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開荒牛”——新安縣1168畝荒山變遷記
2020-05-30 19:29:55來源:河南日報編輯:韓基韜

  一塊塊荒田水和泥,深耕細作走東西。老牛蠻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開荒牛又被稱為開拓牛,是建設者吃苦耐勞、勇往直前的精神的頌揚。

  洛陽市西行90公里的拴馬村,在新安縣城北行50公里的神鰲嶺,在小浪底大壩沿黃河西行20公里的荒坡古渡口,有著1168畝佔地的華洋生態科技園如今滿眼碧綠,但在17年前卻儘是荒嶺。“入眼群山喬灌青,莫提荒嶺疾風行。”講好“黃河故事”,護好沿黃生態,生態園的建設歷程可以説得上意義深遠。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開荒牛”——新安縣1168畝荒山變遷記

  名副其實的荒山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表像在黃河,根子在流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入人心。黃河流域近80萬平方公里,遍佈的荒山禿嶺,如能全部實現綠化,那將是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當然之義,才能算做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

  然而,綠化荒山談何容易!

  在洛陽市西行90公里的拴馬村,在新安縣城北行50公里的神鰲嶺,在小浪底大壩沿黃河西行20公里的荒坡古渡口,有著1168畝佔地的生態園,“入眼群山喬灌青”,喬木為主、灌木為副,鬱鬱蔥蔥,滿山翠綠。

  看到眼前綠色,你可能想像不到17年前它的樣子。園區展廳有幾組照片對比鮮明,“寸草難發生礫石”,幾乎全部是需要幾億年才能風化為土壤的成土母質,除去一些荊類和蒿類植被,稱之為荒山禿嶺名副其實。“莫提荒嶺疾風行”,大風起兮,漫山遍野飛沙走石。這種情景顯現了當時的艱難,也顯現了當今的不易。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開荒牛”——新安縣1168畝荒山變遷記

  在這樣的地方種樹,不換土不行,挖護林房地基,出來的是成堆的鵝卵石,抽槽和穴狀整地,挖出來的也是鵝卵石。無論挖地基,還是抽槽挖穴,全靠人工,鐵鍬破損、折斷,鋼釬磨損、彎曲,是司空見慣的事。

  種樹到附近村莊買土。這些工程也成了帶動當地村民致富的扶貧項目。一聽説種樹,拴馬村村民積極踴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參與綠化建設的員工卻要日夜堅守,他們住的是村民廢棄的窯洞,用磚拱加固。這幾孔窯洞位於山腳下,距水面較近,陰暗潮濕,飲用水是當地廢棄的煤窯井水,照明用的是蠟燭,通宵與蟲子為伴,在這樣的窯洞一住就是8年。

  2003年,為了響應“保護母親河,再造祖國秀美山川”的號召,為了參與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帶動當地村民走共同發展的道路,他們義無反顧地選擇和承建了這片千畝荒山。

  可謂“雄心一片慰平生”,換來“山清水秀生態園”。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開荒牛”——新安縣1168畝荒山變遷記

  愚公移山山披綠

  愚公移山,家喻戶曉。以郭潔平、馮華、劉本端、趙明高、張保和、石平子、杜紅鵑、史帥梅、黃淑玲、翟正國、李朝英和常偉君等為代表的建設者,十七年來吃住在荒坡,堅守在荒坡,鍥而不捨地植樹造林,為該處的持續發展揮灑著汗水和青春,把大好年華留在母親河畔,闡釋了當代愚公移山的精神,充分體現了開荒牛精神。

  因地制宜,用規劃體現完美。2003年8月,天津海測大隊測繪人員前來測繪,冒著酷暑,跑遍了園區的每一個角落,繪出了海拔180米以上園區的詳細地形圖。請來著名園林專家、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博士生導師蘇雪痕教授做總體規劃,製作規劃效果圖。蘇雪痕教授當時判斷,要實現效果圖的目標至少需要20年的時間。然而,經過所有建設者的努力,這種整體效果,比他的判斷提前了至少6年。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開荒牛”——新安縣1168畝荒山變遷記

  “適地適樹”,用科學踐行完美。“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不是簡單挖幾個坑種幾棵樹,黃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種樹,種什麼樹合適,要搞清楚再幹。”總設計師劉本端是洛陽市林業系統第一位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專家,他帶領專家組爬遍溝溝坎坎,確定了利用原有荊梢等植被保持水土的原則,並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將園區劃分為十二個造林區,提出逐年分步實施、穴狀整地和抽槽整地結合的方案,以期種植一片,成活一片。

  為了保證苗木的成活,2004年3月2日,在園區最高點、海拔368米的山頂建造了一座400立方米的“天池”,利用二級提灌將黃河水引到天池,保證了第一批的植樹用水。

  樹種上,園區選擇了適宜生長的油松和側柏。油松和側柏耐瘠薄,耐乾旱,種植了10000多株油松、數萬株側柏。油松種植數量之多,在洛陽地區是不多見的。植樹成活達到98%,全國罕見。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開荒牛”——新安縣1168畝荒山變遷記

  為了生態園能夠永續發展,農林牧副漁等多業並舉,在僅存的30畝可用土地上進行油松和側柏等苗木撫育,通過散養羊、土雞、土豬自用,同時利用畜禽糞便逐步改良土壤。

  為了生存與發展,荒山禿嶺變為綠水青山,又逐步變成金山銀山,實現了以山養山。生態園先後建設了護林房、餐廳、賓館、會議室和活動館等設施,開展會議、培訓、拓展和休閒等業務,接待交通系統和當地有關單位開展保護母親河的植樹活動。2016年以來,生態園連年盈利。

  開發不忘鄉鄰

  雄心壯志和科學態度,在這些建設者身上有著充分體現。不僅綠化荒山如此,在扶貧攻堅和助力鄉村鎮興上也是如此。

  綠化荒山,保護母親河,華洋披堅執銳,攻堅克難,經歷了常人難以承受的艱難困苦。即使這樣,他們也不忘鄉鄰,時時處處把拴馬村的脫貧致富放在心上,把扶貧自覺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擔當有機融為一體。

  “一個都不能少,一戶都不能落”。他們了解掌握拴馬村貧困戶情況,開展精準扶貧,有針對性地吸收常五花、尚建林、李青鳥等貧困戶村民到園區工作。常五花的丈夫因患病在家不能務工,孩子多,負擔重,生態園安排她從事草莓大棚、蔬菜種植以及果樹管理,解決了其家庭的生計問題,並脫離了貧困,尚建林四等殘疾,生態園安排他從事園區綠化、果樹地管理等力所能及的活,保證其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更多的村民,生態園也視情況予以安排,或在賓館,或在餐廳,或在安保,在不同崗位都能安心工作,使他們都有了穩定收入,也都順利脫離了貧困。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開荒牛”——新安縣1168畝荒山變遷記

  生態園日新月異的變化,已使當地百姓引以為傲,並自覺不自覺地對自身居住環境進行美化改造。

  為做好鄉風改造文章,使文明之風潛移默化,生態園吸引了更多當地百姓加入到園區發展進程,把新生活理念潤物細無聲地灌輸進去。主要以當地百姓組成的員工隊伍,到園區工作,素質很快得到了提升,顯而易見,這些員工也帶動了當地百姓在衛生、禮貌和生活品質等方面的提升。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3年至今,生態園在當地累計用工20余萬人次,用工直接支出和工資支出3000多萬元,生態園的開發迅速帶動了當地百姓脫貧,當地百姓生活水準和村風村貌也迅速得到改善提高。

  耐心和定力之勝

  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既謀劃長遠,又幹在當下。正是因為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幹,十七年前的荒山禿嶺,才能成為當今的“世外桃源”,才能成為“中原塞罕壩”,成為母親河畔一顆璀璨的明珠。

  據統計,該生態園目前共120余樹種、30多萬株苗木,籽播造林20余噸,有油松、雪松、大葉女貞、側柏、廣玉蘭等常綠樹種,有黃櫨、火炬、石楠、火棘、南天竹等有色樹種,有金桂、四季桂、丁香等香味樹種,有臘梅、紅梅、迎春花、連翹、月季等10萬株花草,可謂四季常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開荒牛”——新安縣1168畝荒山變遷記

  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賈 猷 常偉君)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