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朱宛玲):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八週年。在7日舉行的一個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學者認為,共建“一帶一路”之所以得到廣泛支持,在於它不僅僅是經濟合作,而且是推動全球治理的重要途徑。
八年來,“一帶一路”倡議成為廣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産品,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合作平臺。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我國已經同172個國家或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副理事長王靈桂指出,實踐證明,共建“一帶一路”之所以得到廣泛支持,在於“一帶一路”不僅僅是經濟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王靈桂説:“(它)順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反映了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促和平、謀發展的願望,彰顯了同舟共濟、權責共擔的命運共同體意識,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回顧八年來“一帶一路”倡議走過的歷程,中國政府中東問題前特使宮小生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既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大潮推動的重要成果,也是當前世界百年變局的發展必然,為世界各國應對全球經濟新形勢的嚴峻挑戰開創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宮小生表示:“(它是)一種中國同世界合作面對新挑戰,合作創造新未來,合作面對各種危機,合作應對全球性問題,合作爭取實現更多共贏的新方式。它的重要意義怎麼強調也不過分。未來的發展也將進一步證明,在面對世界性新挑戰的時刻,合作才有出路,共贏才是方向。在新的形勢下,多邊合作和多邊主義將煥發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國家發改委“一帶一路”建設促進中心主任翟東升認為,下一步共建“一帶一路”要更加突出“穩”字,穩中求進,行穩致遠。他建議,未來共建“一帶一路”要更加聚焦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翟東升説:“我們要更加聚焦我們的周邊國家、我們的友好國家,沿途六大經濟走廊逐步輻射到亞歐非大陸;聚焦的領域一個是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市場潛力非常大,國外有需求,我們有能力。再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一些新的領域,比如我們現在提出綠色絲綢之路建設,怎麼體現它的綠色。(還有)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健康絲綢之路建設(等等)。”
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沈銘輝認為,探索基礎設施硬聯通的機制化、探索更可持續的融資機制是未來共建“一帶一路”需要重視的領域之一。沈銘輝説:“在新冠肺炎疫情發展不確定的背景下,探索設計更加合理、有效、可持續的融資機制,是推進‘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環節。以融資機制建設為代表的‘一帶一路’機制化,是我們下一階段高品質發展的必然要求。”
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張中元指出,數字經濟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新的增長點,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字經濟的活力和廣泛應用前景已展現,數字經濟和數字服務也已成為重塑全球供應鏈價值鏈的一個重點。他認為,在推進數字“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方面,需要重視標準和規則的有效對接。張中元表示:“在數字經濟發展的同時強化對數字經濟的治理,像參與網絡安全、跨境電商、市場準入、數據流動等國際規則的制定,聯合‘一帶一路’國家制定國際標準,推動雙邊國家之間相關標準的互認,探索適合‘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為主的數字經濟發展的規則和機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