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靠經驗種地,病蟲害防治、施肥澆水全憑感覺,走了太多彎路。今年有專家全程盯著,我家頭茬黃瓜一上市就賣了最高價,大夥兒都誇品質頂尖。”家住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王爺陵村的殘疾農民王福軍説,靠著科學種植,他家頭茬黃瓜已收入2萬多元,再加上玉米和蕓豆,全年收入預計可達七八萬元,“有專家幫忙,咱照樣能把地種出好光景!”
王福軍口中的“靠山”,是遼寧欣大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姜大光。這位有著近30年農業科技推廣經驗的種植專家今年已四次走進王福軍家的大棚,手把手傳授種植技藝,讓黃瓜實現了産量與品質的雙重飛躍。這種“農業專家走進田間地頭”的精準幫扶模式,正是瀋陽市殘聯自2022年起著力推動的科技助殘行動的核心舉措。
今年9月23日正值第八個“中國農民豐收節”,瀋陽市殘聯在法庫縣舉辦農村殘疾人科技助殘行動推進工作會議,為全市助殘興農工作再添動力。會議期間,瀋陽市殘聯黨組書記、理事長呂波,黨組成員、副理事長李巍,市殘疾人服務中心主任關雪梅等走進王爺陵村瀋陽遠鴻園藝專業合作社,了解幫扶帶動殘疾人産業發展及務工情況,還特意關切王福軍家大棚的種植進展。
瀋陽市殘聯農村殘疾人科技助殘行動推進工作會議 攝影 黃非
瀋陽市殘聯領導走進田間地頭了解科技助殘工作成效 攝影 黃非
“農村殘疾人最犯愁的就是農事遇難題沒人幫、技術想提升沒門路。”李巍直言,“三年來,市殘聯聚焦這一痛點,著力破解技術、資金、服務三大瓶頸問題,推行一對一專班服務,構建起精準化、個性化‘點菜式’農村科技實用技術扶持。如今,我們在促進農村殘疾人農業技術提升和家庭增産增收方面均達到了預期效果,讓殘疾農民實現‘有活幹、有技術、有錢賺、有尊嚴’的生活願景,提高了殘疾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3年來,全市2176戶2513名建檔立卡已脫貧殘疾人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人均純收入持續攀升。
隨著工作深入,瀋陽科技助殘服務也實現全方位升級。一是在科技知識獲取上,由諮詢難、問計難、求人難,向“一對一”幫扶指導、專家微信群及時答疑轉變。二是在農業技術培訓上,由廣普式、粗放式向菜單式、精準式轉變。三是在農村服務體系上,由被動式、鬆散式、單兵式向主動式、系統式、兵團式轉變。四是在農村資金保障上,由單一式向集成式轉變。五是在農村産業發展上,由傳統式向特色式轉變。
簽約儀式 攝影 黃非
會議現場的簽約儀式更讓幫扶力量持續匯聚。遼寧欣大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瀋陽遠鴻現代農業園藝專業合作社簽訂共建協議,四家子蒙古族鄉畜牧技術推廣站、鄉殘聯與王爺陵村簽訂三方幫扶協議。
“協議一簽,王爺陵村裏十余戶殘疾農戶都能享受到專屬技術指導。”姜大光介紹,“我們搭建了技術交流微信群,農戶只需上傳現場圖片,就能快速獲得專業解答;他們還能通過短視頻平臺連麥,與專家實時溝通。下一步,我們準備邀請外地經驗豐富的種植能手進村開展技術交流,組織農戶走出去考察學習。對於達到既定技術標準的優質農産品,我們還要幫著對接商超、農貿市場等銷售渠道,實現‘扶上馬、送一程’。”
接下來,瀋陽市殘聯將繼續深耕科技助殘之路,把殘疾人的需求清單轉化為工作清單,不斷織密服務網絡、豐富服務形式。通過政策配套、措施落地形成幫扶合力,凝聚更多社會資源投身助殘事業,讓殘疾群體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共享發展成果,在共建美麗幸福鄉村的征程中共赴美好未來。(文 黃非)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