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區制”在歐洲深入人心

2016-02-25 08:40:17|來源:新華每日電訊|編輯:王瑞芳

  其實,在我曾常駐的歐洲,早就實行了街區制。從歐洲各大城市的衛星圖上可以看出,城市道路縱橫交錯,勾勒出一個個小街區。每一棟樓都緊靠公共道路,完全是開放式的。印象中,除了一些王宮、王室行宮、軍事單位以外,很少有長長的圍墻。即使是一些領導,也習慣住在沒有圍墻的住宅裏,説明無圍墻的“街區制”在這裡習同尋常,深入人心。説到底,這是一個社會傳統與習俗的問題。

  “街區制”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牽涉的是一整套城市管理、社會治理與安保系統工程。“街區制”不僅讓城市交通“毛細血管”通暢,而且讓銀行、百貨店、服裝店、麵包店、咖啡館、理髮店等深入社區,住戶們無須繞過圍墻,下樓就能解決諸多消費、生活問題,非常方便。更何況,這有利於促進服務業的發展,讓社區不再是單純的“睡城”,而成為千姿百態、生機勃勃的完整社會。我在比利時之時,家對面就是銀行、咖啡館、餐館,樓下是西班牙人新開的一家酒莊。在柏林,隔壁樓下就有麵包店和雜貨店……

  在歐洲,即使“富人區”,也沒有用大圍墻圍起來,而是依靠房價的市場調節、物業和自律就能維持高檔社區的品質。常駐芬蘭的同事告訴我,一旦門前花園裏草沒及時剪,就有鄰居抗議:亂糟糟的花園會影響到整個社區的“臉面”。

  安全問題是國人對“街區制”的最大疑慮,歐洲人是怎麼解決的呢?

  法律上的震懾最為關鍵。“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這著名典故在歐洲深入人心,西歐各國法律對私人住宅進行嚴格的保護,許多經典案例對此有生動的闡述。雖説歐洲如今鮮見對擅闖民宅者開槍自衛的案例,但“非請莫入”依然是歐洲社會通行的規則。

  治安大環境不容忽略。西歐社會秩序相對良好,早已消除了城鄉差別,甚至鄉村的生活比城裏好。尤其是德國,失業率長期保持低水準,小偷小摸明顯比歐洲其他國家少,我倒是碰到過不少拾金不昧的“雷鋒”。因此,不需要高高的圍墻來防止偷盜。當然,隨著外來移民的增多,西歐社會治安這些年有惡化的趨勢,但鮮見有動議説要建封閉社區來應對。

  社會綜合治理也很重要。街區制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從交通、社會綜治、衛生環保等方面綜合處置。我到過的西歐各大城市,管理都比較有序,少有臟亂差的情況。

  守住最後一道門禁有講究。街區制並不是對治安放任不管,相比之下歐洲人比國內更看重大樓門禁的管理。在西歐,大樓門禁都是電子的,住戶刷卡進入,鮮見不負責任地“擋門”現象,對陌生人的進入很警惕。在比利時生活時,我們樓一層就住了一位負責物業管理的老太太,算得上是我們樓安保的“主心骨”。老太太負責打掃好整座樓公共部分的衛生,讓樓齡幾十年的大樓清清爽爽,她還監督各家垃圾分類情況,時常盯著門禁,盡心盡力,幾乎成為全樓住戶的“親人”。她還養了一條大狗,晚上大門若有異動也不怕。

  當然,世界各地傳統與習俗不同,歐洲的經驗只能為他山之石,可借鑒不能生硬照搬。我們長期受“圍墻思維”“大院文化”熏陶,推行“街區制”還得慢慢來。24日,住建部網站刊發住建部新聞發言人文章指出,要認真全面理解好“已建成的住宅小區和單位大院要逐步打開”中“逐步”兩個字。“逐步”就是要有計劃,要有輕重緩急,並不是“一刀切”,也不是“一哄而起”,更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拆圍墻”。

  拆圍墻,首先要拆心中的墻。作為一項系統性社會改造工程,緩而圖之是正道。(吳黎明)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