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9日,在夏威夷野火煙塵的背景下,美日韓首屆峰會在戴維營落幕。查閱白宮網站消息後發現,三國領導人僅在記者會上就17次提到“中國”。峰會發表的三份聲明文件炒作臺海、南海等議題,販賣“安全焦慮”,煽動各方“應對威脅”,公然干涉中國內政。可見,美方嘴上説著“不針對中國”,行動卻很“誠實”。他們高估了自己編造謊言的能力,低估了世界辨別是非的能力。這個峰會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戴維營是美國“莊園外交”的重要場所,曾見證過1959年美蘇領導人會面、1978年埃以峰會、2000年巴以會談等歷史性事件。這次把日韓兩個亞洲“小弟”拉到這裡開會,美方的用意並不難猜,無非是因為短期內無法一步到位打造“亞洲版北約”,所以想通過特殊的外交禮遇來拉攏日韓,先打造一個“迷你版北約”,推動所謂“印太戰略”。日本外務省前國際情報局局長孫崎享指出,“美國利用日韓搞對抗的野心人盡皆知”。
美方對抗的主要目標是誰?這也不難猜。近年來,美方錯誤地將中國定義為“最主要競爭對手”,全面對華遏制打壓。在美日韓三邊峰會召開前,《國際銳評》搜索分析發現,近一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談中美關係時,提到“塑造中國周邊戰略環境”的頻次超過16%。有分析指出,美日韓舉行峰會本身,就是美方這一戰略目標的落實。峰會通過的所謂《戴維營精神》《戴維營原則》《協商約定》三份文件,同樣反映了這一點。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亞太研究高級研究員希拉·A·史密斯指出,峰會中談到的技術創新和全球供應鏈彈性等問題,潛臺詞都是中國。
那麼,這次峰會真能幫助美方實現打造“亞洲小北約”的目標嗎?
從成果文件本身看,根據白宮網站的消息,大致包括建立磋商機制、加強安全合作、深化經濟和技術合作、擴大全球衛生和民間合作等。看著想法很多,實際缺少具體路徑與規劃。有分析指出,考慮到美日韓三國明年起將陸續舉行大選,這場峰會更像是他們共同上演的一場“政治秀”,而成果文件看起來是迎合選舉政治的象徵性宣誓。
從參與國的關係看,日韓都是美國的盟友,實際各自有小算盤,三國之間有著難以調節的矛盾。
早在戴維營峰會開始前,美日就所謂“印太經濟框架”中捕鯨等條款起了爭執,日本官員甚至威脅要退出該框架。對於日本來説,它想借打造“亞太小北約”擺脫“和平憲法”束縛、實現“軍事大國夢”,但不得不考慮與中國緊密的經濟聯繫。目前,中國是日本第一大貿易夥伴。一味與中國對抗,並不符合日本利益。
從韓國看,它希望借助三國同盟成為所謂“全球中樞國家”,但韓日關係仍是三邊關係中的“短板”。韓國現任政府不惜犧牲國家尊嚴和傷害國民情感與日本改善關係,然而兩國國民之間仍然存在著嚴重的對立情緒。在這種情況下,韓日能在多大程度上進行實質性合作呢?
美韓之間同樣存在芥蒂。此前美國通過的《晶片和科學法》《通脹削減法》對韓國半導體、新能源車産業産生很大影響,而這些産業是韓國的經濟命脈。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驅動,美日韓能否放下矛盾、進行磋商合作,都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更重要的是,美日韓戴維營峰會表面談合作,實際是要在亞太製造危機,必然遭到地區國家強烈反對。韓國《京鄉新聞》稱,美日韓三方擴大軍事合作“違背了韓國國民的意願”。在東日本國際大學客座教授西園寺一晃看來,美國促成所謂“東北亞同盟”,是為了製造亞洲國家對抗,自己坐享漁翁之利,“不干涉他國內政、平等互惠、合作和平才是日本應該走的路”。
美國攢了一個局想搞“亞太小北約”,註定搞不成。因為這背棄了地區民眾要和平、要發展的基本訴求。對於任何帶來分裂對抗的“小圈子”,愛好和平的國家和地區民眾都會堅決抵制。(國際銳評評論員)