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滬上中秋憶台灣(兩岸觀察)
2022-09-08 18:25:19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楊磊

滬上中秋憶台灣(兩岸觀察)_fororder_1

本文作者謝建鋐在上海(謝建鋐供圖)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裏,中秋節是別致的、柔和的。它不似春節將積攢了一年的思念與壓抑濃烈地釋放出來,不似清明將對先人的思念悠悠地傾訴出來,也不似端午一身正氣地駕著龍舟劈開波濤萬千。

  中秋的雅致在於可以對著明月緩緩淺唱心底深處的思念,也可以枕著夜色徜徉淺層心緒的柔情似水。放在詩詞歌賦中,它是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愛情寄託,也是李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高浪漫。近現代文人對中秋的共鳴雖然少了些許詩詞歌賦,卻多了些白話散文,同樣動人心魄。我喜愛的作家余秋雨曾撰文漫談他在某一年中秋的心路。他寫道,聽聞電話那頭傳來張愛玲的訃告,月色自濁黃過渡成冷白,中秋才算有了秋意。

  我的故鄉在台灣台南,我對中秋的文化印象形成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閩南情歌。在那個用光碟聽歌的年代,台灣歌壇天后江蕙對月娘一聲聲的傾訴還原了父輩的青春愛情。因為疫情的緣故,我今年的中秋註定了要留在工作的城市上海,伴著滬上月圓遙寄對家鄉親人的思念。過節前夕,公司的上海總部照例給員工發放月餅,有奶黃流心、蛋黃蓮蓉,也有廣式金腿五仁、蘇式冰沙柚子……其實對於我這個嗜甜如命的閩南人,更喜愛的則是黑糖板栗、奶油綠豆……這些甜口的味道。我宿舍裏的同事是東北人,他認為正宗的月餅就不應該那麼齁甜,熱情地拽著我一定要嘗嘗他家鄉寄來的月餅。入口咬下的瞬間,五仁棗泥的味道直衝腦門,濃烈且厚重地在口腔中炸開,舌尖上一次次震蕩著地域的區別和文化的差異,我就著白開水緩慢而艱難地把這份情誼咽到肚子裏。

滬上中秋憶台灣(兩岸觀察)_fororder_2

台灣青年謝建鋐在河南開封體驗古裝拍攝(謝建鋐供圖)

  不能回到台灣過節,那就聊聊台灣的中秋吧。在台灣,中秋節裏的活動除了吃月餅,更興品嘗烤肉。台灣烤肉,在大陸叫燒烤,儼然已經成為台灣中秋時節街頭巷尾的一道特別風景。關於台灣中秋烤肉的歷史成因,眾説紛紜。有人説是因為必須在室外烤肉,恰好可以同時賞月;也有人説是因為金蘭烤肉醬的廣告標語配上了中秋月圓的布景,讓人印象深刻。

  台灣烤肉的料理方式是文火慢炙。臨近中秋節,各大超市不約而同地推出一次性烤爐,菜市場則擺出眾多腌制的肉類、烤肉的配料以及串串竹籤供人們選購。人們自己動手組裝一次性烤爐,點火將木炭燒至灰白,依程式先烤香腸。為了讓腸衣裏的油脂流出來增添香氣,也為了讓油脂滴落促木炭燃燒得更旺,人們用牙籤不斷地戳香腸的表皮。臺式香腸不含澱粉,全部由富含油脂的豬後腿肉灌制而成,烤熟的香腸咬起來彈牙勁道,吃到嘴裏香氣四溢。隨後上場的就是烤肉了。台灣烤肉的烹調方式與大陸不盡相同,一般是將腌制好的肉片平鋪在錫箔紙上包裹後放在鋁架上,類似半煎半烤的做法。腌制的肉片味道恰到好處,口感不至於那麼鹹,閩南人還喜歡放點糖以帶出食材原本的鮮味。烤好的肉片夾在略微烘過的吐司裏,一口咬下,肉片的氤氳香氣與吐司樸實的口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那是讓我至今不能忘懷的味道。

  台南與大陸,只隔著一道淺淺的海峽,海峽的名字叫“鄉愁”。來大陸讀研後的一個中秋,我是在珠海度過的。晚飯後到名庭公園沿著海岸線散步,走著走著,就看到了海面上高懸起一輪明月,那漆黑的夜與漫漫的海水漸漸融為一體。此情此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代詩人張九齡的名句油然心生:不知眼前這輪明月能否將我的思鄉情映照在台南那條我回家的街上,將我的思念傳遞給家人?

  我時常想,望著同一輪明月,沐浴著同一道月光,兩岸人民真真就是“千里共嬋娟”了。我由衷地期盼兩岸人民的關係能夠早日像那八月十五的團圓月,圓滿、柔和、其樂融融。(謝建鋐)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