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來新疆創業,這位比利時人説“來對了”
2022-02-25 09:13:09來源:新華網編輯:位樹理

  “我認為整個世界沒有第二個地方能給我這個做事業的機會”

  來新疆創業,這位比利時人説“來對了”

  棉花的苗期、盛花期要怎樣達到更節水施肥?新疆鹽鹼地分不同類型,如何做到分類精準施肥、改良……當一位比利時人頭頭是道談起新疆棉花的“營養學”,令人刮目相看。

  改革開放初期,他到中國沿海地區打工10多年,為自己積攢了在中國發展的人脈和“第一桶金”。21世紀初,這位比利時人看好新疆發展前景,到天山腳下自己當起老闆,最終收穫創業成功的喜悅,更顯示出他善於抓住“中國機遇”的精明頭腦。

  今年59歲的比利時企業家德康爾·丹尼·卡米爾説:“我來新疆發展來對了,我認為整個世界沒有第二個地方能給我這個做事業的機會。”

  “到新疆去!”

  虎年春節已過,新疆廣袤農田仍在沉睡。在位於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8團的新疆博碩思生態科技有限公司,工人們在化肥車間生産線上三班倒忙碌著,為即將到來的春耕生産緊張備貨。

  記者走進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的這座現代化企業辦公區,第一次見到這家公司的創辦人德康爾·丹尼·卡米爾。

  聽到有人喊“丹尼”,一個高大的身影從裏間辦公室大步走出。握手、寒暄、聲音洪亮,能説一口流利普通話的丹尼十分健談,似乎很樂意跟人分享在中國發展的經歷。聊到特別引以為傲的化肥配方,他神態興奮、語速加快、連寫帶劃,竭力讓來者從他的分享中領略他事業的精彩。

  丹尼説,他從小在比利時海邊長大,喜歡觀察蚜蟲,對動物、植物興趣濃厚。上比利時根特大學時學畜牧專業。“我們國家有中餐館,和家人去吃過幾次,總是很怕辣。”直至畢業,他都沒想過自己會和中國結緣。

  1988年,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大陸吸引了不少外企投資辦廠,丹尼入職了一家在深圳寶安的中美合資企業,做飼料化驗工作。

  第一次進餐館吃廣東菜時,他高興地發現菜並不辣,跟在家鄉一樣,也能吃到海鮮,“當時就放心了,可以活下來啦,哈哈!”丹尼回憶説。

  20世紀90年代後,他進入湛江一家生産經銷化肥的芬蘭公司,一直幹到公司管理層。

  在廣東、福建等地區的工作經歷,不僅使他從最初的一名技術人員成長為中層、高管人員,也讓他收穫了愛情。

  他的太太是福建人,兩人育有一雙兒女。一家人定居在湛江海邊的別墅裏,有陽光、海灘相伴。

  2005年前後,丹尼所在的那家公司生意難以為繼,面臨關門。正值壯年的他開始認真考慮何去何從。雖然太太已入籍比利時,全家遷回老家很容易,但是,丹尼並不甘心。

  “在比利時甚至歐洲,土地面積有限,發展機會少,而中國農業卻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在化肥市場的長期深耕,讓丹尼意識到留在中國大有機遇,特別是在擁有廣袤耕地的北方地區。

  由於他長期做水溶性化肥,當時有新疆兵團客戶向他介紹,兵團正在農田裏大面積應用滴灌技術。肥隨水走,滴灌面積越大,意味著對水溶性化肥的市場需求越大。

  丹尼很快做出決定,到新疆去!

  “酸酸的化肥”不簡單

  當時,新疆兵團在大規模推廣使用滴灌技術方面走在前列。2005年,據當時新疆兵團節水灌溉建設辦公室統計,兵團當年創造了農田大面積應用滴灌規模世界第一的紀錄。

  丹尼首先來到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那時這個城市高樓並不多,帶電梯的公寓就更少了。”丹尼説,家人們跟著他從東南沿海來到這個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城市,對生活水準降低、氣候乾燥等方面一開始頗有抱怨。可他卻看到了另一面:這裡農業現代化正在蓬勃發展。

  在廣東,農民家裏僅有幾分地,經銷商往往要把一袋肥料分割後拆袋賣。而在石河子、沙灣等地,農戶一家就有幾十畝上百畝地,每家的條田挨著條田,一眼望不到邊。

  “從2005年開始,我在北疆走訪了很多農民,開著車,一塊地一塊地走,和他們探討更高效利用水肥的辦法,我發現自己的很多理念得到了他們的認可。”2006年,丹尼在沙灣縣投資建起公司,主營水溶性肥料生産。

  “那時候開始接觸棉花。棉花的苗期、盛花期等不同階段,土壤要吸收多少氮、磷、鉀,我做了軟體,對每個階段棉花葉柄的營養含量進行測試,測量到合適的範圍。這個項目叫做棉花葉面營養診斷技術應用與推廣,做了很多年。”他説。

  記者注意到,這一技術成果2016年獲得原農業部頒發的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

  北疆一些棉農漸漸發現,接受丹尼的建議,根據棉花不同生長階段精打細算給肥,比過去粗放式投肥更省肥、更節約成本。而且,丹尼還會針對農戶每塊地的鹽鹼程度,給出更高效利用肥料的精準施肥方案。

  在北疆市場上站穩腳跟後,丹尼開始把目光投向盛産棉花的南疆塔裏木盆地。

  沒想到,在南疆開拓市場遇到較大困難。“2011年我在阿克蘇地區開始發展這個事業,想把我的化肥覆蓋到全疆。但歷史上南疆都是實行大水漫灌,很多農民還沒用過滴灌。”更讓丹尼沒想到的是,與北疆鹽鹼地不完全相同,南疆鹽鹼地類型更複雜,北疆適用的肥料並不一定適用於南疆。

  “我經常待在實驗室裏,尋找最佳化肥配方。”丹尼説,雖然公司在四川有一支專業科研團隊是研發工作合作方,但很多第一手數據和資料都要靠自己先從實驗室得出。

  很快,丹尼和他的團隊找到了解決方案。“我們做的這個水溶性肥料添加了很酸很酸的化學成分,能中和土壤中的鹼,同時富含鈣,被水溶解後能夠把磷、鈣等營養留在肥料中,既改良了土壤,又實現了化肥高效利用。”

  從全疆推廣節水灌溉到大面積種植機採棉,丹尼見證了新疆棉花産業歷史性變革的過程,他的産品也隨之不斷推廣,並得到市場的接受和認可。目前,他們公司化肥産品的銷量在全疆一年能達到2萬噸,約涵蓋100萬畝至150萬畝農田。

  幹到70歲再退休

  “你可以跟我們老闆丹尼談談。”化驗員茍巧偶然聽到當地一位農民抱怨投入很多化肥,卻並沒實現增産時這樣提議。出乎她的意料,這位農民後來真的出現在他們公司。丹尼親自到他的棉田裏取了土樣帶回公司檢驗,然後給出了自己認為合理的施肥方案。這位農民當年見到了成效,很快把丹尼推薦給了更多農民。

  “他很喜歡跟農民交談,把他們的問題了解得比較透,然後提供解決方案,被認可了他就覺得很有成就感。”員工李洋告訴記者,在大家眼裏,丹尼是一個學者型的老闆,善於鑽研,有時發現有價值的研究論文,會列印出來要求大家學習。

  大家評價説,老闆丹尼為人性格隨和,動手能力強。公司燈管壞了,他自己換,新買的電器,他能安裝,甚至看見地上臟了,他也會拿起掃帚和拖把。他對待工作總是熱情飽滿,腦子中似乎總會冒出新想法。

  5年前,員工們發現,公司多了一項新業務:養牛。一群大腹便便的安格斯懷孕母牛從澳大利亞千里迢迢來到阿拉爾市,在公司種植的一處苜蓿地裏安家落戶,然後陸續産下一頭頭比利時藍牛。

  記者近日在這片牧場見到,一群黑白相間的安格斯牛信步遊走在冬日暖陽下,而一群體型壯碩、渾身肌肉的比利時藍牛則享受到半飼喂、半放牧的特殊優待。

  丹尼告訴記者,比利時藍牛被稱為世界上最強壯的牛,因肌肉含量高、脂肪含量少等優點,國際上被公認是最盈利的肉牛品種。

  丹尼養牛也表現出與眾不同。他在當地包下一塊荒漠化的沙地,裝上噴灌設施,用免耕播種機種下苜蓿,每年只在5月、7月、9月收割,收穫的苜蓿留作冬季飼草,而11月之後苜蓿地不再收割,成了牛兒們自由放養的天堂。牛糞連同腐爛的苜蓿增加了土地肥力,然後循環到第二年,長出的苜蓿産量會不斷提高。

  “我不適合大城市,在鄉下和農民在一起很舒服。”在中國工作生活了30多年,丹尼説,自己早已將新疆當作第二故鄉,以前那麼多年在南方,冬天既冷又潮濕,“我經常去成都,那裏冬天經常看不到太陽,這裡有暖氣,基本上天天都能見到陽光,我認為新疆非常適合我。”

  2019年12月,丹尼和家人回比利時過聖誕節,新冠肺炎疫情愈演愈烈。他惦記在中國的事業,2020年2月底趕回中國。等他回來以後,國外疫情又開始嚴重,那個時候他開始往比利時寄口罩。如今,女兒在英國發展,兒子在成都上大學。因為疫情原因,丹尼更多的時間都願意待在新疆。

  “比利時藍牛是我們國家的寶,這麼多年我在中國看到太多的發展過程,我現在的新目標就是把比利時藍牛推廣到中國。”丹尼説,他對此很有信心。為了這個目標,他會一直工作到70歲再退休。(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記者潘瑩、宿傳義、張鐘凱)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