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殲-15的初生到殲-35的破繭,航空工業沈飛完成的不僅是型號的迭代,更是一次系統的跨代攀升。在這條追求制空權的道路上,沈飛公司以匠心為骨,以創新為翼,持續為共和國鍛造著那把最快出鞘的空中利劍。
“飛鯊”出征,填補艦載機歷史空白
2012年11月23日,一個載入中國航空史冊的日子。渤海灣的海風凜冽,在眾人的矚目和國人的期盼下,一架黃色涂裝的殲-15戰機如利劍般劃破天際,在遼寧艦甲板上穩穩勾住阻攔索。這一歷史性時刻通過央視鏡頭傳遍全國,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少數掌握艦載機起降技術的國家。而這架飛機,就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型艦載戰鬥機——殲-15“飛鯊”。
“飛鯊”家族 供圖 航空工業沈飛
然而,這柄海天利劍的鑄造之路並不平坦。
進入新千年,伴隨著中國航母工程的戰略佈局,艦載戰鬥機研製生産任務落在了沈飛肩上。作為我國最早的戰機生産基地,沈飛曾創造了多個第一。面對全新的艦載機領域,沈飛毅然扛起強國使命,成立了以羅陽為研製現場總指揮的項目團隊。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型艦載戰鬥機,殲-15“飛鯊”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但艦載機與陸基飛機有著天壤之別,它要在號稱“世界上最危險的4.5英畝”的航母甲板上起降,其起降區域、起降方式、作戰作用、艦面保障,以及嚴酷的艦面電磁環境和海上環境等,都是陸基飛機沒有的。
羅陽 供圖 航空工業沈飛
沒有經驗,也沒有現成的技術可借鑒。
時任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工業集團董事長的羅陽便帶領研製團隊不斷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攻克了一系列艦載機特有的關鍵技術。在殲-15成功著艦的幾天前,羅陽登上了遼寧艦,參加艦載機起降訓練。
在艦上的7天,羅陽沒有休息過一天。同事見他臉色過於疲勞,勸他休息,羅陽卻回答:“前面耽誤的活兒太多了,得趕回來。”在給妻子最後一次通話中,他説:“任務完成了,我很欣慰。”而這通電話,最終也成了他與家人的訣別。
在成功研製殲-15艦載戰鬥機、實現了中國戰鬥機從陸基到海基的歷史性跨越之後,沈飛公司持續深耕,推動殲-15系列不斷演進。目前,殲-15已從單一型號發展為包括殲-15T、殲-15D在內的多型號家族。
殲-15 供圖 航空工業沈飛
這一系列的迭代升級,不僅為我國航空戰鬥群體系作戰能力的生成與鞏固提供了堅實支撐,更展現了沈飛在航空武器裝備研發領域持續突破、勇於創新的跨越式發展軌跡,以實際行動為我國航空科技自立自強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鶻鷹”亮相,開拓隱形戰機新時代
羅陽的突然離去,讓整個航空工業界陷入悲痛,但也激發了更強的奮進力量。此時,一款被稱為“鶻鷹”的新型戰機研製工作正持續推進。
仿佛是一種使命的交接,又象徵著中國航空事業的前赴後繼。
回想研製之初,沈飛和瀋陽所緊跟國際研發技術前沿,開展了大量四代機技術的預研工作。作為共和國航空工業的長子,沈飛公司有責任、有義務承擔和開展四代機的研發重任。鋻於種種形勢,沈飛公司決定自籌經費、集合多方力量研製一款能夠滿足國防需求、與重型四代機形成輕重搭配格局、能夠完成多種綜合任務的中型四代機,“鶻鷹”飛機應運而生。作為兼顧內外部市場潛在需求主導研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一代中型四代戰鬥機,“鶻鷹”飛機具有多任務、高生存力、大作戰半徑等特點。
“鶻鷹” 供圖 航空工業沈飛
“既做航空人,便知責任重;既做新裝備,就得多辛苦。”自“鶻鷹”飛機項目開工以來,為了按時完成型號研製任務,“711”工作製成為了項目團隊的工作常態,每週7天,每天11小時。面對複雜技術問題時,隊員們經常問自己:“到底能不能完成,到底能不能按時完成,到底能不能提前完成?”正是這種爭分奪秒的態度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幫助團隊克服重重困難,按時完成了一個又一個項目節點。它的研製對於整個團隊來説,是一個踐行航空工業發展理念、實現“自主創新”的過程,從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到人才創新,無處不體現著智慧與能力。
“鶻鷹”飛機也同樣傾注了羅陽的心血。
在項目研製過程中,羅陽積極探索新機試製新模式,大力實施並行工程,極大縮短了新機研製週期。他著眼未來,帶領團隊貫徹“一代裝備、一代技術”的設計理念,建立了完整的先進製造體系,探索應用了大量先進技術,實現了從科研到生産、從零件製造到飛機裝配、從成品檢測到整機調試的全過程現代化,形成了強大的飛機裝配系統集成能力,大幅提升了“鶻鷹”飛機的綜合性能指標,推動了我國航空製造水準快速進步。
“鶻鷹”戰機承載的,是一個民族對航空科技最高峰的自主攀登。這是一次“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是沈飛公司面向未來戰場的先行探索。它證明了,沈飛公司不僅有能力完成國家賦予的重任,更有勇氣與智慧去開拓未知的領域。
“鶻鷹”的翩然起舞,在此時便為未來的海天盛宴埋下了伏筆。
殲-16系列,“戰場多面手”的體系突破
如果説“鶻鷹”是出鞘前的暗夜匕首,那麼殲-16就是已然揮出的沉重巨劍。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一款雙座、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殲-16是一款獨特的存在,力氣大、載得多、用途廣、性能優,被稱作“戰場多面手”。它不像初生的“飛鯊”那般引人憐愛,也不像未知的“鶻鷹”那樣神秘莫測,它就像一位沉穩、可靠、無所不能的“老兵”,默默地承擔起最繁重、最關鍵的作戰任務。當殲-16機群以密集編隊掠過天際,發動機的轟鳴如同滾雷,那是力量的信賴,是讓敵人膽寒的威懾。
殲-16 供圖 航空工業沈飛
殲-16是雙座、重型、多用途戰鬥機,為適應未來戰場需要,重點提高制空作戰、對地對海攻擊、戰場感知及協同、電子對抗和戰場生存能力,總體作戰能力顯著提升。從外觀上看,殲-16體型魁梧,採用了雙發動機和雙座駕駛艙的設計,有更強的動力和兩位飛行員分工協作的能力。它還被稱為“炸彈卡車”,挂載武器多,戰鬥能力極強,能夠挂載空空導彈、空地導彈、反艦導彈、精準制導炸彈等裝備,豐富的機載彈藥使它既可以執行對空,也可以執行對海、對地等多種作戰用途。
在殲-16的基礎上,沈飛還研製了新型號——殲-16D,其中“D”是電子戰飛機的拼音首字母。作為電子戰飛機,殲-16D具備集“偵、攻、防”于一體的綜合作戰能力,它可以與其他戰機無縫伴隨作戰,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航空電子戰體系。
回望殲-16系列戰機發展歷程,從殲-16到殲-16D,這是沈飛技術實力厚積薄發的過程,成功滿足了空軍從單一功能到多用途,從傳統空戰到電磁攻防的多樣化需求,為中國空軍提供了更加完善的作戰體系。
殲-35橫空出世,艦載航空兵力的跨越發展
陸基的“重劍”已經鋒芒畢露,海天的呼喚也愈發急切。曾經驚艷亮相的“鶻鷹”,在經過無數次的錘鍊與打磨後,終於迎來了它的終極形態,即將肩負起守護祖國萬里海疆的神聖使命。
2025年,中國艦載航空事業發展迎來豐收之年。
9月3日,由殲-15系列多型戰機和殲-35組成的艦載機編隊公開亮相,展示了我國艦載航空兵體系化建設成就。
殲-35A 供圖 航空工業沈飛
更令人振奮的是,就在同月,殲-15T、殲-35與空警-600三型艦載機在福建艦上成功完成彈射起飛和著艦訓練。這是我國首次在彈射型航母上,實現多型號先進艦載機的電磁彈射和阻攔著艦。
從“鶻鷹”到殲-35,不是簡單的型號變更,而是一次化繭成蝶的昇華。我們看到,它的機體裏,流淌著從殲-15傳承而來的艦載基因,跳動著從“鶻鷹”延續而來的隱身之心。它是沈飛數十年技術積累的集大成者,是無數航空人青春與智慧的結晶。
作為我國自主研製的艦載多用途戰鬥機,殲-35戰機是中國海軍實現由近海防禦型向遠海防衛型轉變的標誌性裝備,它採用一體化設計的單座、雙發、外傾雙垂尾總體佈局,以制空作戰為主、兼顧對面作戰,具有隱身制空、遠距攻面、多源感知、體系融合、彈滑相容等特點。
相較于海軍型殲-35,空軍型殲-35A是隱身與反隱身作戰體系的規模組成力量,以制空作戰為主,兼顧對面作戰,主要遂行奪取並保持制空權任務,打擊敵方三/四代戰鬥機、地面/海上防空力量,攔截敵方戰鬥機、轟炸機、巡航導彈等空中目標。
七十余載藍天鑄劍,沈飛的歷程,就是一部中國航空工業從篳路藍縷到展翅寰宇的濃縮史詩。
從殲-15劃破海天的第一道航跡,到“鶻鷹”的驚艷亮相,再到殲-16發展成為擎天之柱,最終到殲-35宣告隱身戰機時代的到來……
這條裝備發展之路,清晰烙印著沈飛從“填補空白”到“自主開拓”,從“體系攻堅”再到“引領創新”的戰略攀登。
這份成就,來自於沈飛産業報國的赤子之心、技術創新的堅韌執著和敢於亮劍的擔當精神。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沈飛正以其日益雄厚的技術底蘊與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為共和國描繪下一片星辰大海的壯闊藍圖。(文 張寧)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