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國際銳評】“北溪事件”三點疑雲 美方必須坦誠回應
2023-02-10 22:32:20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韓基韜

  沉寂一段時間的北溪天然氣管道遭破壞事件,近日被爆出“猛料”。

  美國知名調查記者西摩·赫什以知情人士為消息源發文稱,拜登政府策劃炸毀了俄羅斯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北溪管道。考慮到赫什在美國新聞界的業務素養和聲譽,以及報道中對事情經過的大量細節描寫,很多分析人士認為不太可能是空穴來風。不過,美國白宮國安會、美國中情局、美國國務院等多個部門矢口否認,聲稱赫什的爆料“完全虛假、純屬虛構”。而一向對大新聞“嗅覺靈敏”的西方主流媒體,這次則反常地幾乎集體失聲。

  4個多月前,俄羅斯向德國輸送天然氣的“北溪-1”和“北溪-2”管道,在位於瑞典和丹麥的附近海域出現四處泄漏點。瑞典測量站在管道發生泄漏海域探測到強烈的水下爆炸。在俄烏衝突升級、全球能源價格飆漲的背景下,多方認為這起事件屬於“蓄意破壞”。一些分析指出,沒有相關國家政府以及大國的暗許乃至操控,襲擊能源管線是難以完成的任務,因此這很可能是一起“國家恐怖主義行為”。

  如今,隨著赫什爆料,這起轟動世界的事件再次浮出水面。赫什報道中包含大量細節信息,美國政府一句輕飄飄的“虛假新聞”是難以搪塞的。這種回避躲閃的態度,反倒勾起了事發以來的三點疑雲。

  第一,美西方國家為何剛開始高喊要調查,後來卻沒了下文?

  北溪管道是俄羅斯與歐洲國家共同投資打造的項目。事發後,除俄羅斯外,歐方要求徹查的調門也很高。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曾説,北溪管道事件並非偶然,歐盟將支持對此進行任何調查。美國總統拜登也表示,“事情冷卻下來後,我們會在適當時候派潛水員(潛入海底)探查究竟”。

  但蹊蹺的是,表態之後就沒了下文,美歐的態度也發生了明顯變化。俄方多次呼籲共同調查,但均遭到西方國家拒絕。如今,4個多月過去了,以美歐國家掌握的技術手段和能力,至少能查出個蛛絲馬跡,但卻沒有什麼動靜。這種違反常識的“信息黑洞”不得不令人生疑。

  第二,美歐政客一些令人玩味的表態,到底藏著什麼玄機?

  據德國媒體報道,2022年2月在俄烏衝突爆發前幾週,拜登警告稱,如果俄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將不再有‘北溪-2’,我們將結束它”。去年9月在北溪管道被炸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聲稱這“終歸是一個巨大的機會”,有利於歐洲“一次性徹底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而波蘭前外長西科爾斯基在社交媒體留下一句“感謝美國”,更是引發一片譁然。

  如今,美國從俄烏衝突中獲得巨大的地緣政治利益,美國能源企業從歐洲賺得盆滿缽滿。現在回過頭來思量一些美歐政客説過的話,是不是別有意味?美國福克斯新聞臺主持人塔克·卡爾森曾在節目中暗示,北溪管道遭破壞與美國有關。

  第三,一貫對“猛料”揪住不放的西方媒體,為何在赫什發文後幾乎集體啞火?

  通過搜索這幾天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發現,相較于當初對北溪管道遭破壞事件的連篇累牘,它們這次顯得分外安靜。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英國廣播公司等都沒有進行報道。路透社雖然提及赫什的爆料,但沒有關注爆料本身,而是轉移目標稱赫什做的調查引起過“爭議”。人們想問:既然西方媒體這麼關心北溪事件,為何對這麼大的猛料視而不見?它們標榜的專業主義和客觀獨立在哪?又是誰在操控它們選擇性地保持沉默?

  北溪天然氣管道是重大跨國基礎設施。它遭到破壞對全球能源市場和全球生態環境造成重大負面影響,幕後黑手必須受到追責。如今,赫什的調查報道為北溪事件調查提供了重要線索,各方應當順藤摸瓜查下去。美方常把“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挂在嘴邊,那就必須坦誠回應國際社會質疑,配合多方聯合調查,給世界一個負責任的交代。北溪事件不應成為“羅生門”,世界需要正義與真相。(國際銳評評論員)

標簽:國際銳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