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地評線】端午熱評:比形式更重要的是文化自信
2020-06-25 19:56:22來源:大眾網編輯:靳松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

  今年端午,有點特殊。因閏四月,今年端午節有點“晚”;疫情沒有徹底過去,人們外出遊玩較為謹慎。這一天,朋友圈熱鬧得很,除了“端午安康”,也有“粽子”“艾草”,有的在微信群裏轉發各種端午起源,有的探討民俗形式,尤其是“粽子形狀耳環”等蹭熱點創意,引發熱議。

  端午之源,根深流遠。西晉《風土記》記載,“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有人認為,端午是紀念詩人屈原的,有人説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的,有的説端午起源於唐玄宗的生日,有的説端午是我國古代南方百越的祭祀日。在漫長悠遠的歷史長河中,不論是屈原的記憶、伍子胥的悲壯,還是劃龍舟、插艾草、沐蘭湯、吃粽子、挂香囊,端午始終氤氳著濃郁的歷史氣息和厚重的人文情懷,端午二字也是有著符號意義的“根”。

  節日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端午的基因。因為疫情,一些傳統民俗活動無法舉辦,今年端午有了不少新變化。有的地方推出“我的端午節”小視頻拍攝活動,有的“雲端”展演端午民俗,有的直播銷售帶著端午元素的文創産品,有的社區居民自發為戰疫一線的志願者送去飄香的粽子和寓意健康的五彩線,有的老師“臨行密密縫”,將祝福一針一線縫進香囊送給畢業生,祝願他們前程似錦、一切安康。

  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不應只是歷史敘事,更要在人們身邊,多一些日常呈現。人們在可親可感的活動中,或在各種端午“文創産品”中,感受著傳統節日的真意和民族文化的魅力。

  端午,比形式更重要的是文化,是文化傳承,是文化自信。

  端午,是我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不僅有粽香,還有“詩和遠方”。從農耕社會到現代社會,各個方面都在發生深刻變化,端午的民俗表現形式或可改變,端午的文化價值卻不能忘卻,我們對歷史和文化的尊崇不能拋棄。創新是為了傳承而不是拋棄。多種多樣的端午活動,是為了讓傳統文化有機融入現代生活;日新月異的端午文創,不僅為了賺錢,更要不斷激活蘊藏在節日中的文化基因,助推傳統文化“活起來”“火下去”。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展現優秀傳統文化魅力,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凝聚優秀傳統文化共識的重要載體。人們對傳統節日的推崇,正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可,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身體力行。今年端午節,讓我們在粽葉飄香裏,汲取傳統養分,喚醒文化記憶,抒發家國情懷,積聚起最深沉的文化自信。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孫秀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