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滾動 > 正文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走進一座博物館,尋根五千年中華文明
2023-05-17 21:25:27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央視新聞客戶端編輯:韓基韜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走進一座博物館,尋根五千年中華文明

  位於山西最南端的運城,歷史悠久,文脈厚重。5月1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運城博物館,詳細了解運城有關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早期歷史發展等。他強調,博物館有很多寶貴文物甚至“國寶”,它們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今天走進運城博物館,看五千年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點擊收聽本期《鑒往知來》音頻版

  中華文明發源地

  滔滔黃河,萬古奔流,在中國版圖上形成一道蜿蜒的“幾”字彎。山西運城,正是被攬入黃河臂彎裏的一片沃土。這裡山水環繞,氣候溫和,雨量充足,遠古時代便是先民青睞的生存寶地。

  運城,古稱“河東”,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在這裡,發現了約4500萬年前的“世紀曙猿”化石,把高等靈長類動物的起源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

  在這裡,發現了243萬年前人類最早用火的證據,燒骨和帶有切痕的鹿角,閃耀著古人類的智慧之光、文明之光。

  在這裡,堯舜禹以及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社會——夏朝先後建都,孕育出中國最早的農耕文明。

  數千年的文明進程給運城留下了豐厚的文物資源,運城博物館內,一件件展品,為後人講述著中華根祖文化的歷史滄桑。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走進一座博物館,尋根五千年中華文明

  △運城博物館,建築造型宛如紮根于黃土高原之上的樹根。(總臺記者康曉宇拍攝)

  文化有根,文明有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讓世界讀懂中國,中國先要讀懂自己。

  國之大寶 盬鹽春秋

  “盬,河東鹽池也”。

  地處內陸腹地的河東鹽池是大自然饋贈的珍貴禮物,自古以來人們圍繞鹽池而居,依靠鹽池而生。

  運城因鹽池而興,因鹽運而名。

  河東鹽池是世界上開發利用最早的鹽池,有4600多年的開採歷史。鹽池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是中國古代中原各部族共同爭奪的目標。從上古傳説中的黃帝戰蚩尤,到史料記載的周穆王、漢成帝、漢章帝、唐太宗、康熙等帝王先後巡視,河東鹽池被歷代王朝視為“國之大寶”。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走進一座博物館,尋根五千年中華文明

  △運城鹽湖。夏季是鹽湖裏微生物繁衍的旺盛期,不同的微生物使得鹽湖的不同池水呈現出不同的色彩,造就了七彩鹽湖的奇觀。(總臺記者裴大偉拍攝)

  河東鹽池自古關係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和財稅之源,尤其是唐代宗大歷年間,河東鹽池年稅收約佔全國鹽利收入的四分之一、全國財政收入的八分之一。

  池鹽文化,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滋養千年文明,為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中國道路的基因密碼

  “我到地方考察,都會抽時間到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目的是更好了解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沿革。”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解釋自己為何一次次走進博物館。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河北承德博物館、廣西民族博物館、江蘇南通博物苑、陜西西安市博物院……跟隨總書記的足跡,方寸之間,一覽千年。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一道橋梁。

鑒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丨走進一座博物館,尋根五千年中華文明

  △運城博物館內的華夏尋根展廳。(總臺央視記者邢彬拍攝)

  五千多年沒有斷流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習近平總書記曾説,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時深刻指出:“中國走上這條道路,跟中國文化密不可分。我們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內在的基因密碼就在這裡,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基因。”

  今年初,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

  保護與傳承、創新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綻放出新的時代光彩,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監製丨申勇 趙雪花 龔雪輝

  主筆丨侯艷

  記者丨潘毅 賈林

  播講丨黎春

  音頻製作丨劉逸飛

  視覺丨陳括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