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銀行業危機會不會拖累美國實體經濟?
2023-03-22 16:32:46來源:環球資訊廣播編輯:田媛媛

  當地時間21日,為期兩天的美聯儲3月貨幣政策會議在華盛頓舉行。

  在近期美國多家銀行接連發生流動性危機並持續引發金融市場震蕩、負面效應不斷外溢的背景下,輿論不斷反思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在當前危機當中的角色和影響。

  有分析指出,為應對新冠疫情,美聯儲在2020年開啟“無上限”量化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導致流動性氾濫。在引發40年來最嚴重的通脹之後,又轉向激進加息政策,令銀行流動性加速惡化,最終引發危機。此外,危機爆發後,美聯儲的監管缺失也成為輿論批評的重點。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張茉楠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環球資訊廣播記者採訪時表示,如果探究危機産生的根源,美聯儲和美國政府都難辭其咎。

  過去10多年,美聯儲一直保持非常低利率的貨幣政策環境,不斷地擴張資産負債表,超大規模的量化寬鬆政策一方面造成了美國大規模通脹,另一方面造成銀行體系內流動性氾濫。例如矽谷銀行就不斷地用這些流動性去購買美國長期國債或金融機構債券,當美國大幅加息和縮表之後,出現了流動性急劇萎縮和利率大幅上升所導致的債券虧損,進一步刺破了美國金融業的資産泡沫。這些跟美國不負責任的貨幣政策環境是直接相關的。

  此外,美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一度對系統性重要銀行提出過比較嚴格的監管要求,但2018年特朗普上任之後大幅推動金融監管的改革,主要的方向是放鬆監管。其中一個例子是,將美國系統性重要金融機構的資産門檻從原來的500億美元大幅提高到2500億美元,對資産低於門檻的中小銀行免於開展流動性壓力測試的審查,這也給一些中小銀行提供了冒險的可能性。所以,這種縱容或者説對於監管的過度放鬆,也導致了現在美國出現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當前,市場普遍擔憂,類似美國矽谷銀行和第一共和銀行等出現的流動性危機不是“個案”,而可能成為普遍現象。

  美國華盛頓當地時間21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美國銀行家協會會議上表示,她相信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美聯儲和財政部的行動已經降低了銀行進一步倒閉的風險。

  耶倫同時表示,政府所採取的干預措施並不特別側重於幫助某一特定銀行或一類銀行,干預措施將覆蓋幾乎所有銀行,尤其是存在金融風險的小型銀行。

  張茉楠認為,矽谷銀行等金融機構出現的危機代表了美國銀行體系存在“普遍性”問題,需要警惕銀行業危機向美國實體經濟“傳導”的風險。

  儘管矽谷銀行不是我們所説的系統性的重要銀行,但其出現的問題是系統性的,凸顯了美聯儲及美國金融監管機構近些年實施錯誤政策所導致的惡果。

  美聯儲大幅加息以及縮表之後,一些銀行投資于債券的資産出現了非常大的浮虧,這些浮虧也是美國銀行業面臨的普遍現象。截止去年末,美國銀行業整體在債券投資上的浮虧高達6200億美元,所以市場對於美國銀行業會不會再次出現新的“爆雷”,存在非常大的擔心。

  值得高度關注的是,銀行業的風險很可能會進一步向實體經濟傳導。因為美國矽谷銀行、簽名銀行、第一共和銀行等銀行恰恰是美國一般信貸增長的主要動力。當前美國銀行業的連鎖反應,很可能會進一步拖累美國信貸增長,對美國的實體經濟帶來更大的負面壓力。

  素材來源丨環球資訊廣播《直播世界》

  總臺記者丨陳濛

  編輯丨閆明 原丁 林維

  簽審丨鄭磊 江愛民

標簽: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