成數字化升級,34個多媒體展陳場景搭建完畢,歷史畫面在虛實交融中再現;瀋陽非遺數字博物館建成啟動,千件藏品的數字化影像讓傳統技藝“動起來”,飛入尋常百姓家;“口袋博物館”,吸引超971萬人次在線預約。

  放眼瀋陽,傳統建築空間轉化為時尚消費場景,工業遺産與現代藝術碰撞出創意火花,千年文物的深厚底蘊映照著創新城市的魅力活力。這座千年古都,正以文化自覺與歷史擔當,書寫著瑰麗多姿的城市文化新篇章。(記者 劉勇 通訊員 題旭麗)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