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當老撾的學生們乘坐中老鐵路“瀾滄號”動車,體驗“坐著火車看世界”的愉悅時,可能沒想到,為了修建中老鐵路,工程方光是清理沿線遺留的美國集束炸彈,就用了兩年多時間。
這些炸彈,是美軍在越戰時期向老撾投放的。美國政府日前宣佈向烏克蘭提供價值8億美元的額外軍事援助,其中包括被美國法律列為違禁類別的大殺傷力集束炸彈,再次勾起了人們對那段歷史的回憶。
烏克蘭危機爆發後,美國帶著西方國家拱火,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不斷給烏克蘭提供各種武器彈藥。但在美國宣佈向烏克蘭提供集束炸彈後,西方陣營內部“炸了鍋”。英國首相蘇納克説,英國是《國際禁止集束炸彈公約》締約國,“不鼓勵使用”這種武器。西班牙、加拿大等國也表示反對。
集束炸彈之所以有這麼大爭議,就在於它有巨大殺傷力。一枚集束炸彈裏包含有幾十枚乃至上百枚子彈藥,一旦投擲出去,子彈藥的分佈和覆蓋範圍完全不可控,而這些子彈藥的“啞火率”偏偏又過高。
“啞火率”為什麼過高?不光是生産品質問題,還與使用環境有很大關係。比如採用降落傘減緩下降速度、提高彈藥分佈率的投放模式時,如果目標區有林地,大概率會出現子彈藥還未爆炸就挂在樹上的情況;如果目標區是鬆軟的沙地、濃密的草叢、農田,子彈藥的引信也可能沒被激發而“啞火”。
但這種“啞火”並非從此以後就不爆炸了。當風再次把“未爆彈”吹落地面,或者農民在莊稼地耕種收割時候碰到,又或者是單純走路時踢到,都可能激發引信造成悲劇,可謂貽害無窮。
在1964年至1973年越戰時期,美國向越南南部、老撾和柬埔寨東部投擲了大量集束炸彈。這其中,老撾是受集束炸彈影響最大的國家。
根據美國國防部數據,越戰期間,美軍對老撾實施了58萬次轟炸,使用了超過200萬噸炸彈,其中包括集束炸彈。在老撾,估計有8000萬枚美軍集束炸彈未引爆。戰爭結束以來,只有不到1%的未引爆炸彈被清除,至今造成約2萬平民死亡,大量平民傷殘。軍火專家表示,可能需要100年才能清除完老撾的未爆彈藥。
更缺德的是,美國還把很多集束炸彈漆成明亮的橙色,説是方便日後排雷人員發現,並美其名曰“負責任的行為”。但實際結果是,這種亮橙色小球吸引當地少年兒童撿來當玩具,結果引發了更多悲劇。
不只在老撾。最近20多年裏,美國在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等多場戰爭中大量使用集束炸彈。以至於北約駐科索沃部隊對疲於奔命排除這種“未爆彈”怨聲載道。據不完全統計,集束炸彈自誕生起已造成約5.6萬到8.6萬名平民死亡,死難者90%以上是平民,其中有許多是未成年人。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這次提供給烏克蘭的是1987年研製的M864集束炸彈。五角大樓發言人稱,這一型號彈藥的啞火率不高於2.35%。可問題是,20年前的公開評估中,五角大樓還説該型號彈藥啞火率為6%,即每枚彈藥攜帶的72枚子彈藥中,至少有4枚不會爆炸。
在使用集束炸彈問題上,美國的態度就像“翻烙餅”。2008年美國政府曾作出承諾,保證美軍不再使用集束炸彈,並且將所有集束炸彈“封存”。然而,今天送給烏克蘭的這批彈藥,正是40多年前生産、15年前“封存”的集束炸彈。
同樣自相矛盾的是,一年前,美國時任白宮新聞秘書普薩基稱,如果使用集束炸彈可能會犯戰爭罪。一年後,美國成了自己譴責的那個對象。試問,道義與臉面在美國的私利面前到底能值幾個錢?(國際銳評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